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No Zuo No Die之一战爆发的因果报应 -- 须弥一芥
国家资源的总数是有限的,海军多了,陆军和空军就得少。
不是说海外利益不应该去守,问题是这个东西不能以自己更大的目的为代价。在法国这个强大死敌就在身旁时耗费那么多国家资源去发展海军?德国如果把那些钢铁拿来制造坦克,不是更好吗?
1.没什么可比性吧,美国在美洲的利益是其发展海外市场的需要,窃以为日本拿下山东主要是为了介入中国局势,防止中国出现独大的政权,山东属于可放弃的地区,其经济根本在朝鲜和东三省。
2.若不大,那更证明了我的观点,德国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海外利益值得化那么大代价去保卫。
3.同第二点,你得看德国经济是否很大程度上依赖海上贸易。
4.德国海军强大并不必然是英国介入的借口,我也并不认为德国发展海军就是英国加入一战的原因,甚至并不认为德国发展海军主观上就是为了对付英国,威廉二世对英国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我认为英国加入一战是因为德国要加入一战,在奥匈自己还没一致的时候威廉二世倒激动的要给朋友报仇要参战,虽然他后来有点后悔,但为时已晚。而英国不可能坐视德奥在大陆上为所欲为。
我说提尔皮茨和威廉二世的问题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发展海军刺激了英国,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分散了德国的战争资源,减少了德国在大陆上取胜的把握。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协约国取胜对中国是好事,十几年前正是这个威廉皇帝提出“黄祸论”,疯狂叫嚣“要像匈奴人般进攻中国”并在华北大开杀戒的,德军在华北杀的人比日军甲午时杀的多得多。
同时拿海外殖民地作抵押,向英国,法国,美国借钱。让他们互相竞标,互相杀价就好了。法国不上当,还有英国和美国。只要西线不是三家齐上,德国还是勉强能扛得住的。用殖民地抵押的扯皮时间换取东线作战时间。德联合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三家打一个俄国,还打不下就不像话了。
英国原则上都不赞成。至于细节,最后割了些地,好像是库页岛南部,但坚决拒绝赔款。可能英国对赔款方面的反对更强烈些?
西伯利亚铁路彻底完工是一战,但这是绕黑龙江这段,从西伯利亚到哈尔滨到大连这段日俄战争结束时就通车了。
如果毛子有外部支持,提前开工/完工,日俄谁胜谁败的确不好说。
至于东北铁路建设,跟英美关系不大,俺开个新帖吧。
为了紧急运送货物,沙俄冒险在冬季结冰的湖面上临时架设铁路。日本人之所以找这个时机打也是因为知道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在即,一旦通车后就不能指望了。
无论谁输赢奥匈被打烂,你怎么让奥匈同意。真有这一步恐怕奥匈转头就找俄国结盟去了,不管怎么说你别让战火烧到我头上。
二战德国还真真实实地打进了巴黎呢。
俄国要打的都是它,不是德国。西班牙内战时,德,意, 苏联都出志愿军了,也没打成二战。
沙俄开始总动员后,德国外交照会沙俄要求取消。沙俄既不答复也不停止动员,一副我动员好了要随我所欲的架势。然后德国宣战。一战初期沙俄动作还是很快的,开战前就向法国保证两星期内能动员80万俄军,结果两周内果然动员了65万。这65万在对德国首战中大败,同时仍然能在南线战胜奥匈帝国军队而打成和德奥的对峙。明显对付奥匈不用这么多兵力,目标至少是包括德国的。
另外,德国对英国没宣战吧,不是照样被宣战了。一战就是个火药桶,只要引爆了德国这种四战之地就得做左右开弓的准备,不可能有侥幸心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奥匈帝国的老皇帝对采取报复措施与否相当谨慎,他就知道当时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各方面连锁反映,一再确认德国的立场(德国表示坚决两肋插刀......)后才采取行动。德国如果想避免什么,除非那个时候不给奥匈撑腰,奥匈不采取报复措施,或许能拖延一阵子。
只是加入协约国后顺手牵羊的举动。青岛德军薄弱,远离本土,基本上没打仗就认输走人了。而日本加入协约国而不是同盟国的原因很简单,一战大家都需要军火订单,在海上航线被协约国把持的情况下日本只可能和协约国做成生意。1905年日俄战争后到1914年,将近十年间日本欠下的各种债务有增无减,一战后协约国军火订单蜂拥而至,到1919年不但还清还大发了一笔横财。
美国和老欧洲之间矛盾的体现。
一方面美国不同意德国天文数字赔款,另一方面祭起来关税壁垒,提高英法还款难度。英法搞起了新时期关税同盟,美国立马提出道威斯和杨格,去德国的化工方面找补。
相比之下,美洲、夏威夷及菲律宾对美国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然后东边策动俄国革命,南征意大利,出动潜水艇队一封锁,英国人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