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着陆器和巡视器清晰照片(更多图片更新) -- 王树

共:💬216 🌺16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能是口误, 也可能是文字整理者的错误。

我阅读是也发现一些错误,我觉得是出于整理者理解或打字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只把我最确定的错误修改了:

如 月球终极卫星

改为 月球中继卫星

家园 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应该不是故意躲着MD这俩卫星的

嫦娥三号选定的降落区是一个长条形状,里面选定了三个可能的降落点。现在降落的地方是第一个降落点。嫦娥三号在这里下降拍照分析之后,如果找不到适合降落的地点,就会用它的28个小发动机推着嫦娥三号做横向移动,到第二个降落点再拍照分析,如果还找不到合适的降落点,就再移动到第三个降落点。

按照一贯的保守作风,公布的应该就是第三个降落点的时间和位置。结果嫦娥三号在第一个降落点就找到了合适的降落位置,一下子就降下去了,预先准备的200多套调整方案都没有用上,呵呵。

家园 射程是其他资料间接透露的

几百公里到几百公里之间。

结论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正好能把黄海口封上。

家园 【12月26日,更新四则新闻】

1. 嫦娥三号红外光谱仪成功开机 技物所三项载荷表现出色

2013年12月23日上午10时10分,嫦娥三号红外成像光谱仪按照预定计划成功开机,地面监控中心显示,红外成像光谱仪各项遥测数据正常,月表目标图像清晰,光谱特征明显。红外光谱仪在后续工作中将对月面进行细致定标与探测,以获取更多科学应用数据。

搭载在月球车上的红外光谱仪(位于五星红旗正下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光谱仪获取的月面可见光(?)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月面第一组数据的SWIR(短波红外)相对反射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2. 接下来,“玉兔”去哪儿?

根据嫦娥三号探测器从月球上传回的图像,中国科学家对探测器周围的一块金字塔形石头、一片高地和一个大坑表示出兴趣。未来“玉兔”号月球车将去哪里,面临很多抉择。

  “玉兔”去哪儿首先由科学家提出。据悉,科学家们已经筛选出的几个感兴趣目标包括:着陆器西南方向约42米处的一块金字塔形大石头,这是科学家们从未见过的;偏西方向的一片高地,登上那里可以俯视周围的环境北面10多米处的一个陨石坑。

【评:目前玉兔往南去了,北面的陨石坑这个目标如果不是被略过的话,是不是表明玉兔以后还会回到嫦娥身边来的?】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我们从工程技术上会积极满足科学家们的需求,但是要在确保巡视器安全和后继任务的顺利实施前提下对目标进行选择。”

……

“玉兔”的预定工作期是三个月。但是贾阳说:“探测器的各项功能在三个月不会有明显的退化,我们有信心工作得更长。”

  他说:“这三个月内,工程技术人员首先考虑的是要保证探测器的安全,所以不会做太高风险的动作。在顺利完成三个月的既定任务后,如果科学家们想探测高难度的地方,我们再去挑战能力的极限。

================================

3. “玉兔”给自己“挖坑”准备“睡觉”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对于月夜休眠点,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车头要朝南稍偏东,二是希望月球车头高尾低,这两点都比较容易实现。最困难的是第三点,要求车体的左右侧倾在负2度到正1度之间。”

  他说,月球车唤醒时,设备温度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车体向左侧倾得太多,太阳刚刚升起,车就被唤醒了,有些设备的温度还较低,不能正常工作。如果车子向右边倾斜过多,那么太阳升到很高,月球车才醒,设备温度已经超过上限就很难工作了。

  然而根据月球车获得的信息,在月球车行进的路线上没有找到完全符合月夜休眠点要求的地方

  没关系,月球车的研制者们还准备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月球车给自己“挖坑”。

  “我们通过轮子前后打转的方式,来满足月球车的姿态要求。”贾阳说:“目前‘玉兔’位于着陆器南方40多米处,调整姿态前,它过于左倾,我们让它的右侧车轮沿不同方向打转,让车体向右倾斜了大约3度。”

  他说:“刨坑这个办法我们在地面进行过充分的试验验证。”

  如果“玉兔”顺利度过月夜,大约会在1月11日被唤醒。那时月球车将进入正式的月面工作阶段。

  按照设计,月球车曾于16日进入月午休眠模式。但是根据遥测信息发现,虽然月面温度高达90摄氏度,各台设备的温度均处于可工作状态,热控能力高于预期,于是科研人员决定提前两天结束午休。

