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 “日本高官为侵略战争向中国道歉和反省的记录”想到的一个问题 -- q42474112

共:💬29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这种思路有没有市场,我都看不清。

呵呵

日本人的思路比较和中国人不一样,外表的理性和内在的情绪化都很突出的。“民意”这东西、往往就在一点一滴的宣传里改变政客乃至政府的大方向了,当年看熊猫的长龙,就会演变为政府里冒出一大批支持与中国交好的势力、而如今绑架事件的宣传一旦超过阀值,也会如火山爆发般宣泄出来、最终坏掉小泉外交“好事”的。

对这种机制的研究,日本人自己都摸不到头脑,并不是说谁谁谁想做就能做成的、去年一整年都在推行自下而上的“韩流”,到了今年却发现乃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呐......呵呵呵

所以说呢,小泉怎么想、与最后会演变成什么样子,还不一定会方向相同的。力道使寸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够了......

家园 这个阿,不比较是不行的

查了查最近在日本“出事儿”的大公司的道歉文,总不至于说这些公司也敢在道歉上耍花枪吧?

把这和田中的道歉比较一下,就知道这在日本的视角里,是不是“郑重”了;

其他在日待过五年以上的弟兄,不妨也谈谈直觉。

资料1:

这是防病毒软件TrendMicro的“谢罪”

最近他们的病毒模板自动更新,造成使用他们软件的机器集体“死机”(CPU使用率100%)、结果造成很多公司无法正常开工、损失惨重。为此他们有的这个道歉。

http://www.trendmicro.com/jp/home/enterprise.htm

资料2:

众所周知的西日本JR出轨事件的“谢罪”

所有头头估计都会被撤换,这种情况下的道歉,应该没人说是“耍花枪”了吧?

http://www.jr-odekake.net/

资料3:

与之对比、再来看看1972年9月田中角荣在中国说的是什么

日文原文:

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JPCH/19720925.S1J.html

中文译文:

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JPCH/19720925.S1C.html

别人我管不着,反正我觉得这次道歉已经非常正式了。出问题的,在于日方翻译的中文版没能将其发言的nuance翻译出来而已。

在此重贴一下国内缩减翻译的一篇对此问题的辨析文章。

真的想理解这问题里的微妙,这篇文章不看懂肯定是不行的。(其实矢吹的原文还要有料得多)

至少应该明白当时的背景、纠纷形成的经过、矛盾处理的过程、最终形成的结果几点。

日中互相误解的滥觞-田中角荣与毛泽东谈判的真相

横滨市立大学教授

矢吹晋

2002 年是日中邦交30周年,值得纪念。遗憾的是当年日中双方首脑没有实现彼此互相访问。这与当年日中政治关系不够正常是分不开的。小稿的目的是寻求当年田中角荣与毛泽东谈判的核心,并探索日中之间误会的滥觞。当年田中拟使用日语“迷惑”来表达他诚心诚意地向中方谢罪的意思。他的心意当时被中方正确地接受了。但是,针对田中的“百感交集地道歉”一语,毛泽东赠了田中一部《楚辞集注》。毛泽东为什么赠了那本书呢?小稿探究了毛泽东选赠那本书的直接原因。原来毛的做法是有的放矢的。

一、 田中的谢罪在哪里消失?

1. 田中角荣的关键词“迷惑”与“反省”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问北京,当天晚上在周总理主持的欢迎宴会上,田中发表了祝酒词,田中的祝酒词中有这句话。即日语:わが国が中国国民に多大な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たことについて,私は改めて深い反省の念を表明するものであります。

  田中的这句话翻成如下的中文:

  过去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1)。

   田中讲话的关键词有两个,即“迷惑”与“反省”。

  对田中的“迷惑”发言,中国方面有了很多议论。

  最后日中共同声明说: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2)。

   日语的“反省”被原原本本地翻成汉语的“反省”。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30年间,日中双方常常提到把日语“迷惑”错误地翻译成汉语“麻烦”两个字(3),批评它不合适的表现,但一直忽视田中“诚心诚意的谢罪”之意。

2. 第2次田中与周恩来谈判的内容

  按照日本外务省的记录,周恩来于9月26日,对田中在25日欢迎宴会上的发言进行了如下的纠正和批评;

