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31事件再次群死群伤,新疆反恐将进入新阶段 -- 陈经

共:💬792 🌺5189 🌵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样不明觉厉的路过

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看不懂。

家园 写这么长幸苦了,算是认真的回答。

不过我想说的和那篇文章的科学家一样,目前的人工体外培育的组织离“生物计算机”的程度还很远。

2013年: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培养出第一个人类胚脑

这个还是用原作者的话回答:距离还很远。为啥很远呢?下文继续说明。

But the scientists insist they are still far from the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of building a working artificial brain - or even replacement parts for damaged brains.

这个公开资料讲述的是实验室中通过光影效果做到了对小白鼠的记忆回路的重塑。我实际在说,这个公开资料背后,实际对应的是通过光影效果实际已经能一定程度做到影响人的记忆。

你说的这个叫Optogenetics,是通过表达光激活的离子通道蛋白在神经细胞里,然后通过特定光照来控制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现在用这套手段发表的影响动物记忆的论文,只能说是联系性的记忆(Associative Memory),也就是说通过把这样的刺激和某些外部信号联系起来造成的虚假记忆。远远不能用光来编码一些信息,像计算机硬盘一样把信息写进去。

欧盟和美国分别宣布投入10亿欧元和38亿美元,启动大脑研究计划。其中,欧盟的“人类大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

模拟的东西终归需要和现实神经系统对应才行。计算机科学发展比神经生物学快,还有的人在做模拟神经元性能的新型半导体,不过这是新型计算机而不是“生物计算机”了。

如果把人脑或者动物神经系统看作“生物计算机”,有几个基本困难还解决不了。

1. 现有检测神经元活性的手段的局限性使大脑活动信息无法输出和输入

电生理手段有损害,必须开颅,不仅如此单电极的只能一次记录一个神经元,多电极的精度差,而且一次也只有几百个针头,只能记录一小片区域;光遗传学(optogenetic)需要显微镜,一次只能看很小的一片区域 (比如1mm X 1mm)的微小区域范围内。fMRI虽然能一次看整个大脑,但是分辨率不够,一般一个体积元得有27立方毫米,能包含几千个神经元了。长远来看什么时候超导技术突破了,增强磁场强度,fMRI才有可能看清每个神经元。

刺激手段同样有类似局限。电生理的刺激方式还是有损害,光遗传学的想要精度就不能刺激整个大脑,想要刺激整个大脑就会牺牲精度。用磁场刺激还是需要超导技术做更小的线圈。这些都还没有。

2. 计算机模拟的神经系统脱离真实

IBM的Blue Brain之类的计划早就上过TED了,但是我对他们的目标抱有怀疑。比起大脑的不知道几万亿个神经元来讲,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至今没人能够用电脑模拟线虫神经系统的行为。模拟人脑就遥远了。

3. 人工体外培育的组织的病变问题

你问任何一个生物学家,他们都不会把培养皿里面长起来的肉块等效为体内的器官。体外发育的器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能长成和体内一样的结构的,功能就更差得远了。一般培育这样的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实验,如原文中科学家的说法

The goal was to produce a biological tool that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workings of the brain, better understand brain diseases, and test out new drugs.

不仅是一般的结构问题。就算是遗传方面,培养的干细胞也会发生变异。人工诱导的干细胞固然是个突破,但是更进一步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发现,这样的培育的细胞里面往往含有染色体结构的断裂。如果把这样的细胞引入人体的话,是有形成癌细胞的可能的。

总的来讲还是那句,“生物计算机”的提法,依然属于科幻。

补充
家园 是不是快速热裂解技术?

据说可以把植物秸秆和木屑之类的含纤维素原料快速转化为燃料。办法是先将秸秆、木屑等薄壁植物研磨后送反应器,快速加热到500℃,使其裂解成为气体和固体部分,可冷凝的部分气体冷凝成浆液;不可冷凝的部分气体直接作为反应器燃料烧掉,固体部分单独分离,浆液即是生物油。

家园 这次的马航事件

算是对这句话的最佳注解了……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家园 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

各自求证

我在务虚3中的讨论很隐晦的点了下,美国哥伦比亚实验室已经做到了纳米机器人在DNA上行走,这个是2012年的新闻。同样基于脑神经元的研究,是这个方面的应用。我问过美国国家实验的研究人员,我说如果这样的纳米机器人应用到你的领域是不是可以做到修改人的记忆。他说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改变人的喜好,比如你喜欢吃的食物。

这些东西的具体内容没有授权我不会公开讨论。茶馆的思炎大姐甚至禁止我们具体说这些内容。其实你从这里很多人的反应包括你的已经说明了我们之前在人性评估中的一个判断: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你试图打破他人世界又不能帮他们重建,必受反噬。

所以真正的开放式话题,那些我真正原因同步的前沿信息,过去在西西河讨论遇到极大抵触后,现在基本都在茶馆说了。看到有人说我在这里付出的标题,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我现在发主贴主要在茶馆,讨论主要在茶馆。系统的讨论最终还是回到茶馆中。这里已经不是一个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与新事物的地方了。

家园 所谓纳米机器人是修改过的蛋白质,早就有了

和生物计算机没啥关系。至于这个

我问过美国国家实验的研究人员,我说如果这样的纳米机器人应用到你的领域是不是可以做到修改人的记忆。他说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改变人的喜好,比如你喜欢吃的食物。