  贾阳说:“按照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月昼,月球车也许就不需要午休了。”

===========================

4. 月尘测量仪:揭开月亮女神的神秘面纱

12月15日下午16时15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研制的嫦娥三号月尘测量仪首次开机进行月面环境月尘量测量。月尘测量仪在开机约10小时后,月尘测量仪粘性石英晶体微量天平(SQCM)探头防尘盖打开,意味着来自地球的高灵敏微质量传感器正式与月球表面尘埃亲密接触。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研制的月尘测量仪由两个测量探头和电控箱组成。这两个探头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太阳电池探头能够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而监测变化量,一旦月尘覆盖到表面,就能够根据光线透过月尘的变化来反映月尘累积的多少。而粘性石英晶体探头则是在石英晶体表面涂敷了一层特殊的具有粘性的薄膜,从而使得降落在上面的月尘颗粒牢牢地粘附在晶体上面,以随时监测粘附量的变化。

由于测量原理不同,两个探头的功能也不一样。它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太阳电池探头量程较大,安装在着陆器的顶部,用来测量着陆器激起的月尘石英晶体探头灵敏度高,安装在着陆器温控舱内,测量月球自然状态下降落的月尘,为防止探头被污染,技术人员还专门给它安装了防尘盖板,用于在不需要测量的时候,保护探头。

目前,月尘测量仪已连续开机工作了70多个小时,工作状态正常。随着大量数据陆续传回,科研人员正在综合温度、太阳光照等因素,紧锣密鼓地分析数据。过不了多久,我国第一次月球尘埃环境测量结果就将发布。

据研制人员介绍,在第一个月昼期间,月尘测量仪将进行近10天地连续测量。在着陆点进入月夜后,月尘测量仪将和探测器、巡视器一起进入约15天的月夜休眠阶段。当着陆点再次进入月昼,月尘测量又将择机进行开机测量。可以预见,在为期1年的设计任务结束后,月尘测量仪所获大量测量数据将描绘出月球表面自然状态下尘埃沉积规律,为我国后续探月任务揭开月亮女神神秘的“尘纱”。

关键词(Tags): #嫦娥#玉兔通宝推:月下,迷惑不解,
家园 应该有些用,但未必有那么特别的作用

太空育种是一种复合诱变处理的方式,包括电离辐射、离子注入、失重等多因素同时作用于被诱变的生物。刚开始太空育种时搭载的玉米种子种植后出现大量的双棒玉米(一个植株上长2个玉米穗),而这对于玉米来说是不太常见的一种表现型(并非没有,只是并不常见)。

诱变育种的本质应该是诱导新的变异,但事实上变异的发生并没有方向性,而经过大自然长期选择,每种现存生物都具有他自己的优势,正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因此,诱变产生的突变体绝大多数属于“坏”的突变。又因此,诱变育种的重点在于诱变处理后如何将“有用”的突变体选出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从上述诱变育种的机理看,其关键在于诱变后的选择。

事实上,通过辐射诱变育种创造出新的表型性状的某种生物的成功例子极少。辐射诱变育种使用得最成功的是打开紧密连锁的2个性状之间的连锁关系,这在杂交育种中非常有用。举一个成功的例子: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株高之间存在紧密连锁,产油好的容易倒伏,抗倒伏的含油量低,而所有收获种子的生物一旦倒伏就很可能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育种工作者自然想到将通过杂交的方式将2种优良性状整合到一起。但事实上,由于控制这2个性状的关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很近,则通过常规的杂交无法让这2种性状产生交换或者发生交换的频率太低。但先通过低剂量的伽马射线辐射处理种子,然后再进行杂交,则很容易在杂交子代中获得同时拥有上述2种优良性状的后代。这是因为伽马射线所携能量打断种子的DNA,如果断裂位置合适,即可达到目的。当然X射线等地其他电离辐射具有同样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太空育种并不应该象宣传的那么神奇,而每次搭载都能产生大量“好”的突变体,只能是宣传。

通宝推:铁手,胡一刀,牛栏山二锅头,
家园 谢谢!这个是个非常专业的答复

现在我明白多了!

