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家园 嗯,垒箱子取香蕉的猩猩说的猩猩语,扯绳子取果子的乌鸦说的

鸟语

家园 这里存在一个淘汰与继承的问题。

人家日常不一定会用到上百万的英文单词,那些不被用到的,就在日常交流中自然淘汰了。

到是中文,即使某些概念被证明错误,但是由于语言的表意特性,这些对应的字仍然会承载着错误的概念顽强的在日常用语中出现,造成中文中垃圾众多,垃圾概念众多的问题。中文是一种只能继承不能淘汰的语言。

家园 所以我觉得英文不是很有效的语言,没必要

像某些网友那样过高的吹捧。

家园 给个理由先
家园 帖子看到这么多 还是你总结的精辟。一针见血的总结啊
家园 说的有道理 看看变形金刚的大陆人名翻译和香港的人名翻译

英文名称 中译 港译

autobot 汽车人 博派

decepticon 霸天虎 狂派

Optimus Prime 擎天柱 柯柏文

Megatron 威震天 麦加登

Starscream 红蜘蛛 星星叫

Thundercracker 惊天雷 雷公

Skywarp 闹翻天 天鸥

Soundwave 声波 音波

Shockwave 震荡波 震波

Laserbeak 激光鸟 磁带部队

Ravage 机器狗 野犬

Buzzsaw 锯齿鸟 激光鹰

Frenzy 迷乱 疯狂

Rumble 轰隆隆 雷响

Reflector 照相机 反射器

Shrapnel 弹片 子母弹

Kickback 反冲 神腿

Bombshell 炸弹 炸弹

Devastator 大力神 破坏者

Constructions 挖地虎 建造派部队

Bonecrusher 推土机 船头浪

Hook 吊钩 汉克

————————————————————————————————————

神马擎天柱 威震天的都不算啊

就是红蜘蛛的翻译 简直就是神译啊 比起港译的那个星星叫好了不知几百倍啊

家园 请问

“26个字母的英语以3音节造字的话,可以得到最大容量是16,777,216个英文字”

中的‘16,777,216个英文字’是‘文字’还是‘词语’

如果是‘文字’的话 我无语了 文字生文字 这是在生孩子么?

要是‘词语’的话 您以上所说的全都没有意义

不才请问一下

你的这句话是不是语法有问题啊

家园 这是好事

意译方便阅读者"望文生义",降低普通人的阅读门槛,避免搞出"法律英语""科技英语"之类妨碍普通人阅读的东西来。

家园 语言确实是思考的工具

因为思维依靠具象到抽象、抽象再到具象这一基本过程进行思考;

基本的逻辑靠直觉,高级的逻辑依靠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还参与逻辑推导。

从以上两点来看,语言确实是思考的工具。

汉语是不是好的工具呢? 从汉语构词规律来看,如鱼肉, 肌肉,乙二醇, 甲醇等命名规则,汉语完美地符合了从具象到抽象、抽象再到具象这一思维的升华全过程。

至于逻辑,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是描述时空信息类和类之间长时间有效不变的先后变化关系规则,本身是指是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有效地描述对象本身对思维是非常有效的。

列举逻辑学基本原理在这儿,哪一条原理汉语不能清晰表达理解呢?

逻辑学基本原理

同一律 (the law of identity)

事物跟其自身相等同,“自己”不能“不是自己”。

矛盾律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or the law of non-contradiction)

事物不能同时“是”跟“不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排中律 (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

事物只能有“是”或“不是”两种状态,不存在其他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 (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再进一步,如数理逻辑,都是采用了效率最高的符号体系,不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ABCD等字母可以看成纯粹的符号单元,任何语言都可以引入,从而简化自身,即使用原生的甲乙丙丁也是一样。

所以, 个人认为,汉语还是世界上已知思维效率最高的语言。

家园 对译者的要求也高一些,首先要看懂,然后基本准确的表达出来
家园 从达尔文主义者眼中看去

下面是维基百科的定义:

文字的发展经历了“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这几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只是表现了各种不同文字出现的顺序及相互关系,并不等于后者就一定比前者优越。

最后这句话反过来读,就是说这个顺序反映了人类文字的发展变化。咬字眼的话,达尔文不叫“进化”,叫“演化”,那么就是说文字的变化主要是因应人类不同文化中需求而演化出的不同形式。读过进化论的都知道,多样性是进化(或者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这个拼音文字的出现,应该是大量不同语言文字共同生活混合竞争的结果,就是发展程度差不多的文明之间经常相互碰撞的结果。

