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发展目标的观察与思考(一)长期经济增长原理 -- 陈经
只是把成本隐形化。
举个例子,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貌似家长不花钱,实际是是国家掏的钱,当然也就是全体国民交的钱,这实际就是通过国家代理的集体消费。再如赤脚医生,无非是全体社员集体分担。(毛时代的赤脚医生,我以为与同时代的不少政策还不同,有相当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地方,也暗合了一些经济的客观规律,所以有相当效果,不能轻易否定,具体以后再说。)
至于把这些商品或服务非货币化,是不是就可以低成本了呢?实际不是的,只要存在自愿的交换,那在整体上必定会等价,“等价”可以不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或者人情、人际关系等,这在古代自然村落经济中尤其常见。但是货币可以说是目前衡量价值的最有效最准确的工具,与此对照,比如还人情,谁能告诉我怎么才能等价公平的还回人情?在现代社会,这种以宗族村社人际网络为基础的生产商业活动,制约条件非常多,隐性交易成本实际是非常大的。资本主义战胜传统经济的一个法宝,就是越来越少地依靠这些东西,以资本为中心,什么都要求算清,社会总体交易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显然这不再有温情脉脉,而且往往会使社会矛盾显化,但从效率和绩效上看,就是比传统模式强的多。
总结,所谓社会服务低成本,实际就是低投入的代名词,而且一般来说效率不高,所以也一般是低产出。
教育,医疗保障,以及生活成本等要素,会影响所有其他成本,这里投入补贴大了,综合起来我认为应该还是划算的,至少教育只能是全体长期投入全体长期受益。虽然这里具体的投入产出比还是要估算,不过以前的教育和医疗成本也不太高,医疗水平也不高,疑难杂症治不利索。
这两项是长期投资长期受益,但未必是低受益,受益反应在劳动力优势里了。
去货币化当然不是什么发达表现,这是 农村,农民工作用的一种极端表现: 稳定,廉价。去货币化加强保证了二元经济水密舱。
资本主义高效,但是要适应发展阶段,拉美运行卡住崩溃的例子很多。发展不是越靠前越好,太早把要素货币化也是大跃进。
资本增值同时农村破产,贫民窟膨胀绝对不如民工进退自如高效稳定。虽然城乡结合部犯罪问题长期要命,但是比起贫民窟大面积腐化还是好点。
中国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百分之五,照样贫富分化。书名还叫资本论,噱头而已。
只要资本增值速度大于财富增长,那么必然以切饼方式增值。高于5只能说理论上穷人还有的分
教育(医疗我还得查查)6、70年代,国家的财政投入并不高,
而且比例还有倒退,这个数据我好像在河里贴过,得找找。尤其是农村,主要都推给农民自己办,农民本来就甚穷,还要自己掏钱,投入不够,这办学的标准只能向下放低。
有人说6、70年代,中学生数量大增,但是在中央动员办学校的政治压力下,而且办学标准低的情况下,数量增多没什么奇怪的。
所以后来改开分田后的几年,入学率就下降。不是农民愚昧,相反农民很有理性,饭都吃不抱,当时上学无非是为了招工参军考大学所需的文凭和表现,但这些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只有优秀的孩子才能有些机会,但如果孩子在小学就成绩平平,就是平常人,上述的那些好事没什么指望,那还上什么学,种地基本都一样,多帮家里干些活才是真的。
你所说的“二元经济水密舱”,咱们就不追究我朝前30年的政策本来就强化了城乡差别,是一个不平等的政策。面对现时,可能唯一的好处,就是能给农民一个念想,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二元经济并不是效率高的制度,也是难以与现代社会相容的,变革是必须的,只不过手法应平稳些。
你所说的“资本增值同时农村破产,贫民窟膨胀……”,这并没有必然的逻辑,以东亚的例子来看,都不是大问题。在20年前,让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中来回跑,或许还有一定的理由,当时整个社会的总财富也支撑他们体面的定局城市,现在情况不同了。大多数农民工已经具备了在城市生存的技能,而且也少有人打算回家种地,这就是城镇化的需求。同时我国人力成本和农地的潜在成本已经上来了,再像以前每家一小块地的方式,农产品的价格永远也降不下来(现在我国的粮价比美国贵得多)。长期保持这个二元经济,我国不仅工商业搞不好,农业也搞不好,国民的生活质量也高不了。
2004中国的生活成本和欧美比是差很多,就是中国RMB实际购买力很高,当然世界资本聪明的很,各种钱流进来,黄金十年吗
2014当下,魔都、帝都的生活成本已经超越美帝扭腰了。实际上,十年间软妹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已经把购买力的那种平价扯平了。这种神奇的事情也就在中国发生了,货币居然可以对外升值,对内通货膨胀贬值。
不然,那么多海外代购为什么?海外代购不是奢侈品了,是方方面面的各种生活用品。你在深圳,是不是很多人去香港买生活用品?
