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家园 D是哪个学校啊?

BC是麻省理工和哈佛?

家园 没有明确目的的研究项目的资金来源要是只来自国家的话

国家财政收入蒸蒸日上,当然大家派钱分得开心。就是政府一砍预算,就会各种抗议,揭发,爆料,裁人的热闹。象牙塔中政治不比普通办公室政治更清廉。不过美国投资环境好,教授跳槽当企业顾问,政府高官,再跳回来执教吃回头草的政经教三栖转变,问题不大甚至是富,官二代的正常人生规划。比如当初因为小三问题下台的前CIA总管,前阿富汗军事都督,David Petraeus,就去当纽约市大学当教授去了. 过几年重新参政,或当企业顾问,没人会觉得不正常. 最近的职业就是三职兼任, 既是投资基金的经理,又是大学校董兼访问教授, 最后还是非营利基金会的荣誉主席.

家园 Dartmouth?

If it is Dartmouth, it should be a decent university although I have never been there. I also noticed that the colleage students in average univeristies are not well trained in science and math. But on the other hand, you can also argue if they don't enter academics, all these science and advanced math are waste of time.

家园 黄花兄,请注意几点

华人在学术界的高比例并非普遍性,是集中在几个特基本特辛苦(俗称苦逼,或酷毙)的专业(化学,生物尤其典型)。在整个学术圈里,华人人数仍是Minority,势力更是sub-Minority(势力与人数不匹配)。

再有,这些在美华人后备军,尽管有些(越来越多)会成为中国的人才储备,但目前仍然主要是给美国的人才储备,他们的工作是给美国的基础科研贡献更大。无疑,交流会使得中国受益匪浅,但现在的情况还基本上属于搭便车,顺着美帝国主义的脚步前进(虽然这个脚步中有太多的中国人痕迹)。

咋说呢,更多的中国人才赴美,回流,其主要的结果是ChinAmerica这个罪恶小集团将世界的其他部分抛得更远,但China-vs.-America的科研实力对比却并非如此简单的趋势。

就算真的能按照有些人的宣称,我们十年(甚至现在)就真的已经超越美国了(具体标准不谈),那么请问几个问题,这以后的路是什么样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下一个关卡是什么?下一个竞争对手来了我们怎么做? 总不能说,这些是等我们超越了以后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将来再说。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现在不能对这些问题有所准备,就永远没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其实,就是这些问题的思考就不是个简单的十年就能弄明白的,更何况这个过程将是无穷无尽的。

中国在追赶不假,距离美国在缩短也不错,但要达到超越这个层次,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外延。个人认为,硬要给这个过程加上个期限(15年也罢,五十年也好)的做法本身,其实就反映了中国人的那份过度的焦急和渴望,我能从感情上理解和支持,但对其实际上对科研的正面作用持保留态度。也许更迷人的说法是:“不管是十年,还是一百年,哪怕是一万年,中国人---总是要超越美国的。”这个说法,更能让俺感觉到力量和决心。

对于工业界,有空再说吧。

通宝推:铁手,
家园 老印和老中偏爱的领域不同

在学术圈里,工程(主要是EE,CS),金融,医学等出路好,收入高的领域,是老印的最爱,人数极多。老中也会往这些领域里挤,但并不占什么优势。

老中的专业分布是很吓人的,从天体物理到无脊椎蠕虫研究,从恐龙食性到人工智能,啥都有(这也与啥专业都要出国有关),前一段不是还有个研究“shidi的鸟”的美女研究生吗。可不是老中不爱钱,只是有时候没办法,陷进去了。

对于个人而言,老印的选择是明智地,非常明智地,对于一个国家的科研力量而言,则是畸形地,十分畸形地。所以,尽管老印人数众多,天才闪现,但印度对美国的追逐与超越,嗯,人家牙齿还没刷呢。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你观察的样本很典型也很精致,但是多数人可能相对宽泛一些

