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家园 确实,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更不是人话

这一点儿,在《汉书》中就有所体现。本来是好好的人话(相对《史记》来说),《汉书》非得弄得佶屈聱牙,让人费半天脑筋才明白是啥意思。

同样都不是人话,骈体文割裂了一千多年的的书面表达,搞得《汉书》、《后汉书》都得需要专人注解;古文运动却接续了一千多年前的书面表达,让我能够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能看懂两千多年前的文献。

其实吧,骈体文也不是一文不值,在文学性、艺术性上,还是有他的可取之处的。但是在上承下接方面,就有所不足了。

家园 看到大平天国,我就想到外国人其实要写的是太平天国。

这难道还不抗噪吗?

家园 施氏食狮史

1.汉字可以通过拼音化来进行改造

赵元任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拼音化改造后: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shi,...

2.语音和民族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生物学家阿特金森是将数学方法应用在语言学上的专家,对词汇也对音素进行分析,音素是包括辅音、元音、音调等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他在世界各地约500种语言中发现的规律:一个语言地区所使用的音素越少,早期人类从非洲迁徙到这个地区所跋涉的路程就越长。非洲一些使用吸气音的语言拥有100多个音素,而人类从非洲向外迁徙的最远一站夏威夷的语言只有13个音素。英语有大约45个音素。这种音素多样性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很像另一个已经得到公认的规律,即基因多样性随着与非洲的距离增加而衰减。

3.语言抗噪:"汉语的致命问题-就是靠上下文"

任何语言都得靠上下文吧

比如“你真坏” 配合不同的语气能传输不同的信息吧

比如先进民族的耶鲁大学的“No means Yes, Yes means anal"

家园 想起了一个笑话

小燕子与蛤蟆比谁的嘴快。燕子一口气从一数到十,蛤蟆张嘴就是:俩五

家园 你说的有道理,已修改
家园 是的,这是学中文的障碍之一

很多ABC 一年级就能读英文的小说了。中文还在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自然喜欢阅读英文了。

家园 你说的有一点点误差:打字时不是移动字盘

是移动打字的按键。那个按键其实是个颇为巨大的手柄,得三个指头握住它的,像电影里老式发报机的按键。固定纸张和色带的滚筒是和按键联动的,选字的过程就是拉动按键移到某个字的上方,按下键的时候键的下方有个小爪子抓起钢字往色带上击发。所以打字的过程就是右手拖着按键滚筒在两维平面上移来移去,还是蛮累的。

色带是可以换成打字蜡纸的,蜡纸用于油印。

家园 成语在中文里有定义的, 和外来语是两回事。

受过基本中文教育的人都有概念,不需要专门说明。 不过看来你转进如风,换意似火的时候忘了。

这个是定义,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没人把外来语:沙发,菩萨, AK47..叫成语.

家园 林子大了

啥鸟都有。不必理会这些上纲上线的话。

家园 流利得读下去了。。。
家园 汉语更像是量子的

而英语更像是经典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

只为抹黑中华民族。你真是乐此不疲。

我的直觉,不一定正确,你一定不是中国人,但你一定是华裔。否则不至于这么扭曲。

家园 其实

他用了这么多汉字,就想对汉字表达一个字:“呸”。

家园 比如某三个字母就被我收入西河汉语字典了

他就是一个新的词汇,代表噪音的意思,具体含义为看他的贴,回他的贴纯属浪费时间。在对西河信息处理的过程中直接就被过滤掉了,大大提高了我处理西河信息的效率。

家园 法拉第发来贺电

话说第谷,哥白尼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有巨大优势不是拉丁语呢?拉丁语盛行的时候,英语还是战1渣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