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小公主要为慈禧、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说几句公道话 -- 渔儿漂漂

共:💬83 🌺503 🌵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老兄。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家园 这话让你给说的

观慈禧一生所用之人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皆是一世枭雄,如恭亲王、曾国藩。。。。

你没见过曾评价恭亲王的那段话吧?

家园 种子再好,没有合适的土壤也长不出来的.

就算太祖这样的天纵英才,也不能扭转蒙古独立,台海割据的事实,这是时势也.

看历史,大清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在战败后签的,而民国和当朝的"不平等条约"呢,好象都是胜利后签的吧.

对比一下明,清,当朝的土地版图,还是满清的最大吧.

公道地说,慈禧等人应是失败者而非卖国贼.只是作为统治者,老带人民走向失败,而自己又能养尊处优到死,多扣几个屎盆子也不为过.

宝推一个,算平数吧,关于原贴转载,也用不了西河几K空间,有时只留个链接不利保存,当然如果是原文作者投诉就另论吧.来这里只为求学,没必要象那些正义同盟那样长戚戚就是

家园 真纠结是花你,还是囧你。

按说了,你这个翻案的结论,我没多大的异议。但论证的过程,匪夷所思。

同时,翻案过头,把形象又推到了一个不现实的高度。物极必反。

家园 纠结什么,人家是搬文章的,又不是自己的思考。
家园 全文转载严重违反河规,已经举报

这里不是百度贴吧。

家园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

汉人不听话,洋人以后也要凑热闹,可惜康熙自己采取禁海的办法,子孙也没啥办法

家园 对慈禧也说一点公道话

对慈禧俺的评价也很低,从对世界列强集体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之辱就能说明其人的眼界和智商了。

但是挪用海军军费一事,俺的看法不能算在慈禧身上,这是光绪惹的祸。

俺个人对当时朝局的分析如下:

慈禧是1835年生人,60大寿是1895年。

光绪是1871年生人,按传统十八岁就可以亲政。

慈禧垂帘专政多年,光绪已经快成年了,看着慈禧没有交权的意思,为了亲政非常着急。他的老师翁同龢出了修园子的主意,名义是孝顺祝寿,实质是打着让慈禧修养的旗号让她交权。慈禧本人怎么可能热衷于修这个园子。只能说光绪主动修园子这个态度让慈禧比较放心、比较满意,可以交权了。

修园子需要银子,大笔的银子。当时国库紧张,如果是正项开支,或者加税等手段,肯定会引来朝野的批评,有损光绪的形象,毕竟现在是慈禧掌权,而且她还不想退,如果光绪做事失措,正好给慈禧以继续垂帘的借口。而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又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1、修成园子办成事(光绪顺利亲政);

2、不用另外占款,不会触发朝野的批评;

3、削弱北洋水师,压李鸿章向光绪低头(李是慈禧提拔起来的)

翁同龢当时是户部尚书,管着北洋水师的后勤供应。他出面向李鸿章借银子,不借也得借,借了还有还的名义,不借银子也领不到手,还得罪未来的皇帝和帝师。

所以银子就借了,园子就修了,北洋水师的设备就暂缓更新了。其实在当时的朝中政要看来,北洋水师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强到他们都要控制不住了,削弱北洋水师其实是帝党清流一派的共识。

翁同龢是当时朝中清流的领军人物,清流就是御史台、翰林院等一帮口水党。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光绪的孝顺攻势下,慈禧撤了帘子,搬颐和园里修养去了。这不是慈禧想要的,但做为政治人物,她懂进退,忍了。因为当时天下的民心、士心、臣心都寄托在光绪身上,她只能暂避锋芒,隐忍待机。

1888年,颐和园开始修建,1889年光绪开始亲政。

光绪开始亲政,慈禧在暗中的掣肘一定不少,所以他急需向天下人立威信。恰好遇到了一件大事,就是甲午战争。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1882-1884年朝鲜事变的延续。十年前,年轻的袁世凯带领很少的军队就在朝鲜大败日军,建功域外,这件事一定给幼小的光绪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口水党领袖翁同龢以无比的信心。

战前的李鸿章一力避战,因为他知道双方的虚实,没有赢的把握。但是以光绪和翁同龢代表的清流们不把日本看在眼里,当年的袁世凯一旅偏师都能大胜,现在光绪亲政,可以集中全国之力,又有十年来集聚的力量,遇到软柿子的小日本,这不是送功劳、送威信的嘛?!李鸿章的避战一定是后党的阴谋,不想让皇帝建功立威,所以一定要打,坚决打、往大里打。后来发现结局不可收拾,又把李鸿章抛出来擦屁股。

可以说光绪在整个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让上上下下的中兴能臣们(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伤透了心:没有执政能力、没有国际眼界、没有战略眼光、没有责任担待,偏听偏信、进退失措、好大喜功、意志薄弱。

光绪在甲午战争期间搞的一团糟,李鸿章忍辱负重擦了屁股,他又没事人一样搞起戊戌变法,目的还是要夺权,夺实际的国家领导权。夺权的方式却是火箭一样提拔一批年轻人,救火一样颁布大量新政策,又大大冲击了朝中实权派和地方重臣们的利益。

这些不满情绪积累到了顶点时,慈禧一出手,群臣呼应(除了清流们),光绪束手。

不是慈禧太厉害,是光绪太无能,连金正恩的两下子都没有!

戊戌变法,是慈禧在中央政变,地方大员等默认。没有一个地方起兵勤王的,光绪也不相信会有人起兵勤王,才会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也不想想就凭他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袁世凯怎么敢、怎么能帮他?!

如果不是光绪太无能,失了天下民望,慈禧怎么敢囚禁他?当时的天下,地方实权掌握汉臣的手里,曾国藩的时候就有造反的实力,只是没有合适的借口和时机罢了,其实满人高层从慈禧到恭亲王等都是心知肚明、如履薄冰的。现在囚禁皇帝,不正好给这些地方实力派以反对中央的借口吗?慈禧敢于囚禁光绪,不是慈禧的实力太大,而是光绪得罪人的本事够强!慈禧不敢当时杀了光绪另立新君,恰恰就是怕有人以此借口造反。

光绪下台,洋人趁机对慈禧要价,引发慈禧反感,昏庸到发动义和团、对世界列强宣战,然后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地方大臣们东南互保。国事如此,皇帝、太后都低能弱智的没有指望,清廷彻底失去了民心、士心、臣心。之后,慈禧基本上把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都重新颁布执行(除了让她交权这一条外,废科举、宪政、内阁等都搞了),清朝的气运也回不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