好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颓废,在美国这里也存在,当然国内更多。我观察的感受是,与题海战术和填鸭教学的关系都是表面化的,实质是学生本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意志不强。很多孩子在有序严格的教学和生活管理环境中,能够亦步亦趋地跟随课程和作息时间表,取得很好的成绩和日常表现。然而,大学是个班级、课堂和生活等方面管理都很松散的集体,要求学生自行安排作息、选课、作业和论文,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克制和井井有条的素养。事实上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不适应自我的痛苦。

另外,“聪明”孩子颓废程度确实可能更严重,我的感觉是这类“聪明”是神经敏感程度相对普通人高,往往反应奇快、记忆神速,容易在数学、音乐和美术等相对单纯的技艺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往往这类神经类型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并不好,在冲动克制、自我激励、规划安排等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往往会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挫折消沉下去,长期来看还会更多地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这样的孩子在痛苦中如果利用好原有的“聪明”去积极思考自我、探索出路,会在经历一个陧磐后,归于宁静而获得一定的成就;如果陷入自暴自弃的死胡同,常会传出天才折翅的寻常传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3千年不间断文明的观测样本实在是足够了。

音乐界是个非常好的样本群,你看小提琴和钢琴最好的大师,Oistrakh和Richt都是体格强健神经稳定的人,Horowitz其实中年有长达10年的神经衰弱,他超群又怪异,以至我们几乎欣赏不到他与其他高手的三重奏,而Lipati,Rabin这样早夭的天才,实际神经是不堪重负的。数学界其实何尝不是另一个精良的样本群呢?这里说的都是个体

通宝推:废话多多,联储主席,老老狐狸,gschen,易水,猪啊猪,strain2,黄土布衣,铁手,天白,
家园 愿闻其详

产业分工很大程度源自劳动效率的差异,劳动力的性价比在长周期里应该是受教育风格影响的。

在欧洲,德国手工业的比较优势就是来自于学徒制的教育传统;又是德国最早国家化了义务教育制度,如果没有成批地把普通天资的孩子们培养成为合格的工人和技师,发酵不出无与伦比的化工冶金和机械体系。

犹太人由于在欧洲各国都被禁止拥有土地而不得不从商,因此在原本家庭式宗教教育的传统里,侧重了数学和表达的训练,所以能够后来在金融、法律和医疗等高端服务业里称雄。

家园 似乎主要是因为靠近市场才能搞研发。

如果主要市场是中国,研发不会在欧美。

家园 ABCD不代表首字母
家园 颓没有那么简单

就不详述了。

家园 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4)在D的经历和思考(下)

上文讲到大学D的新生基础太差,导致教学质量很差。这其实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

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这是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文章外链出处中强调的一个词。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为什么 有很多爱好科学 有志于学习理工科的孩子 到了大学学习两三年后纷纷转专业?----因为理工科实在是太难了(so darn hard), 特别是孩子们无法战胜低年级的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But, it turns out,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having most of the fun, building their erector sets and dropping eggs into water to test the first law of motion. The excitement quickly fades as students brush up against the reality of what David E. Goldberg, an emeritus engineering professor, calls “the math-science death march.” Freshmen in college wade through a blizzard of calculus,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lecture halls with hundreds of other students. And then many wash out.

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大不了,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后面的1000多条读者评论。其中有大量认真撰写的长评论,我强烈推荐英文好的人看一看(顺便说一下,英文主流媒体常有读者评论比正文有意思的情况)。除了一些有些离题的抨击外国人或华尔街抢饭碗外,评论中出现了两派:一派有很多学生,指责大学要负极大责任:如教授高高在上,所学内容过于晦涩,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等等;另一派有很多大学教师和老工程师(很多人上来先亮身分:我做XX/我教XX 已经多少年了。。。),这一派认为主要是学生水平太次,不如自己这一代人。我虽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 但我属第二派(屁股决定脑袋?)。大学教学固然可以挑出毛病,但在学生的极薄弱理科基础(尤其是数学)面前都属于小问题了。