说明大陆的成本已经很高了。现在还鼓吹生活水平其实很高很实惠,要么是糊涂,要么是别有用心。
可怕的是绝对的产能过剩.
增长率下降了,搞个刺激计划,多发点货币,要拉上去还是有可能的.但绝对的产能过剩,没需求了怎么办?因为这是投钱也没有办法的事,你钱投得越多,产能过剩越严重.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是重要的矿产,但只是开采的稍微多了点,需求稍微少了点,价格立刻大幅下降.最近的养猪户亏得惨不忍睹.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现在已经非常大了.以前的美国,转进了高科技的路子.日本由于货币升值堵死了产能绝对过剩的可能.而中国呢?全民转进高科技根本没那么大容量.货币为了全民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同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央行选择了贬值.这将会导致中国的某些产能向绝对过剩的道路上飞奔.
当然,改革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消费更多的产品和资源,能有效延缓绝对过剩到来的这一天,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能看出如何有效改革分配制度.恰恰相反,所有的措施都是在加强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
2004年为啥没有海淘?因为买得起“生活用品”的人太少,喝洋奶粉的人都不多。2004年如果要买外资品牌省钱,也可以到香港来采购,比如苹果电脑。
2014年,深圳大把普通人感觉比香港人要有钱了,签一次证随便来香港,当然大把人来买能省钱的东西。深圳收入最低档次的人,都到香港买奶粉。其实能省的也不太多。来来去去就是几种:苹果等电子产品、化妆品、奶粉、洗发水之类的。香港又不生产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品牌货的关税。不买也可以,绝不是生活必须品。
深圳买个车开很容易,很多收入一般的也买了。香港开车成本太高,不如天天打的士,虽然的士费也贵。香港房租约是深圳的4-5倍。在香港吃喝,稍有点档次,人均250-300吧,相当于深圳人均100的水平。茶餐厅30多,和深圳快餐小店20差不多。
不去买品牌货,在大陆生活也有基本的生活水平。那些低收入的怎么活下来的?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惨。富士康屌丝,人不买苹果手机弄个小米,吃国产奶粉,不算生活?内陆二三线四城市,大把人住得好吃喝不差,家电全有,有车开,天天打游戏,狂收淘宝盒子。收入也没多高,合肥开车的比香港多。这在发达国家要多少钱,又有多少发展中国家人过得上。
林毅夫说是8%,国发中心一帮人说是7%左右,社科院还有一帮人说是6%左右。
从小强去年的两次讲话来看,近几年,高层将经济增长定的目标还是不能低于7%。
小强在去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讲过,对这一届长老而言,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所谓的小康社会,实现GDP比2010年翻倍。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6年经济增速要达到6.9%。
同时,保稳定就要保证就业。小强去年在去年全国工会上讲过,他让人社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过,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今后几年,随着服务业比重加大和天朝经济体量的增加,保就业所需的7.2%增速可以还降低些。但不能低于7%。
就像和面,水多添面,面多添水。最后地球受不了,大家都去太空移民。
但要用来换算生活水平,最大的缺陷在于,后发国家的货币的购买力,随着其经济水平的增长,是下降趋势。
深圳绝对比香港的贵,一个菠萝包为例,在尖沙咀某个茶餐厅,我吃过5块港币的,我家楼下的茶餐厅要12块人民币!另一家忘了是8块还是10块。不算茶餐厅的话,楼下的面包店也要卖6块人民币。
我个人感觉,除了住,行,以及从大陆入口的蔬菜肉类之外,香港的相同等级的商品基本都比深圳便宜。
就不说有没有,地铁里买类似的一包豆奶就得7元吧。想在香港吃油条,得多少钱。
港式茶餐厅是香港遍地都是,需要和深圳街边的快餐小店相比。
这种“相同等级比深圳便宜”很多都是因为关税。而深圳很多非常便宜的东西,香港没有。小资去买品牌等级货,所以就一堆人说,香港便宜啊。
非常便宜的香港没有,这是很可怕的。说明在香港底层生活都得花不少钱。挣深圳的工资在香港活不下去。
香港给我的感觉是居不易啊。
我的直觉是地租实在太贵,只怕找不到非常便宜的东西,否则,租金都收不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