  田中首相在昨天晚宴上的讲话中有“添了麻烦”一词。这个词只是在不小心把水溅到路边妇女的裙子上而表示道歉时才会使用的。可是你们却在提及中日两国不幸的过去时使用。

  针对周恩来的纠正和批评,田中是怎样回答的呢?按照外务省的记录, 田中只是这样说;周先生的话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即日语:大筋において周爵理の话はよく理解できる(4)。

  在这里,田中只说了这样一句“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是非常奇怪的。

  田中为什么当时没有当着周的面直接解释他的意思是“百感交集地道歉”、“诚心诚意的谢罪”呢?如果当时田中没有解释的话,他又为什么回国后在自民党会议上报告如下的话呢?就此,我推测:虽然田中对周的误会进行过解释,但是后来外务省的记录里却删掉了这部分内容。

3. 田中回国后对自民党国会议员总会的报告内容

  9月30日,回国后的田中对自民党国会议员总会的报告如下;

  26日晚宴上,我代表日本政府向在座的650到700位中国朋友说:战争中我国给贵国带来了很大的“迷惑”,为此我们表示深刻的反省。对此中方说;迷惑是什么话呢?是道歉吗?而道歉这个词只是在不小心把水溅到路边妇女裙子上时才能使用的。迷惑这个词也是从中国传来的。但是日语的「迷惑」不同于汉语「迷惑」的意思。我们日本人是有自己的习惯的。当过去的事统统付诸流水,而以非常强烈的感情来处理问题时,就常采用这个词汇的。日语的解释是:中国は文字の国で本家だが、日本にはそう?护铯盲皮い胜ぁ¥长沥椁隙?洋的に、すべて水に流そうという时、非常に强い?莩证沥欠词?筏皮い毪趣いΔ韦稀?こう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5)。

  田中发言的核心有两个。第一,他指出了日语“迷惑”和汉语“迷惑”的区别;第二,他申述了他个人对日语“迷惑”的理解。

  另外,田中于9月30日下午,在总理官邸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这句话:

  我对日军给一千几百万中国人造成很大的损害这个事实,表示“迷惑”了。

  中方说“迷惑”这个词作为道歉是在不小心把水溅到路边妇女裙子时才能使用。

  但我勉强用迷惑这个词来表达百感交集地道歉的意思。日语的解释是:私は、千数百万人に迷惑をかけたという事?gに??しては「ご迷惑をかけました」と言った。「ご迷惑」という言叶は妇人のスカ┼トに水がかかったときに使うのだそうだが、そういう迷惑という感じを、そういうことをお互いにみんなブチまけあった(6)。

  田中回国后在报告会上的发言肯定不是回国后才有的,而是他如实坦率地报告他在中国讲话的内容。那么,他在什么时候做出这样的解释发言呢?据会谈一系列项目安排来判断,这是田中在第二次会谈开场白中,针对周的纠正和批评而做出的解释发言。接来下是在田中和毛泽东会谈中,田中再一次在毛的面前所做的解释,这样的推测是比较合理的。

4. 田中与毛泽东会谈的核心部分

  田中与毛会谈,即毛泽东的接见为9月27日晚上8点到9点半,为时1小时左右。这次日本方面被接见的只有田中、大平、二阶堂三位,没有翻译员和书记员。日本方面没有详细的纪录。

  会谈后的9月27日晚上10点多钟,二阶堂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会谈从8点30分开始举行,地点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当田中首相抵达中南海时,在门口,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满面笑容地出来迎接。会见在毛主席的书房进行了约一个小时。此间,田中首相毫不拘谨,也丝毫没有感到紧张,他与毛主席谈话就好像是在与一位早已熟知的前辈进行谈话。

  据二阶堂说,会谈是这样进行的:

  毛面对田中,指着周恩来说,和我们这位已经吵完架了吧?不吵架可不行啊!毛突然讲了这番话。我们边听边想:这真是位出语惊人,与众不同的人。周微笑地听着,田中也啊,啊!地答应,气氛十分融洽。

  在这次会谈中,田中的“迷惑/麻烦”一语也成了话题。

  毛泽东指出:年轻人坚持说“添了麻烦”这样的话不够分量。因为在中国,只有像出现不留意把水溅到妇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时才用这个词。

  田中:“迷惑”这个词汇虽然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可是日语“迷惑”是在百感交集地道歉时,也可以使用的。

  毛泽东说:明白了。“迷惑/麻烦”这个词你们用得好。

  上述田中对毛泽东解释的“迷惑”一词的意思就是田中心里的话。田中回国后向自民党国会议员总会报告的内容应该是田中对日中战争的看法。

  那么,田中的真意又是怎样传达到中国的呢?

