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些关于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杂想 -- 懒厨
难怪去澳门赌球的政府官员那么多
租值耗散等问题可以归结为医疗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
楼主的案例里没有说是什么医院,按照一般人的行为默认为三甲医院。
楼主的案例里几分钟看完了一个急诊。
总结一下,楼主例子里的病情并不十分紧急,但是却选择了大医院和急诊。不该享用的人享用了资源。所以楼主应该支付更高的诊金才对。
但是反过来,假设存在一个合理的市场,深圳这个市场里社区医院门诊10块,三甲医院门诊100,急诊加付50%。那么楼主会怎么选择呢?
我觉得大多数人,正常人,还是会选择三甲医院的急诊,哪怕挂号费就要150块。
以下是原因:
医疗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卖双方信息不透明的市场。简单的说,病人不懂怎么看病,医生不知道病人什么症状。所以看病是一个交易成本昂贵的交易。
从病人角度来看,他对于选择什么诊疗水平,付出的机会成本非常难以估量,可能是小病,也可能是危及生命的大病。生命值多少钱?无价的。从他的对价来看,理性的人应该要选择经济承受范围之内的最好的医疗服务。从楼主的行为来看,应该符合这一推理。
再进一步,楼主愿意付出500诊金换30分钟医疗服务。而医院最起码要出1000的价格才肯卖。原因不言自明:急诊都是急病,不看病你能挺几天?这很明显是一个卖方市场。卖方会要求买方付出所有的剩余。所以看到一半加钱这种事也是很正常的。
从医院的角度来看,低水平的诊疗服务对他而言是低水平的利润水平,但如果医疗出现差错,导致的后果而言,他付出的赔偿却非常巨大。简而言之还是那个问题,生命值多少钱,无价。一次差错就可以抹去几千次看病的利润,这笔买卖真的还不如筛沙。
最后是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社会现在讲的是免于匮乏的恐惧。社会伦理不允许有看不起病的事例存在。但是医疗商业化下,必然会有看不起病的存在。而关键在于医疗这个商品没有替代品。不像水果,苹果贵了我吃生梨。生梨贵了我吃西瓜,大不了不吃水果。看病没有替代品。不买医疗服务结果就是等死。
所以医疗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未来还是应该和教育一样,免费化。
但是现在来看,无法兼顾公平和效率。只能把三甲医院做成高端化,私营化,把社区医院做成保障化。
但是必须迈过去的槛还是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社会到底能不能接受看不起病等死的事例,法律上医疗事故的界定,生命的价格等等问题不厘清,交易成本还会继续高昂下去。
由于这一问题太复杂,我觉得还是一步步改善比较好。任何急切的变化我觉得都很难比现在更好。比较光明的未来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医生可以只凭电脑看病。或许这会降低医生的学习成本。
加拿大号称高福利,实际上比欧洲差多了
就业数字多少年来最低。permanent jobs数量减少,part-time增多。
安省成为失业大省,多伦多成为失业重灾区。
具体有多少不知道。
不过,对国内来说,特别是XX县来说,这些'美国客'的汇款往往是第一桶金.直到现在,这些来自北美的款子仍然是X县发展的动力.
都不容易, 啥时候人民群众开始乐于留在家乡创业, 把吃苦耐劳聪明才智用在建设好属于自己的家园, 那离中国梦就近了一点.
不过,与其福利让印巴人拿走,还不如给同胞呢。
移民三千万,再造大家拿!
兄台的感受, 相信很多人都有.
我国人民近一二百年, 历经种种极端生存环境, 若干群体行为, 不乏是对极端生存环境的反应.
平常心看待吧.
像同仁这种医院,床位使用是非常紧凑的,不会让你闲住甚至1天。
快快的安排手术、赶着病人出院同收红包一样,是医院、医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
如果因为红包较小而看着病人眼瞎,这医生是在找死。即便病人不明就里,同行的唾沫就会把人淹死。
以讹传讹吧,医院又不傻,北京的好点的医院因为医疗资源紧缺所以可能在住院安排上会卡一下人但是不会在收治后给自己找麻烦。我家人在同仁和协和都住过院,只要住进去待遇都一样不管送不送红包,关键是床位紧张想要早点住院安排治疗需要找一下关系,只要进去了,医院就有责任了,不管送不送红包都会尽全力的,不然闹医疗纠纷就麻烦了。那几次住院都给主治大夫送过红包,主要是为了介绍人的面子,倒不怕因为不送红包不给好好看,介绍人也说了你送不送都行,但是人家帮你早点安排床位和好医生了也要给人家面子。
手艺不高的医生护士出错的可能性是比较高。但是就算是那样,也比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来得好。
严重不足的话,就算手艺好,迟早也累坏了。而且万一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可医生护士不够,那多死的人就不是那一点医疗事故能了事的。
最近看了一组数据,就是高级公仆,加拿大方收入远远高于美国。
芝加哥警察局长Garry McCarthy的26万元,自然也比多伦多警察局长少得多(36万7719元)。
最后是我老婆到香港做了个手术搞定。。。。
加拿大沿袭英国医疗制度,但即便英国也有一部分私人医疗。
所以碰到排队的时候,加拿大富人的做法是买美国的医疗保险到美国看病,而许多华人选择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