家园 兔子刨坑是本能啊
家园 真的“刨坑”啊,看玉兔在微博说时俺还以为是卖萌
家园 很显然,玉兔是一只雄兔

“我们通过轮子前后打转的方式,来满足月球车的姿态要求。”贾阳说:“目前‘玉兔’位于着陆器南方40多米处,调整姿态前,它过于左倾,我们让它的右侧车轮沿不同方向打转,让车体向右倾斜了大约3度。”

根据《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说法,这个刨坑的兔子肯定是公的

家园 钱学森弹道?

返回器返回地球我们没干过,这么高速返回,而且种种原因,主降落场还是要降到中国的大陆上,如果降到海上,海上的数据比较麻烦,因为月球的经度、纬度、什么时间起飞它的落脚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会造成我们返回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这次的返回会有一个很大的创新。过去返回和神州飞船的返回都是直接返回,这一次为了解决落点的问题,为了解决载陆角以调整冲击力的问题,我们决定这么干,分离进入大气层以后不回来,100公里进入大气层,到60公里时不走了,再跳回到宇宙当中去,再跳回大气层,然后再回来。

通宝推:王树,
家园 看着这篇文章很亲切,因为以前也作工程

但做的是基础工业的建设工程。虽然档次比航天人低了无数公里,但做的过程都是这么些温馨的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案,然后细节设计过程。很喜欢这里讲的这些小故事。

家园 生平头一遭在公开场合说话,得到认可,蛮感动的,特来致谢!

生平头一遭在公开场合说话,得到认可,甚至欣慰,特来致谢!

生平头一遭在公开场合说话,得到认可,甚至欣慰,特来致谢!诚挚感谢兄弟姐妹的垂爱!感谢慷慨送花、赐宝的朋友!

关于我们应该怎么看航天育种这个问题,建议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任何诱变处理的方向性都很差(哪些性状将出现变化,怎么个变法,这些基本是不可控的),据说这种辐射出现这类变异较多,那种处理出现另外一类变异较多,这种差异是存在的。

(2)并且,只要是以育种为目的的任何诱变处理,被诱变的大多数个体必须死亡,活下来的个体多半是半死不活的。

因为,诱变剂量一般是以半致死剂量作为参考剂量决定的,如果是电离辐射的话,一般选用稍大于半致死剂量的照射剂量,低则变异不够多——因为生物体内的DNA修复系统非常强大——这正是物种维持其遗传稳定的根本所在;更高则存活的太少,即便发生了需要的突变,也无法让这些突变保存下来。

(3)出现的性状变异绝大多数是“坏”的,即便出现某一个“好”的性状,但携带这个好的“性状”的个体,多半伴随着其他性状变“坏”(没死已是万幸,还想怎么着?)。

(4)因此,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需要的是首先是慧眼,能从一堆歪瓜裂枣中发现具潜在利用价值的突变体——这完全靠经验和运气;第二是想办法将这个“好”的目标性状保存下来,也就是说承载这个突变的个体必须存活并能生育后代;第三是通过选择或者杂交等常规育种手段,将这个“好”的性状和其他个体的其他“好”的性状重新组合到一个个体中,并且让所有这些“好”的性状得到纯合,这样就算是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了。

(5)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推论是:如果某种处理方式得到的后代都非常好,那这种处理产生的“好”的性状很可能是不可遗传的,也就是说属于生理性的,如此则在育种上并无大的应用价值。

就比如在人类之中,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在合适的年龄段给孩子们注射生长激素,可以使这些孩子的身高超过他原来应该拥有的值,即便人造出一群巨人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相反,如果营养极为不良,则这同样一群孩子的身高会远远低于他们应该的数值。但这都是生理性的,他们的身高数值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或孙子辈的身高。就比如巨人症患者的孩子身高会很让我们失望一样。

(5)辐射等任何“坏”的处理,在剂量很低的情况下,可以让被处理的目标生物的表现比原来好,但这是生理性的,不可遗传。有一个专业词汇辐射兴奋(Hormesis)就是描述这种情况。Hormesis虽然主要用来强调低剂量辐射对生物的促进作用,但古代的仙丹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少量吃点汞、砷确实可以让人容光焕发,少量摄入其他有毒物品也一样会让我们看起来很精神。

