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大国重器观后记:山寨路线的胜利 -- 陈经

共:💬460 🌺4191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兄落伍啦,现在还在提学科间的界限。跨界融合才是主旋律啊

把考察的范围圈定为狭义的通信范畴,当然推出是孤立事件了;但是把考察的范围扩展为广义的通信、相关科技或整个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这就绝对不是孤立事件了,而是合理统计意义的基数基础上产生的合理结果,正确看待这次成功的基础因素,是保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而老兄将其归于“邪门方法,而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错的离谱啊。

这次成功可见的基础如下,由间接到直接排序:

1. 新中国成立奠定的民族独立与自信

2. 新中国科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包括电子科技体系、计算机科学等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及重大科研攻关的举国体系。

3. 核技术的大量投入以及核技术对相关科技领域的拉动作用

4. 老邬在模拟核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深度磨练

5. 计算机硬件发展到性能能满足大规模软交换的需要

6. 对国产程控交换机的急迫需求以及相关信息的交流

7. 老邬收到该信息,有敢于挑战的精神,结合计算机和电子电路的相关经验,推出软交换。

由此看,这次成功绝对不是所谓的孤立事件,而是众多投入开出的有点偶然的必然之花。“有点偶然的必然之花”--- 马列的辩证法还真是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利器啊,感谢中学阶段的政治课。

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跨界早就是世界流行的趋势了。很不解老兄怎么还会有如此言论。特别的,仿生学已经提了半个多世纪了, 工业研究都可以远远的跨界借助生物学研究,通讯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相距要近的多,即使跨界也是小小的一步,哪里来的孤立、哪里来的邪门!

现在的通讯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早就烂大街的。所有的电话、手机、路由器、交换机内部,基本都集成着单片机芯片。而当时不过是两种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融合,一个顺利成章的开端而已。

通宝推:铁手,
家园 跨学科是现在的趋势,不是当年的趋势

现在相当多的学科在深度上已经轻易无法取得突破了,许多思路和成果却可以被其它学科借鉴和帮助推动发展。70年代正式西方电子行业方兴未艾的时候,现代西方通讯和IT大企业大多是那时候成立和开始的,或者正是大发展的时候,行业发展远远没结束呢(现在摩尔定律到了尽头可能却看到了这个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去搞什么跨行业发展的。何况我提的主要是“闭门造车”的问题,主要指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在本行业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成果,像老邬这样确实很少见,而且在行业竞争里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老兄可能还是答非所问了。

用不着很懂通讯行业,其实这是一般正常人应有的常识,而不是用孤立事件强词夺理。这很好理解,志愿军战士胡修道创造了个人歼敌280多的记录(又是一个活脱脱邬江兴!),但是难道志愿军人人都可以杀这么多敌人吗?那美军还不如干脆直接跳海省事,事实上掌握全局的彭总说志愿军艰苦程度超过长征。联系到现代,更何况任正非的许多讲话字里行间也都透着这个思路(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信的话你自己仔细去看他的文章,而他对通讯行业的理解和高度是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不分国际国内河内河外——前面那位一叶障目的陈王最好不要跟我比通讯业,而是去跟任总的讲话的思路去比一比。

家园 绝对正确,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转向保护知识产权了。
家园 当年是计算机和通讯融合的合理开端,而跨界则老早就开始了

如仿生学,早就提倡跨界远端的借鉴。

谈不到“闭门造车”。新中国的科学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全国那么多科技情报机构不是吃干饭的。 仅仅是由于西方对我们的封锁使科技交流和科技合作比较困难。 而在国内,学科间的交流也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适度的开展。国内的举国体制还是非常重视大交流的。如果你说的是部分科研人员主要基于学科内的基础进行研发,那就更勉强了。当时学科内的研究发展本来就处于学科内生发展为主的阶段,跨界仅仅是开端,谈不上是“闭门造车”。 即使是现在,跨界只能说是流行,比例上能不能说是超过学科内研发还要另说。从这个意义上,强词夺理恐怕不在我方。

最后,老兄的几个帖子的基调好像是褒韩贬中。应该说韩国的发展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甚至一些韩国的经验反而加强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信心,而不是被忽悠的去分散自己的力量。 但是同时,韩国能提供的借鉴也是有限的。一个小国,一个依靠应对中、俄,牵制日本而被推起来的国家,有太多特殊因素了。其发展的难度远远无法和中国崛起的难度相比。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中国的崛起是一步宏大的史诗,那么韩国的相较而言不过是一段不那么激越的短篇。

