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历史让人哭笑不得 -- 环宇7504
可以写“学生打老师”的钓鱼文啦。
号称中国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运动blabla
学生冲进老师家里打人放火blabla
他是南开后来的校董,南开张伯苓校长说,美艳的鲜花,不妨是粪水浇灌的(大意如此),于是接受了他的捐款
真正的民国青年,连蔡元培校长都揍过,何况曹汝霖
要我说,冤有头,债有主,揍人如果找对了人,自愿负责,那你就揍吧.不过打错人可不行
不符合本系列主旨.
民国范很可笑,至少我认为很可笑而不是像民国粉丝那样认为的可敬,
尤其是涉及钱的问题,一听到民国范,不知怎么的我就想起.....孔乙己
这可是孙 大炮 留下对付TG的密诏啊
TG进入KMT,中央委员会、中央执委,各部长都有当的,独监察委员会,全是KMT元老。而且,监察委员一人就能弹劾,三人就能开会;这分明是给日后分 共 准备的法理依据啊
胡适当时在国外,有人问他,KMT分共了,你怎么看。胡适说:你们也许不了解蔡元培,吴稚晖是什么样的人,我是知道的,那可是社会元老贤达啊,他们做的事,不会错的
可见这个支持的力度和影响之大
当然老蔡未必会想到,若干年后,常凯申在日记里骂他的话
您这一系列的题目是“历史让人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啊
您这些关于毛泽东的事都是基于史实的,无虚构无污蔑,我觉得挺恰当的。况且其中的看点又不只是毛,更多的是看当时北大的教授学生和毛的关系。
看看年轻时候还“傻不愣登”的毛也不错。
上百人还是有几百人?感觉不会多。
那些学生脾气不大,可能五四也起不来了。
胡适在四一二的时候不在国内,等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抓住就毙的时候了——如果申请才能抓人,或者抓了要通报上面,那他基本不会有事。虽然上海市党部确实曾经申请惩治反革命分子胡适,但是没有行动
但是幸运的只是胡适这种名头极大的人,当时国民党“各地党员互控案件积牍盈尺,其违背党纪应行查办者固不乏人,而挟嫌诬告,希图陷害他人者什常四五。一经调查,真相多为彼此攻击,互相裁诬共产党、反动派、土豪劣绅、恶化腐化皆可随意加诸异己。”
当时真有不长眼的,“上海杨虎、陈群派往宁波协助“清党”之黄埔生陈芝范、蒋孝先和孟卿等人,因积极改组当地团体,而惹恼了地方势力,竟至被诬为共 产 党而遭省党部驻甬办事处钱学壬等拘禁。”
请注意1 杨虎、陈群本是清共中最大的刽子手(直接执行人)
2 黄埔生陈芝范、蒋孝先和孟卿,这些人要也是TG,那天下还会有KMT的地盘?
当然,事关蒋孝先(按辈分他好象比常凯申低了两辈儿,何故?此人后来是侍从室成员,中将衔,死于西安事变)凯申帝亲自过问,遂不了了之
前面写了不少民国的事,我努力找出正式出版物中的记述,现在网上钓鱼文太多了,以讹传讹可不好。
但是,即使是正式出版物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希望大家拍砖的时候轻点,俺可没有章宗祥的铁头功
下面就分析一个不能对勘的回忆录,恰恰是和图书馆管理员毛太祖有关的
1917年,经章士钊介绍,蔡元培延请杨昌济先生做北大的伦理学教授,6月杨先生举家北上。当时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鼓吹赴法勤工俭学,声势很大。湖南的学生(最后是湖南四川两个辣子省去的人最多)积极参与,6月蔡和森到了北京先期安排,8月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也进京了。
当时杨昌济先生对太祖期望很高,按照蔡和森的信:“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估计当时太祖也未必就象事后回忆的那样已经确定了不想出国,不过他去北大读书是有制度限制的-他是师范生,按理要先在教育部门干一段时间才能继续读书(国立大学)。
北漂的日子颇苦,太祖和蔡和森等八位新民学会会员同居一室,“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夜晚任何一人要翻个身,都要先和周围伙伴打个招呼。经杨昌济联系,蔡元培、李石曾同意为湖南青年先办三处留法预备班
太祖当时没有正式工作,京城米贵,必须立即谋职。据萧子升回忆说,由于生活困难,他们想到了蔡元培:我们写信请示他可否给同学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蔡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有个更好的主意,蔡先生致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先生的书函可为明证:“守常先生大鉴: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蔡元培即日。”(太祖挣得少的原因是很清楚的,这就是个半工半读的职位啊)
太祖八月底进京,一开始先是找住处、联系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9月底北大开学,当时图书馆正在搬迁,较可信的分析太祖是10月底正式开始上班的,当时北大沙滩红楼第一层,主要作图书馆之用,分为21个书库,6个阅览室。太祖是第二阅览室(报刊室)的管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扫外,便是整理上架新到的报刊和登记前来阅览者的姓名。
由于刚刚搬迁,不少单据没有完全保留下来,北京大学档案馆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中,仅有太祖1918年12月和1919年l月、2月的工资签收记录,很多人据此认为北大拖欠太祖的工资,似乎不至于;1919年3月,太祖母亲病重,他只能匆匆返乡,前后在北京住了六个月多一点,在北大干了四个月。
不能对着看的是,后来北大代理校长、校长蒋梦麟的回忆:“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是在我代理校长的时期。有一天,李守常(李大钊)到校长室来说,毛泽东没饭吃,怎么办?我说,为什么不让他仍旧办合作社?他说不行,都破产了。我说,那么图书馆有没有事,给他一个职位好啦。于是我就拿起笔来,写了一张条子:‘派毛泽东为图书馆书记,月薪十七圆。”
蒋梦麟在1919年才进北大,之后蔡元培因五四运动辞职,他自1919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次代理校长职务,之后多次代蔡主校(蔡自己回忆,在北大挂名十年半,有五年是蒋代理)可那时候太祖已经离京回家乡了。
也许蒋梦麟为其他图书馆管理员批过类似的条子,但应该不是毛泽东。而且,毛泽东当时并不出名,作为一校之长,为推荐工作批示的条子,往往不会具有较深的记忆。即便是蔡元培的各种回忆、书信,也无记载为毛泽东批过条子的事情。(但蒋梦麟信誓旦旦的说,他不曾记错,而且说因为这17元是奇数,不太符合常理,所以他记得很牢,还说太祖曾给他一份简单的回忆,还涨过一次工资)
可是很多人把蒋的记述当成真的啦,那可就麻烦了,你想啊这李守常得有多黑心呐,一下子就扣去毛太祖一半多的薪水!
