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辉煌军史中的小故事 1 -- 侧翼
为了保住朝鲜半岛,必须守住鸭绿江防线;为了守住鸭绿江防线,必须过江建立防御阵地;为了守住防御阵地,必须……
不知道到沈阳能不能满足他的胃口……
起码得是和他没有利害冲突的一代人才能有客观的评价,现在还是掺杂太多私货。
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党内也不能不让党外人士有自己的看法对吧?长远看,历史由后人写就。
不过再感慨一下,毛主席真真神机妙算,几千年出一个的伟人啊!自己年代上离中国历史上的伟人这么近,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中华之幸啊!
太祖曰: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
苟坝会议百度链接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4_p8M3VPJ7vZfrKmroVjoj3IIzdFBImUjnDh3X5kPaMYweRXRnlBRRbxAnRzCUJjUmRi8MkG0zREaOHieVR5K
3月10日1时,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一个“万急”电报建议中央红军改驻打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金沙县城)的国民党追剿军王家烈纵队(黔军)。红军总司令、前敌司令部(3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提议成立的)司令员朱德认为:打鼓新场是黔北首镇,又是通往毕节的要塞,黔军比国民党中央军好打,打开打鼓新场有利于中央红军拓展川滇黔边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扎西会议决定创建川滇黔边根据地)基础。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时称前敌总指挥)毛泽东在云南威信县境就构思好把滇军调到贵州腹地来,绕个大圈子把中央红军带出蒋介石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的绝境,北渡长江(金沙江)去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同时军委二局戴镜元截获敌方向遵义调动部队的电令,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鸭溪、枫香、打鼓新场压来;同朱德产生分歧。
猴场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收回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权和指挥权,中央红军的每一个军事行动都须经中央政治局召集有20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张闻天接替博古职务后,几乎天天都要召集20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讨论决定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针。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遵义县第十二下区平安乡苟坝新房子(今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四合村民组)召集驻苟坝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部分中革军委局以上首长开会,专题讨论进不进攻打鼓新场问题。会议从早上开到夜间,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余参会首长都赞成林彪、聂荣臻 “万急”电报建议。毛泽东来了脾气,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说道:“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大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版195页)。在座的首长毫不客气地顶撞毛泽东:“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81页)。毛泽东离开会议,张闻天搞了个举手表决(电视剧《长征》中有这个场境),结果把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职务表决掉了。深夜,毛泽东独自一人打着马灯,去到周恩来住处,要周恩来晚一点下发进攻打鼓新场的作战命令,说服周恩来后,又同周恩来一起去说服朱德。
讨论决定撤销进攻打鼓新场计划。经过争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终于说服参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中革军委委员。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没有毛泽东当夜此行,历史的结局会改写成另外的样子”(石仲泉·《从转折走向辉煌——苟坝会议研究文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4页)。会后,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成立中央新三人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周恩来将毛泽东的提议转达给张闻天。
>>>>>>>>>>>>>>>>>>>>>>>>>>>>>>>>>