5. 姬鹏飞回忆录《饮水不忘挖井人》一书中的证言

  姬鹏飞回忆录《饮水不忘挖井人》里面有如下的证言:周总理直率地说,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的不幸感到遗憾,并表示要深深的反省,这是我们能接受的。但是,田中所说的“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句话,则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感。因为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说“添了麻烦”。

  这可能是日语和汉语的含义不一样。田中解释说: 从日文来说“添了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而且包含着保证以后不重犯和请求原谅的意思。如果你们有更适当的词汇,可以按你们习惯改。道歉的问题就解决了(7)。

  据姬鹏飞说,周认识到日语“迷惑”和汉语“麻烦”的含义不一样,而且田中的真意是诚心诚意地谢罪。甚至田中说过可以按中国的习惯改。田中的解决办法是“入乡随俗”。而不是拘泥日语“迷惑”的态度。

  总而言之,田中没有避开谢罪的态度,中方也正确地理解了田中的态度。所以日中邦交正常化得以恢复。

  在这里我要顺便确认一下这件历史资料的可靠性。从表面上看起来,“姬鹏飞谈,李海文整理”这样的言论,只是姬鹏飞谈话的纪录。其实不是那样的。李海文是以研究周恩来出名的资深党史研究者。退休前她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副主编。2003年9月19日下午,我和村田忠禧曾拜访她,请教这方面的资料的背景。她说明了成稿的过程。她先调查中国外交部挡案馆的有关资料,然后通过姬外长的谈话来直接确认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过程。

6. 田中与周恩来第2次会谈的中方记录

  2003年9月24日,我和村田拜访了位于北京毛家湾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研究员。陈晋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正在编辑《毛泽东传‧下卷》。

  他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中方纪录的部分内容,即:

  田中说:可能是日语和汉语的表达不一样。

  周恩来说:可能是译文不好,这句话译成英文就是 make trouble。

  田中又说:“添麻烦”一词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至于这样表达,从汉语来看是否合适,我没有把握,但这样的语言起源于中国。

  吴学文在他所著的《风雨阴晴》一书中,也从外交部档案中引用了“添麻烦”一词,并说这是诚心诚意表示谢罪的表达方式(8)。

   张香山在他所著《中日关系管见与见证》一书中,也引用了田中的发言,即:如果你们有更适当的词汇,可以按你们习惯改(9)。但是张香山没有引用田中的所谓“添麻烦”是诚心诚意表示谢罪的表述(10)。

   上述分析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史实。

  在日方的会谈记录里,我们找不到田中谢罪的文字。田中谢罪的表达只有在自民党会议记录和记者招待会的记录中方可见到。

二、 毛泽东赠给田中《楚辞集注》的谜底

1. 迷惑/添麻烦 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田中与毛泽东会谈的中方记录里有如下一段:

  毛泽东说:你们那个 麻烦/迷惑 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田中说:我们准备按中国的习惯修改。

  毛泽东说:一些女同志不满意啊,特别是这个美国人(指唐闻生),她是代表尼克松说话的(11)。

毛最后的一句肯定是幽默。依毛的看法,抓“添麻烦”这个辫子反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人都是美国的走狗。请大家注意,毛问田中“是怎么解决的?”。意思就是说,对毛来说问题已经解决了。他问的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已。

2. 我们准备按中国的习惯修改

  田中的回答是“(我们)准备按中国习惯(来)改(12)”。

   请大家注意,田中用了“准备”两个字。意思就是说,对田中而言,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他回答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就这样,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谈判基本上结束了。留下来的只有日中共同宣言的文字上的修改工作。

  关于田中告别毛泽东时的情况,中方的纪录是这样描写的:

  毛泽东说:我是中了书毒了,离不了书,你看(指周围书架及桌上的书)这是《稼轩》,那是《楚辞集注》。(田中、大平、二阶堂都站起来,看毛的各种书)没有什么礼物,把这个(《楚辞集注》6册)送给你。(出来后,二阶堂问周恩来,是否可以对记者说送《楚辞集注》一事,周答可以,并告诉他该书的标题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沈尹默写的字)(13)。

3. 毛泽东为什么选赠《楚辞集注》?