(6)回到航天育种这个问题上来,如果上过天的种子不需要再改造就可以利用,那只能说明航天育种者太幸运了。但如果再进一步,如果整批种子都表现出色,可以直接大规模利用;或再再进一步,如果每次搭载的种子都很出色,那很可能并不是这些种子发生了变异,而只是因为航天这整个过程使得这些种子发生了某些生理性的变化。这和我们怎么看某人口袋里插了多少支钢笔一个道理。这种情况下,倒是这些生理现象更值得深究,应该是生理学工作者冲上一线,好好研究一下为什么瓜那么甜,究竟是哪些代谢通路关闭了,哪些加强了。育种工作者嘛,前景不是太看好。

如果添足了,请谅解,不太懂得规矩。

通宝推:njyd,庄汀,愚弟,东方射日,huky,
家园 哥们是搞育种的吧

很专业呀!送花

有种说法是把基本上育好的品种打上天转一圈,然后就是太空育种了。认为有忽悠成分。

能分析分析么?

家园 怎么没人问问以后能不能用电磁弹射器来发射卫星?

现在火箭发射卫星效率太低了,1000吨的火箭最多也就把10吨的卫星射上天,几百吨的燃料大部分都是用来克服自身的重力,现在美国福特号有电磁轨道弹射飞机,一架飞机30多吨,弹射起飞速度可以达到300多米/秒,弹射卫星时可以设计把轨道拉长10倍,功率增加10倍,卫星重量只有飞机的10分之一,应该可以射到太空里,中国有磁悬浮列车,原理总差不多吧,就算不能载人,发射太空站的建筑材料应该还是划算的,而且可以365天不停发射.

家园 来这里是为了看登月的, 但聊起了育种,请楼主原谅

在下学生物的,工作与育种有些关系,20年前一度近距离关注过航天育种这件事。因为不是内行,所言一切都均属个人观点或推测。具体到您的问题,或许应该这么回答:

(1)做育种的选用特别有价值的或有大的潜在价值的品种或品系来作为起始材料,这是正常思路。不仅育种工作如此,其他工作也如此。比如做水果保鲜研究的,一定选该物种中最具经济价值的品种或品系、或最需要解决保鲜这个问题的种质来做,这样产出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保鲜的水果的品质越好,则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国家培养人才不也是这种思路嘛?

(2)到天上去飞一圈肯定会让搭载的种子发生某些变化。本人第一次发言时说过上过天的玉米种子中结双棒的植株特别多。据说我国对航天员的身体检测也表明上天后很快就发生生理机能的变化,比事先预计的快很多,比如针对地球引力系统的某些机能迅速衰退(在天上多呆几天,容易发生骨质酥松?),但航天处理后生物“变化”的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评估。至于具体的某种瓜或甜椒,航天处理后是使得它们长得更大了、还是变得更甜、还是两者同时具备、还是其他,就需要内部人士解密了。个人谨慎怀疑,产量提高(比如瓜长得更大或者结果更多)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航天这样的大项目,搭载点种子,是无不足道的小项目。但能因此获得千万元的经费,对于整体大项目虽然说是九牛一毛,但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是巨款。正因此,能航天育种项目会很抢手,不是谁都有机会的。90年代航天育种得到重大资助,是因为江core在安微的妹妹支持。

(3)如果航天回来后又经过了数代的选育(需要4-8代甚至更多代),那确实可以肯定是航天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航天育种成果;但如果航天回来后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培育,那可以肯定的只能是航天过程中没有发生“坏”的、人类不乐于接受的变化,推测就是培育好的性能超优的种子在卫星搭载后直接应用。但宣传中不能体现这些种子在航天后是否在地面再经过多代培育,也许他们注重的、想体现的仅仅是航天这个亮点,比如宣传聂卫平围棋下得好,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一定不行。

(4)培育出性状稳定的良种,或用物理、化学方法使目标生物产生大的生理性变化,这两种策略都可以达到人类的目的,对于终极用户来说,没什么本质差别(对于反对工业化进程比如反转基因的人来说,也许认为天差地别)。但实际上差距真的不大,都是人工干预使得目标生物的性状产生了变化),算殊途同归吧,他们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培育所得品种前期需要很多投入,但一旦培育成功后,可以稳定地使用几年;而理化方法,则前期的投入不高,但每次使用都需要重新做一次。因此呢,对于航天育种,如果搭载过之后的种子确实比单纯地面的种子有某种优势,就不必太在意有多少忽悠成分了。何况,难道您还认为不忽悠的科研会在我国占很大比例吗?

通宝推:njyd,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