家园 现在国内第一代7万吨/年的环管法聚丙烯装置

国内第一代7万吨/年的环管法聚丙烯装置,现基本都自行改造增产到11-12吨/年,扬子石化两套共14万吨/年的三井工艺装置,现在到22万吨/年也没有问题。

更绝的是民营,也许是该工艺的首套聚丙烯装置,设计能力10万吨/年,设计院只敢保证8万吨/年。被一群年轻人半年后就达到15万吨/年的产能,仅一年后,二期仅新增一台反应釜,相当于一期20%的投资,现在产能达到了24万吨/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浙江XX石化有限公司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园内,公司建有24万吨/年聚丙烯连续法生产装置,采用“立式液相釜加卧式气相釜”组合式工艺。装置自2011年7月投产以来,一直平稳、高效运行,所生产的PPH045拉丝级粉料;PPH140注塑粉料;PPH225纤维及无纺布料广受市场好评,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聚丙烯粉料生产基地。

现公司已开发成功无规共聚牌号R025P热水管专用料;R3080T、R4080T、R3160T、R4160T、R3260T、R4260T系列透明级注塑料;高档涂覆料TF350R,TF500R。在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为聚丙烯下游加工及改性提供更大的技术发展空间,使聚丙烯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现诚邀各区专用料总经销,如有意向请与我们联络。

家园 韩国人

坑蒙拐骗偷,无所不用其极。

90年代中国很多企业被韩国人骗得倾家荡产。

2000年以后上汽白白投了几十亿美元给韩国双龙汽车。

家园 请教一下是通过什么增加产量的

更合理的操作参数?更好的催化剂?更平稳的操作?

谢谢

家园 好消息,希望能更多地看到这样的好消息

为什么液相釜是立式的,气相反而倒是卧式的呢?不是反过来了吗?

家园 这个一言难尽

这些因素都有,还有进入设备的不同操作区域(operating regime,不知道怎么翻译?)。催化剂本身其实倒是没怎么变。

家园 技术复杂性的限制还是属于客观限制

我举得这几个例子,发达国家手里的工具比我们强得多,研究的思路比我们清晰得多,掌握的方法也比我们多得多,我们现在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发达国家而言基本上是唾手可得。

发达国家就是为了一己之私,向利益集团投降,停滞20~30年不肯发展,哪怕自己经济滞胀了也在所不惜。技术可发展的不发展,玩命在信息技术(这是美国干的)、人工智能(这是美国分给日本干的)上转磨,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其实是工业里服务业,就是提高工业分配效率的东西。但是没有重工业,重化工,重大装备的提高,结果就是舍本逐末,无以为继。

而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虽然有一些创新,但是缺乏颠覆性,感觉上不够力道。现在我们的创新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还在量变积累的过程中,以tg的态度和压力而言不久应该会有质变性的创新诞生。

家园 从老冰的博客看,韩国人做事的认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家园 韩国

重复,删除。

家园 韩国

现在的韩国就是以前的日本。美国灌它技术,它在前面开工厂。赚钱后钱又转回美国。

你可以参考中国,搞技术开发多么艰难。韩国就它那点人口,财力,大学,科研水平,搞那么多行业还弄得不错,没外力那是不可能的。

家园 大F是另外一个吧,这个是小f,人家这是在寻找尊严

小f整天不厌其烦的揭别人的短,说自己的好,那都是给自己打气用的,只有这样的对比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大家其实根本没必要搀和。

家园 斗胆献丑,这个问题确实都没有考虑过,简叙下:

斗胆献丑,这个问题确实都没有考虑过,简叙下:

聚丙烯行业最初都是液相反应器,如海蒙特的环管、三井的立式釜,液相反应器时空转化率高,参数控制稳定。但随着气相工艺的发展,气相工艺的安全性及低能耗特点,后劲更足。

国内独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丙烯工艺装置,采用了“液相立式釜+卧式气相釜”的组合,结合两者优点。有几点:

因为液相卧式釜为实现尽可能的全混,搅拌强度大,机封制作难度要高得多,所以基本没有听过有液相卧式釜。而立式气相釜,为达到全混效果,一般也使用流化床设备。流化床设备体积大,时空转换效率低,而卧式气相釜,设备的关键点机封制造难道小,活塞流特点分子量分布好控制。

另后面加气相釜,省去闪蒸步骤,大大减少了蒸汽的耗用,能耗低。

所以选择“立式液相釜+卧式气相釜”还是比较适宜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