所以关于民国的事,大家看着一乐就好了,可千万别太较真,否则漏洞多着呢
当然没有人能预计后来的结果
反正穆先生资助 五大臣留洋,我认为不太成功。他是对着培养社会领袖的高标准去的啊,那个康白情,浪费呀
北大是国家全力支持的第一所全科大学,从建校其规模就比较大,但是因此也就总是缺钱
1918年8月,沙滩红楼建成(7 里面写了,当时图书馆搬家)当时北大有教师217人,其中教授90人;学生1980人,其中研究生148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等学府
此外,北大当时风气自由,旁听生很多,太祖这种非正式的旁听生也不少(按,正式的旁听生还是要交一点点钱的,可是一般也不干涉其他人来听)
后来没钱了就不好办了,办学规模在20年以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在萎缩,1921-1927年,北大共毕业3105名学生。最多的25年,472人(正常每年在400人左右)27年奉系进京,教育混乱,仅128人毕业
送到县里,县里有人知道。
能够充分按照理念办学的,在民国惟有清华,无他,经费稳定耳
清华仿照美式理念,教员多而学生少;但是,清华早期是留美预备班,程度低,所以学生还多些。25-27年间改制时期,停招中级班,转为大学,则学生人数反而下降,最低的25年仅270人。
12-27年,其它各年,在三百余人到六百余人不等。
但教员人数累年增加,从12年的30人,增长到27年的103人。教师/学生比例达到1:3.6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清华的工役也雇得多,20年雇佣了144人,校役82人,巡警21人,清道夫16人,电灯匠8人、园丁8人.....尤其以校役过多而遭到其它各校的批评
清华的最大长处是经费独立,不受政治动荡影响。1916-1931年间,每年可得美金79万元,其兑换银元比例从1.38到4-5银元之间波动,但平均值至少在2元以上,每年固定可得经费银元在160-200万之间。实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第一富豪
但是,有了钱的麻烦事是
1 争的人太多,清华的校长更替频繁,罗隆基曾骄傲的说:九载清华、三赶校长。这个乱象直到梅贻琦出任校长后才改变,梅贻琦笑言,之前学生、教师情绪激愤,不是倒张、就是倒李,还好没人愿意“倒梅(霉)”
2 有了钱,理想就远大,清华早期留学生少、经费剩余,校方就大兴土木,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科学馆都按照美国名流大学的规模兴办(我就是在北京求学的,去看过,以现在的标准也还是很漂亮和实用的),结果15年起连续四年预算超过百万银元,17年竟花了231万,严重超出经费,之后校董事会不得不加以约束
和其它学校一比,那真是让别人 羡慕嫉妒恨 啊
想想后来同入西南联大的南开,可是87万银元就把自己给卖了啊
怎么说呢,南开的创办人,现在一般说的是谁?张伯苓和严修,可是南开正式校史里,民国十年三月,校董事会公推李公秀山(前江苏督军李纯)为创办人,校教学楼定名为秀山堂,前立李纯铜像以纪念。
李纯是直系巨头,长期控制富裕的江苏,且做官期间善于经营,是江西钨业公司的大股东,在津京两地广置房地产,是当时天津最大的房产主之一。
张伯苓等筹办南开,多次找老乡李纯化缘,李纯态度很积极,1920年李纯在直系内部被曹锟和吴佩孚等压倒和排挤,压力很大,突然自杀了(一说被手下杀死)。遗嘱中捐出家产的四分之一为南开基金,李纯的家属按照遗嘱,交给南开218万元面值的民国元年公债,当时政府已经不能按面额付帐,据说南开实收87万元,这是南开建校依赖的最大一笔基金,因此李纯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南开的创办人
如果不是新中国不肯提他,李纯这笔钱花的挺值的,多大的名头啊。但中国是不兴用人名命名的,所以没有约翰哈佛投资的合算,约翰哈佛用780英镑和400本书买到了世界顶级大学的命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