  毛泽东为什么选赠《楚辞集注》而不选赠其它的书藉呢?

  其原因恐怕是这部书上载有“迷惑”的典型用法。这一点,请看一看《楚辞‧九辫(14)》,就明白了。

4. 廖承志的作用和沈尹默挥毫书名的意义

  这里需要两个注释。第一,二阶堂向廖承志介绍了毛泽东的这个话。

  毛泽东说:不吵架可不行啊!

  田中说:和周总理圆满地商谈了。

  毛泽东说:吵架后才能成朋友。(指廖承志)他是在日本出生的,您这次回国时带他吧。田中说:廖承志先生在日本也很有名。他如果竞选参议员,一定会当选。

  毛泽东在这里为什么突然提起廖承志的名字呢?我估计廖承志的贡献在于他的日语水平。当时除了廖以外,没有人能解读田中所谓“迷惑”的真意。廖承志的日语不是学来的,而是自幼在日本获知的。一知半解的日语知识是不能理解田中的“迷惑”的。我猜测听到周恩来的有关“迷惑”问题报告以后,毛泽东很有可能要求廖承志予以解释。毛泽东曾对田中暗示他是通过廖承志来了解田中的发言的。

5. 优雅的做法

  周恩来向二阶堂介绍了《楚辞集注》标题的书写者。

  会谈结束后,二阶堂问周恩来,是否可以对记者说毛泽东送《楚辞集注》一事,周答可以,并告诉他该书的标题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15)的。

  这一段故事说明:沈尹默是著名的书法家,周恩来也认识他。所以他一看《楚辞集注》就明白书名是他的笔迹。当二阶堂问可以不可以将毛泽东赠《楚辞集注》一事告诉记者时,周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这种态度意味着周事前了解毛赠《楚辞集注》的打算。就是说周也知道《楚辞集注》里面有“迷惑”两个字。周很自然地提到沈尹默的名字,也暗示着近代日中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

  总之,毛泽东企图通过向田中赠送《楚辞集注》这种表示比较文雅的办法,来表示日中文化交流如此深刻和如此似是而非的微妙的关系。日中双方应该从“迷惑”两个字来研究日中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别,这或许就是毛泽东赠书的目的。但遗憾的是,中方也好,日方也好,当时都不曾了解这个意图。

6. 日中和解的核心为什么又消失了呢?

  田中与毛泽东会谈是日中邦交谈判的顶峰。到了顶峰,日中双方达到共同的互相了解。田中是谢罪的。遗憾的是,田中所谓“百感交集地道歉”的真情,在田中垮台以后被遗忘了。因大平正芳突然的去世也失去了活的证人。另外,日方的谈判记录里没有文字上的明确纪录。这恐怕是外务省的错误。

  同时,中方也有它的消极因素。后毛周时代开始以后,新的潮流发生了。也许当年毛和周对日让步太多,是不应该的。特别是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指引下中国政策的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变到经济发展。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力被过高评价,中国的经济力被过低评价。这样一来,中国就对放弃赔偿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教科书问题或者历史认识问题也就重新发生了。这一系列问题刺激了中方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添麻烦”问题成了最好的反面教材。

  于是所谓田中只说“添麻烦”,不说“诚心诚意地谢罪”的说法变得非常流行。正因为这样,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接受田中的谢罪这个历史事实也被忘掉了。

  毛泽东向田中赠送《楚辞集注》的意义也就没人研究了。

  谢词。在准备本稿的过程中,我得到李海文、陈晋、刘志明3位中国专家和日本学友村田忠禧的协助。在此,我谨表示深深的感谢。2003年10月。

《注释》

1.《人民日报》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的决断》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附录。

2.《人民日报》1972年9月30日。《日中国交基本文献集・下卷》东京苍苍社,1993年,191页。《周恩来的决断》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附录。关于这一段,张香山解释了如下;这段话是大平外相一字一字地口述下来的,以代替“添了很大的麻烦”的提法。张香山《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17页。