我对这件事(数学科学死亡行军) 有直接的体会, 亲见一些有梦想 上进心强 人其实也算聪明的学生 由于搞不定我讲的课(也许还有其他课) 而基本上丧失掉了追求梦想(探索科学或者做工程师)的可能。我观察过一些 常来问问题的学生 发现糟糕的中小学教育 导致他们脑子里的知识点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可能比没学过还糟糕)而这种状态又进一步导致 他们有条理的梳理组织思路的能力极为欠缺。即使我问一些他们中学学过的东西 他们往往都会很快暴露出这些问题来。

把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

也许有读者会说 我这个学究要求太高 很多学生准备做应用技术或商业金融 不需要把基础课那么好。但我强调的其实是 即使是只要求不求甚解照虎花猫地使用 不少学生也有不小困难。如果要打一个比方 我觉得可能类似于 要一个只认识1000个汉字的人读报纸。以我们输出的学生水平看,很多人要想在实际工作中 (比方说)考虑优化问题 分析处理信号 或者 分析稍复杂的统计数据 势必感到吃力而且缺乏变通能力(这点从他们做应用题就能看出)。

一些对中学教育很愤怒的大学教授 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来描述这种情况:高中送给我们基础太差的学生 导致应用专业毕业的也是基础很差的学生 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工业界。我可以告诉河里一些在工业界工作的河友一个秘密:除非你的工程师来自第一梯队大学(最有名的那六七所)否则你得假设他的成绩可能水分很大 特别是数学基础课(因为数学系通常在学校里较弱势 不敢得罪人)。比如如果他的成绩为B 这其实可能意味着他实际成绩不及格。。。。

研究生教育不算拔尖

再简要说一下研究生教育。D大学的教授虽不向B C那样强势 但也基本都是功力深厚的悍将。可是D的研究生精神面貌 就远远不如 BC的研究生, 反而更像中国最顶尖学校的研究生: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的人很少,没有很多精神原子弹,(最令我窝火的毛病)很多人不敢学习自己方向上最难的学术工作。。。

我感到中国国内的最顶尖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 和D大学这样的学校比 虽然仍然落后 但已经可以望其项背了。比如如果未来几年能够保持现在的吸收海龟的势头,那么在我熟悉的学科(数学)上 十年后达到美国10-15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是完全有机会的

第二梯队基础科学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如果连 D大学这样的学校生源都大成问题,我就不得不怀疑:除了个位数的最好学校外,美国其他的学校的 美国理工科生源质量 都有大问题。我没有专门调查其他学校情况,但我零星接触的情况同我的怀疑是吻合的。

我回想了一下我在国内的高中情况:中国的第一梯队学校和其后的学校理工科生源质量远没有这么恐怖的巨大落差。

不要再猜测学校

顺便说一下,因为我说了很多D大的毛病,所以希望河友不要猜测D大是哪所学校(其实如果仔细看帖又对北美大学熟悉的话 范围很容易缩小到两三所)以免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ABC也不要猜了(虽然可能比猜D还容易)。

待续

通宝推:废话多多,煮酒正熟,梓童,五藤高庆,板砖黄,仸灯,人在旅途,积吉,上善若水,关中农民,南寒,高地,廖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15年太短,30年太长

1.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100%超过美国电影票房。

这个是10年。

2.我国第一阶段将建造4艘常规动力航母,第二阶段至少建造两艘核动力航母,预计2020年左右交付海军。

以此速度海军规模20年会超过美国

3.基础学科难说,按说不会比1、2快。至于在美的华人跟中国还有啥关系,俺不晓得。

家园 过去也有“日本研发、中国制造”的说法,现在沦为笑柄了

“北美研发、亚洲制造”维持不了多少年。

美国比我们强的,是“积累”二字。我们以前差距太大了。

美国前面积累的老本,还能挥霍多久?

家园 中国教育下,985的2、3流大学生,在技术上就极有竞争力

补充个实例:

中国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CTO和首席架构师,2位都是985中靠后排的大学毕业的,且根本没有留学经历。

中国教育对中上资质的学生,可能是最有效的。

家园 同感遗憾

高中的时候我算天才学生,但大学付出不少努力,感觉也学不好专业数学。

高等数学的抽象水平是超过正常人思维能力的。

很遗憾,有时候梦到自己重回大学学习数学课程。等退休后,看看是否有可能捡回数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