中文大约经历的竞争文明多数是自身没有发展到出现文字的,基本上是“同化”对方的结果,因此这个进化的作用不显著,变异比率不高,因此始终是在最原始的图形文字的基础上没有大的变化。

脑神经的研究得出结论,的确人(包括动物)对图像的观察与敏感度更高更细致,因此这个文字最初出现一律是图形文字是有道理的。相比来说,符号文字的出现应该是文字使用比较复杂或者语言比较丰富后的结果。比如说,拼音文字至少是在音节,辅音出现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后才可能,而图形文字与音节没关系,因此理论上可以无限多,因此出现同音字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图形文字很可能在历史上在许多文明中是与语言独立存在的,比如一直到近代仍有许多民族有语言但是文字只有简单的图形文字而没有普及,直到遇到中华文明这样比较完整的图形文字被取代为止。

相对来说拼音文字可能就比较稳定,在一个文明中使用的频率与普及度会更高,与语言的同步发展关系也更紧密。比如许多我们现在叫做方言的语言如果是在拼音文字文明中,大概早就都发展出自身的文字系统成为单独语系,而不是被更为复杂的图形文字取代了自己的简陋图形文字,而不得不在方言与一个叫“普通话”的东西之间挣扎。

关于文字信息密集度的问题,如果只统计信息量,而不关注信息精确度,那么就会无的放矢。一般短信中都存在场景因素,前提假设等,但是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和事之间通讯,完整不被误读的表达,才是衡量信息密集度的指标。 由此引申,电脑互联网是01码基础上的编码结构,因此信息度可以简单为不同文字的编码量。但是从语言的目的去看,更重要的是这个信息量传递的思想,所谓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完整表达一个思想从外延上去说是个很大范围的信息量,往往也不是一句话可以简单完成的。因此,真正衡量这个信息密集度应该从语义的角度上去做工作。

家园 有趣的是聋子读书会怎么读?

显然聋子从来没有学过文字的发音,还是说聋子不能学会识字?

如果聋子能够识字,那么显然语音与文字或者语言本身没有必然关系,不论是拼音文字还是图形文字,在聋子眼里都是符号文字系统,因此语言中文字的思想作用是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天生的。

反过来,哺乳动物普遍都有语言沟通,但是不存在文字系统,但的确存在通过语言教育甚至互相学习的作用,可以去看海豚等科教片。

后者说明语言是思想的产物,与文字没有关系,割裂语言中语音与思想的关系是不可能的。人类三岁之前学会说话,一辈子都忘不了,所谓母语。但是一直到成年仍然在使用文字上处于学习中,说明语言能力有很大程度是天生的,也说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母语有很大关系,或者反过来也成立。

家园 你这里的例子反而与你的结论相反

看这里的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比较,变化主要集中在词汇的拼法上,这样的“变革”与中文古文与现代文的句法变化比起来,哪个大?你不妨把你那段古文用现代文重写一遍,尽量靠拢古文的断句,看看现代中国人是不是这样说话。而古英语的变化显然是拼音文字音节辅音结构的普遍变化(而不是某个词),这在多种拼音文字中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是个常见现象,但在使用上现在的英文影视的“古装剧”仍然可以使用莎士比亚式的英文,一般英语教育的人群并不会觉的不便。反观中文的“古装剧”,可见有谁还在那里“秋,七月,钟羌良封等复寇陇西。。”的之乎者也?

汉语早过了大规模造字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从五四起到现在汉语的大规模造字运动。所谓想当然的使用汉字中不再使用的字,事实上没有引起没有什么兴趣,枉有庞大的字库,却出现了大量的组词,新词,为什么呢?你这里的几个例子比如“囧”,比如“兲”,比如“嬲”,是个别的,比起组词形成的新词是绝对少数,白话文以后的中国人,至少在北方语言区,与古文就是差不多两种语言。中国教育虽然还有古文课程,但是看看影视作品,就知道古文的通晓程度,更不用提严格的法律文件,诗歌作品了。说个笑话,现在的80后90后,可以问问有多少人是通过读原文而不是看连环画来了解三国,西游记的,估计在你这个帖子里送花的人中都不是多数。

中国字在近代的使用数量萎缩,改变为造词形成词组的发展过程,与英文中艰涩难记的词不如短语常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这里面的原因是人的记忆过程在起作用,虽然在效率上有损失,但是显然词组与短语在记忆上更容易有关,在中文使用上更有避免同音字的好处。