3.关于“麻烦”一语,《周恩来的决断》有一种解释。当初有一种说法是外务省的翻译有错误。的确,日文的“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与中文的“很遗憾的是──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在语感上有相当差距。但是,参加田中首相致词撰稿的当时外务省中国课长桥本恕却说,绝不是翻译的问题,考虑到日本国内舆论,那已经是到了极限的提法了。桥本恕说“我考虑了不知多少天,推敲了不知多少次,夸大一点说,是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当然也给大平外务大臣、田中首相看了几次,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周恩来的决断》105页。桥本的回忆是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时候的事。据笔者了解,问题是桥本看不懂中文,而且因为保密的原因,他们不得不采用规模小的翻译小组,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考虑到中方对 “麻烦”一词的反应会如此之大。

4.《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约缔结交涉》东京岩波书店,2003年,57页。

5.《日中国交基本文献集・下卷》东京苍苍社,1993年,229页。原载是时事通信社政治部编『ドキュメント日中复交』时事通信社、1972年12月。关于这个会议《朝日新闻》1972年10月1日付第3版也有报导。

6.《日中国交基本文献集・下卷》东京苍苍社,1993年,211页。原载是时事通信社政治部编『ドキュメント日中复交』时事通信社、1972年12月。

7.姬鹏飞《饮水不忘挖井人》,《周恩来的决断》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附录,167页。

8.田中首相解释说,从日语来讲《添了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而且包含着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这个表达如果从汉语上不合适,可按中国的习惯改。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90页。

9.张香山《中日关系管见与见证》16页。原载《掺望》杂志1992年40期。

10.中文版、16页。

11.据陈晋研究员的笔记。张香山有如下的描写──毛泽东又问:“增添麻烦的问题怎么解决的?”田中说准备按中国习惯改。毛泽东又问联合声明何时发表,周恩来回答,今天晚上可以共同研究定稿。除中日文外,还要译成英文,然后才能发表。《中日关系管见与见证》17页。

12.张香山《中日关系管见与见证》17页。

13.陈晋研究员的笔记。

14.《楚辞集注》上的《迷惑》。资料:《毛泽东藏书》全24卷(张玉凤主编199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第9册「楚辞‧九辩」6282页。

15.沈尹默生平简介:沈尹默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后,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因不满政府之腐败,抗战胜利后即辞职,并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出任上海市市长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政协、市博物馆、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等方面的工作。他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上的文字乃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周总理的家中和办公室也都曾挂过沈老的字。

家园 花一吨

不过, 田中角荣这位首相的出身与作风独树一格 (建设和腐败也都有一套), 他的谈话和日本民心能有多契合? 呃, 要说这个就说不完了, 民主制度下政党首相来来去去, 下个执政党又翻案了也说不定.

基本上, 我是认同日本有 "道歉过" 的 "行为" 的. 但诚意如何, 见仁见智吧. 国与国的外交上不可能派人来跪, 表示遗憾与反省一般就是极限了吧?

不过呢, 中国人当然可以继续认为日本不够诚意, 心里也永远挂着这笔帐.

家园 打将回去~~~~

还回去一吨鲜花!

为的是这句:

〉〉 民主制度下政党首相来来去去, 下个执政党又翻案了也说不定.

说得太对了。

这个问题上,我想咱们这边早就想明白了――关键不是看他说啥,而是做啥了。

韩国现任卢总统说得好――日本正在用行为推翻他们曾经作出的道歉......

我方也是这个口径了。这才是争斗的主战场。

至于“道歉没道歉”,那只是今后外交斗争中必须要吸取的经验而以......

家园 有人说最好能带上日本的原文

这倒是有必要的

不过 光有日本的原文了 恐怕还是不行阿

还得麻烦您给解释一下才行阿

另外

周恩来是懂得日语的 也不象是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刁难对方的人

为什么 那个所谓的“百感交集的道歉”这个说法在他那里不能接受阿

或者说

日本人的谢罪 就是以这个“添了麻烦”表示就行了

再说

道歉是以加害人为准呢还是以受害人为准呢

家园 这事儿我想过很久

>>周恩来是懂得日语的 也不象是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刁难对方的人

这事儿啊,如果说起总理懂日语,说不好还就坏在总理只懂一点日语这事儿上呢。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不懂日语,看对方提出的中文译版,心里不高兴、但有对方“那是类似中国古典式的书面道歉方式”的解释,也能勉强接受;

如果像廖承志那样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底蕴,也知道他嘴里说的“迷惑”是正式道歉里才用的词汇了,那中文译本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涂脂抹粉。但明白他亲口道歉了,也好歹能接受;