他明显没说用纳米机器人改变人的喜好。

动物对食物的喜好研究多了去了。果蝇,大小鼠,线虫都有。遗传学手段可以影响食物的喜好,后天经验也可以。光遗传学手段也有可能。至于“纳米机器人”手段,尚没人提出。

你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这话显然应该包括你自己才对。不要以为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轻易了解别人世界里的内容。

家园

你判定的说,恰好是我们面对面说的,再说就说到你不会相信的。再多说句,他去美国国家实验多少和我有渊源。这些信不信只在你自己。

我只告诉你存在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因果性怎么产生互动,全在你自己。我也说了比较能同步更新的信息本来就不适合在这里。从你的观点来看,对于一整个系统,包括我说的超级战士计划外骨骼以及所有的相关点中,你对此认知还不能把他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需要时间。仅此而已。

如果你还觉得我这样说的很坦率很直白的话充满矛盾性与各种疑点,那也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情了。我说了我没时间精力继续解释,我说的都是能从公开途径获得验证的东西。怎么验证,全在自己。各自在各自的世界里不是很好么。

家园 【原创】据我所知有监管上面的障碍

医疗信息主要来源于医院,今后几年来源于医院的信息将是一个金矿不过后面的监管和扯皮应该不轻松。我国对医药的监管是相对比较严格的。赠药这个行为需要审批的。以前的赠药有外资做,也有内资做,尤其是给老年人做的造成监管部门的反弹,使得现在单纯做赠药有些麻烦。此外,如果是新药实验,你所说的那种给某些人群吃免费药之类,还有伦理上面的控制,现在中国所有新药临床三期都有伦理委员会的过场走。这种过场越来越严格。

还有一个比较多临床信息的是CRO公司,他们这几年给药企做大量临床实验,积累很多数据。而且他们业务政策都非常熟悉。可能是可以做大去冲击一下目前僵化的条块分割的体制。

条条块块多,也是医改总是很难的原因之一。这个里面的政策很多,并且由于其专业性,牵涉部门多,(人保、卫计委、发改委 )等等,各地方政府也是各有政策。所以这种政策的空间在几年前是有空子,也很养活了不少医疗口子弟。现在正在慢慢的改。

不过就是医保现在还没有统一,人保和卫计委在争。这次钟南山两会放炮,就说要统一给卫计委。有朋友说,这老头是不是卫计委的托啊。哈哈。人社部是不会轻易让出这一块的。

家园 呵呵

再说就说到你不会相信的。再多说句,他去美国国家实验多少和我有渊源。这些信不信只在你自己。
美国国家实验室还做神经的无非是Janelia Farm,那里面的人做什么我大致清楚,做食物喜好研究的我可以一个个列出来。我看你恐怕没听懂你那位朋友说的研究是什么意思。

包括我说的超级战士计划外骨骼以及所有的相关点中

外骨骼好像是靠electromyography(EMG) 感知肌肉运动然后让机器做出类似动作。最缺的估计是电池。

我只告诉你存在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因果性怎么产生互动,全在你自己。
说一个事物存在,起码得明确说明这个事物是什么,不然和没说一样。

家园 这种行为应该已经在医疗领域开始了

年前协和医院就免费给孕妇照四维彩超,一定孕周的孕妇只要去预约就行。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家园 打开了什么一个世界?天顶星or平行空间?
家园 茶馆

茶馆 茶馆 弱弱的问一句 茶馆是哪里?

家园 楼上几处硬伤, 借宝地一用

因为被某大牛被遮屏

当时是这样,那一段时期梧桐还在瑞士留学。恰好前前一任教皇去世。我们的小圈子总是习惯跟着各种社会热点的节奏讨论。讨论的时候引起了两个朋友的打赌。梧桐坚持自己观点是,已经有两个德国教皇了,根据教会的历史脉络这次教皇一定是法国人。而另一个朋友说肯定是德国人。赌注是,输的人到从教皇选举结果之日起到见面那天,赌注以每天三串烤羊肉计算。最后结果是梧桐输了。梧桐很郁闷的问那人你这么知道。他说,那时候新当选的教皇是他老师的同学。
/article/3891255
当时两个朋友为此打赌,内容是那次选举的新教皇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当时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倾向法国媒体的报答说,连续两个德国教皇了轮也轮到法国人了。结果他输了,不过输的时候对方一句话让他没脾气,那个和他打赌的人说,当时当选的新教皇是他老师的同学。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962130

想到几点 -

(1)法国媒体真不靠谱, 还不如河友呢, 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国家让人担忧

(2)"朋友" 一会儿当时在法国留学, 一会儿在瑞士留学, 不过这两国家那么近, 应该很方便的. 大牛的朋友理所当然的牛了, 想当年, 德国还没硕士学位一说的时候, 大牛朋友已经可以拿德国硕士了.

(3)"那个和他打赌的人说,当时当选的新教皇是他老师的同学"

这个最牛, 比婶妈CNN 法新社 都牛X. 选教皇猜来猜去的瞎猜, 早知道采访河里大牛就结了. 不过下次如果能马前炮就更好了, 大家还能去VEGAS下点注什么的.

家园 再加一条, 神是不能见光的

见了光就.....

家园 让你看懂了好一字一句的反驳? 你这个人好玩

也送你句英文.

"if you can't convince them, confuse them"

---某大牛 (欢迎对号入座)

哈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