英语中许多音节相近的词但是靠音长短辅音来区别,不代表难以区分,只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困难,但同样的音调对于西方人也是很大困难,以此两点来论述中文与英文的长短完全没有借鉴意义。相反,同音字才是中文的重大缺陷,如果不考虑同音字的话,使用四个辅音来起中文四声的作用,中文中所有的字都可以用英文或任何一个拼音文字来代替,至于音节长短,存在音调就自然要求音节有一定长度,至少不比加了辅音之后的总长度更短。之所以感觉英文语句比中文长的原因是语法与语言特点本身决定的,比如:

I have nothing. I don't have it/anything

中文往往一句“我没有”就够了,但中文严重依赖上下文,这里的“我没有”单独听不知道是指我没有某个东西,还是我没有吃饭,还是什么。所以有时还要说“我什么都没有”,或“我没有干过”。因此因为中文允许很灵活的使用而作为信息效率的优势,就不客观了。

现在的语言维护许多都是通过互联网在进行的,看看春晚的小品相声中借用了多少网上用语就知道了。这里面有多少是在造字,又有多少是通过组新词,是不需要争论的。至于专业领域的新词,英文中的情况中文中也有,什么熵了,耦合了,不知道的谁会去了解这些词。

从语言的角度,中文与英文一样都是生气勃勃的在发展,不断的有新词,新的含义产生出来,但是从文字角度讲,中文的一大劣势是由于键盘,没有人否认中文的输入效率低于英文,因此中文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压缩词,即把多个音节压缩为单音节,另一个是更极端的简化字,总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输入效率。因此,那种古文重用,繁体字上网的想法完全是书生之见,根本没有生存的基础。英文中也有所谓的网上用语,比如lol等,但是不同的是,这些词对大部分网上英文媒体没有什么冲击,而中文的网上造字造词则对中文主体有大得多的影响,大有成为中文主流的趋势。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中文在网上媒体的效率问题有着比英文大的多的劣势。

一个希望是未来的计算机语音输入的完善,使键盘成为摆设,那么中文输入的效率可能得到本质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存在,比如中文语音输入的难度因为同音字的原因,可能就比较大,比如现在我使用拼音输入法,都不能做到准确的猜到多字词的组合,经常要找来找去,说明这个难度是不小的。进一步看,未来语义网与人工智能的语义理解上,中文高度的灵活性无疑也存在着比英文更大的难度,一句“我没有”,计算机至少要去猜三四个意思。

因此,是不是中文应该抛弃图形文字拥抱拼音文字,我看不是需要争论的焦点。因为现在文字都是作为符号使用,如果西方人是通过语音来记忆并掌握语言的话,中国人多了个通过图形符号辅助对语言的掌握,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的大脑对空间图形天生有着更强的操作能力,在语言层次就固化这部分的智力开发,也许是中国人的一个智力优势,这方面都没有结论。

但是中文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人,而是电脑。这个世界的未来更多将进入虚拟世界,或者说人类文明的一大部分在未来是从虚拟世界中发展出来的,这个没有人有疑问。那么,作为人与人,或者人与机器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沟通的工具,中文能不能得心应手,将成为未来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园

有一点不太认同的:

因为现在文字都是作为符号使用,如果西方人是通过语音来记忆并掌握语言的话,中国人多了个通过图形符号辅助对语言的掌握,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的大脑对空间图形天生有着更强的操作能力,在语言层次就固化这部分的智力开发,也许是中国人的一个智力优势,这方面都没有结论。

我觉得语音和图形是两个独立的信道,两套独立的编码。

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不仅通过语音来记忆并掌握语言,同时也通过图形帮助记忆和掌握语言。英语和中文的不同是,英语的这两条信道和两种编码可以实现相互纠错,中文的两条信道和两个编码不存在相互纠错的机制。结果是,智力平平的西方人可以记忆几万条单词(语音+图形),而聪明的中国人只能记忆几千个字(图形)。于是中国人必须把语言表意化,通过组词来扩充语言的容量。底层的活儿由顶层来干。代价是汉语的使用过程中脑力消耗沉重,可能影响到其它思维。

家园 更有趣的是不识字的聋哑人怎么思考问题?

我觉得你论述的很多东西都太牵强。

三岁之前学会的说话,如果在后期成长中换到非母语环境,很多人会把母语完全忘得干干净净的。

不过既然我也不是人类学家,也不是语言或其他人文类的专业,咱们的讨论既无理论支持也无资料的支持,纯属盲人骑瞎马,牛头对马嘴,没有必要进行下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