简单点说,毛泽东在苟坝会议上顶住了所有其他人的反对包括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林彪等日后开国元勋的一致意见攻打鼓新场避免了一场军事灾难。我其他地方查到的资料大致经过是,红军一路转战靠以战养战获得补给,而当时二渡赤水后红军攻击一度受阻于川军,转而准备攻打在鼓新场的黔军一个师。就当时红军主力而言拿下杂牌军的杂牌师不仅有把握也有补充军需的必要。但是,当时红军情报出现了关键错误,他们如果攻打鼓新场面对的不是黔军一个师而是中央军吴奇伟两个师,这两个主力师背后有四个师的湘军策应。而此时尾追川军至少四个师距离红军行程仅有一天。也就是说,一旦红军发起对鼓新场的攻击,形成胶着状态并不能及时撤离下来,被迅速合围遭受重大损失是大概率。甚至这就是一次灭顶之灾,因为这个被国军团团包围的区域方圆不超过一百平方公里。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能顶住军委所有其他人的一致意见,我问过一些老人因为原始资料的遗失恐怕今天当时的真实场景已经难以还原。只是,在苟坝会议上毛泽东的判断的确在那时只有他一个人正确。而毛泽东最终也说服了周恩来与朱德,绕过鼓新场,在国军间歇中再次穿插跳出了包围圈。
楼下双石大哥指出了我在分界线后面的敌情表述错误,希望看的人不要被我误导。我错误的原话不改了,算留个念想在这里吧。
首先因为黔军一个师的利太小,其次天时地利使在在鼓新场打黔军一个师的风险太大,还有就是人和,那时国军也熟悉了红军捏软柿子的作战特点,肯定还应该加上当时对红军来说时间也很宝贵
因为那时红军欺负黔军已经形成习惯,特别是红军欺负黔军的打法好象还是毛主席的主意,反正我记得避免跟川军作战是毛主席的主意,所以一时之间别的书生将军们还想如法炮制,因为太想沾鼓新场那黔军的一个师的便宜了,所以黔军的一个师很可能是诱饵
退亿万步讲,即便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红军在鼓新场打黔军一个师毫无风险,在当时的战略形式下也有沾小便宜吃大亏因小失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生死忧关的
开会的形式也容易激动,会后冷静一下,认识到红军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也就容易放弃沾鼓新场那黔军的一个师的便宜了
在自己一方处于困境之中的时候,如果自己一方的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做某件事情,那往往对手也会如此预料到了。
面临危机时主帅的直觉往往是最敏锐的。往往是先有了直觉,再有或先或后的证据一步步验证这份直觉。
逻辑上也可以说正因为那往往对手也会如此预料到了,所以对手也就应该知道自己一方不会那样做了。
这个逻辑就看你推几次了,总之是两边都有道理,所以,本质上还是知己知彼。
一个有名的题目就是两个人一起喝酒,A端上来两杯酒,一杯放在A面前,一杯放在B面前,二人都知道其中一杯是毒酒,B可以选择,B应该选那一杯。
抽象的逻辑推理,可以推出B选任何一杯的道理,具体情况就要看B是不是知己知彼了。
战争是理性和艺术的辩证法,兵不厌诈,谨慎小心和胆大妄为相结合,最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最不应该做,反过来,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最应该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反过来,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反正战争是不可以逻辑推理的,特别是命只有一条,错一次就什么机会都没了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鸭绿江一线拥有适合防御的地形特征,这种地形特征在整个朝鲜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我们由于任何因素(要建立一个)不包括鸭绿江的防御系统,(朝鲜)这种西部低洼,东中部崎岖的地形是不适于这种防御系统的。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这个(能够)保卫朝鲜领土完整的天堑。
首先,从军事角度看,我昨天对鸭绿江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按照所建议的那样,只是占领鸭绿江以南地区旋即停止推进,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效地控制鸭绿江上通向北朝鲜的所有路线。
是不是鸦片战争到抗战期间,也出过那么几个太祖式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只不过命没那么硬,都挂掉了。如果这个也挂掉了,以后还会再出一个.
三大战役一气呵成,一方面是战场形势多变的顺势,一方面也是中共抓住了美苏第一次柏林危机对峙期间无暇干预中国事物的间歇。其实想想也有国运,到中共以犁庭扫穴之势席卷大陆中国。恰好,苏联酝酿的三区革命爆发,英国插手西藏事物与西藏噶厦政府刚刚达成妥协。彼时若三大战役晚了一年甚至半年,到三区革命与英国插手酝酿成熟,即使最后能顺利收回国土,金瓯是否有缺为未可知。
另,<中美通商条约>在今天看文字上也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写过这个条约的分析,这里说最不平等的一个条款:条约缔结后,美国资本可以到当时民国政府辖区内收购(文物与军事设施不在自由收购之列)。而作为条约缔约方的中华民国政府,在美国联邦以下各州要实现对等的投资收购,还有待于美国各州政府自行缔约方可。也就是说,我们签了一个条约,美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买卖,我们和美国联邦政府签署条约后到美国具体某个州收购资产还需要与当地州政府另行签订条约才可以。其他多是细节,这条是很核心的不平等,不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