总理就不一样了,他在日本待的时间不长,日文考试成绩也不太好,对日语的水平说句不好听的、算是半瓶子水的地步。这样产生的误解、反而是比上、比下都要有严重得多的结果。

最后先帝还是问了廖承志、才确认对方的确有道歉的诚意,而且最后的《中日联合声明》的措辞、也照着中方的建议修改了(比起9月25日田中在晚宴上的发言措辞,全面有了改动),因此才断定那是“误会”的。

不过老毛看到得更远一些――没有这样的争论、双方心里有啥话也不说地收场,反而不如现在这样把话说开来为好。这也是他哲学支配生活全部的一个体现。这点是俺挺喜欢老毛的一面;

话说回来,田中的谢罪、到底该用谁的文化基础作为标准呢?

老兄也问:

〉〉道歉是以加害人为准呢还是以受害人为准呢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要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前前后后被不少国家欺负过,真的向我们道过歉的,又有几个呢?......所以要找这么一个“先例”、让日本人照着去做,还真的有些难;

俺琢磨着阿,政治家不都是精通对方文化、语言的高手,要说话也就只能是自家的。但给对方的译稿、则应该是体谅到对方文化和习俗的“作品”。

田中回答周总理的质问时候,说得比较生猛,他原话的意思是说阿,“汉字的本源当然在你们中国,不过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流到了我们那里、就有我们那里的变化用法了。”以此强调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理解日方的态度背后的真意;可问题毕竟还是出在“我们到底该以什么为基准去理解日本的真意呢”上面。总不能事事都去找廖承志这样的人来疏通吧?要怪、还是得怪对方不肯来站在中方的立场上理解我们的感受、才导致翻译出来的文字“词不达意”的。所以呢,如果不强调总理懂日语这个条件、我倒是觉得总理揪这个辫子没有啥不好的......

但是呢,这事儿后面其实还有两层意义

1)他是不是真心诚意?

2)道歉的方式是这个问题中最该关注的point么?

对于1),都说看人要看他一辈子的表现,而不是一时一地的言论如何;而田中老头一家在外交上是出了名的“亲华派”,我想他的行为本身、就应该算是很好地诠释了他真实的态度了吧!

对于2),我倒是觉得毛也好、周也好,当时解决问题看上去挺漂亮,但却没考虑到给我们后人留下制约对方的一星半点杀手锏;

我们这边政策的连贯性是与世皆知的,但别人家里可不一定;田中对中国亲近,不等于后任也会如此阿;换上和他态度截然相反的人上台,想绕过当年的承诺走回头路,又有什么难的么?

所以,如果毛周在当年能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资本主义政治特征,就好了;以他们的智慧,肯定会留下什么预见性的预防措施的,唉,现在我们虽然面对复杂的局面,但在差也差不过当年从零开始的时候,只要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就可以了。而要想做到这点,“了解对手”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家园 首先 日本人要求别人的时候 一般都是要求谢罪的

比如当年的闲话皇帝 还有当年江泽民访问日本时候 日本右翼打出的标语“江泽民向天皇谢罪”等等

其次 周恩来恐怕也不是那种半吊子自以为是的脾气吧

就算是他的日语水平不高 在质问田中之前恐怕也肯定会咨询一下日语专家吧 中国当时虽然封闭 不至于连这么个够水平的专家也找不出来吧

最后

以您的看法 您认为当时田中的讲话怎样翻译最为恰当

家园 咣当.....

合着俺上面写的、没让老兄看懂......瞧我这笨嘴拙舌的,呵呵。

日本的“习俗”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1)对犯了错误的,公众或媒体要求其“谢罪” 。

(此时用的字眼是“谢罪”)

2)犯错者的道歉里说“添了麻烦(迷惑かけた)”、“反省(反省)”、“道歉(お??び)”、“对不住(申し哉ない)”。(此时用的字眼里没有“谢罪”)

3)对于这样的道歉,媒体则会后续报道写道“他们谢罪啦”(此时用的字眼里仍旧是“谢罪”)

总之、谢罪本身是个过程、而不是道歉中自己使用的词汇。发出来的那些日本“正版道歉”的典型例子,也能证明这一点。

所以呢,日方对中方说“添麻烦了”“反省”“歉意”云云的时候,我方媒体只要指出“日本谢罪了”就可以算是完成一次标准的日式道歉过程了......

PS: 田中的那话,最后的中日共同声明版(1972年9月29日),其实最好的体现了其本意。这是毛泽东见过田中后、田中所表示的“照中方意思修改”的结果――“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家园 和着您的意思是

日本人的那几句话就算是谢罪了

俺不懂的日语 说不上道道来

但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家园 真正的谢罪或者道歉,还是要看行动的,日本人也不例外。

日本人看待“谢罪或者道歉”也不是仅仅就看口头上的。刚刚好的例子,JR西日本的尼崎脱??事故,从发生之后,JR西日本的社长以及相关官员就一直在不停的通过媒体“谢罪”。新闻发布会,坐台说明情况,接受询问的JR西日本的官员对媒体的态度绝对是毕恭毕敬,参加发布会的记者有的根本就不是在询问,而是在呵斥,那些公司官员根本不敢抢白,实在无话可说,就站起来弯腰谢罪。记者看现场的官员说不出什么四五六,就嚷嚷“把社长叫来!”,结果就是凌晨社长也得爬起来到发布会现场低头认罪。看到这些场面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完全就是“批斗会”嘛。事故之后,JR西日本能凭着社长的几次口头“谢罪”,就逃过其他的责任吗?口头上该说的自然少不了,该赔的更是一分不能欠。不仅如此,连带JR西日本的普通员工也吃上了瓜烙,其他完全不相干的线路的司机挨乘客踢的,乘务员甚至被掴耳光的,也发生了几起,JR西日本员工连屁都不敢放,还是得鞠躬道歉。

日本人不傻,事情到自己身上,绝对不是用口头就打发的了的。只是日本人加害别人的时候,则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想,要是大家把精力放到鬼子道歉的时候当初到底是怎么说的,研究日语怎么表达“道歉”最诚恳,根本就是舍本逐末,鬼子以为口头上道过歉就万事大吉,咱们难不成还给他证明不成?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怎么想就是另一回事了。

家园 老兄的观点在下坚决支持!

纠缠于道没道歉,纯属无聊;

韩国总统说得好――他们在用行动、颠覆曾经作出的道歉~~~~~~

不过老兄这段却不敢苟同:

参加发布会的记者有的根本就不是在询问,而是在呵斥,那些公司官员根本不敢抢白,实在无话可说,就站起来弯腰谢罪。记者看现场的官员说不出什么四五六,就嚷嚷“把社长叫来!”,结果就是凌晨社长也得爬起来到发布会现场低头认罪。看到这些场面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完全就是“批斗会”嘛。

呵斥JR西日本官员的那个记者,已经被读卖新闻给开除出采访队伍了~~~~~~他自己的蠢行,不仅仅给自己招来了恶名,还让读卖新闻不得不开记者会、为此公开谢罪,呵呵呵。读卖的谢罪声明承认――“为我们的记者在JR西日本记者会上的暴言感到羞耻......”

老兄就不必称赞这种被公众批判了的对象了吧?

家园 克服兄多虑了

罗嗦一句

我的意思倒不是说这种批斗会式的言行可取,而是在说这件事的另一个方面。作为有过失的一方在如果想表达真诚的道歉,唯一应该做的应该是无条件的接受批评甚至要承受一定的“屈辱”。至于“呵斥”的一方是否言语行为适当,则绝对不是有过失的一方有权利去挑肥拣瘦的。读卖新闻的自肃是读卖新闻的事情,JR绝对不敢跳出来指责。所以说日本人如果想真诚的道歉,他们绝对可以有正确的态度的。

小泉最近的引用孟子的话“恶其意,不恶其人”,来挑剔其他国家的态度,可见他根本没有把自己作为有过失的一方看待的。与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和国家研究曾经说过的某句话是否诚恳,是很荒谬的。

克服兄补充的内容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事情的其他方面,非常感谢!

家园 说的是不错阿 可惜没看见我们好多人现在就已经很满足

很同情日本人了吗

家园 老兄这贴我过会儿收走了哦......

表达气愤之情可以,但这样没有内容地骂一句、就不好了。

咱们这里提倡的是多讲道理、多思考、多交换信息和看法;

而攻击、宣泄这样的表达,则不受保护的。

希望老兄能留意一下,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