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谈一谈混合所有制改革 -- wild007
大势判断和实际操作并不一定吻合,但根本目的上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同样都是灌溉,引水是操作层面的事,但宏观上往往由筑坝开始。简单的说就是战略和战术的矛盾。
政治经济领域,无论绕多少弯,最终大概都会收敛到生产和分配问题,这是本文化繁为简的立论基础,老兄如果在操作层面反驳,实际上是进入大炮打苍蝇环节了。换言之,本文探讨的是混合所有制的必要性,至于这一政策尝试的“目的性”那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我们还不知道具体执行者会把经念成啥样。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的版本会是上层预期和下层反馈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是个巨大复杂的生物机械体,一个重要政策的改变,好比是局部进行了手术or更新,兼容还是排异,进化还是倒退,需要时间和各种努力vs羁绊来检验。
说的不错,所以我强调的是私有制企业在生产方面——或者说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优势,而不是分配方面的优势。这其中折射的还是我们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的判断不同。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蛋糕不够大,而您觉得是蛋糕分得不够好。这直接导致了我们两人对于私有制企业的定位与期望出现分化。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要得利者是谁?毋庸讳言是私人的资本力量而不是普通劳动者,因此我才判断这次国企改革的目的是引导中国私人资本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民间资本的先天体质孱弱和后天野蛮生长是有目共睹的,现在中国政府的做法就像是给田里发育不良的庄稼进行除草(打击垄断外企),施肥(简化行政审批)和架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当然我并不是说分配问题不重要,但目前阶段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基本是依靠政府出面修订劳动法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的,这方面私有制企业不能成为主力军。
另外,网上对于本轮国企改革的反对声音主要集中于两点,一点是国资贱卖,另一点是主导权的丧失。不凑巧的是中信国安混改这两点都符合,因而成为了网络火力的集中宣泄点。而之前的中石油改革激起的反对声则要小得多,用单独的案例来代表整个国企改革的现状有失公道。下面这篇报道的分析比较客观一些:
您确定你有看过最近的反垄断新闻吗?
我看了一下您在本帖的发言,基本上是到处攀咬,很像某种动物,抱歉,我没有精力跟您胡搅蛮缠。
中国私有制企业的收入低下以及竞争力强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补贴的是“世界人民”。这一局面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的短板(主要是石油和铁矿),故而需要各种中国制造来进贡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WTO可视为其缩影)来换取工业正循环。因此中国的私有企业需要在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上全面胜出才能抵消运费、人工和贸易壁垒等各方面的劣势。而中国的国企相对来说没有这么严苛的要求,甚至国企实质上也在吃私企的红利,这才是国企员工条件优越的本质,而非什么公有制更“公平”。如果国企真这么公平有效,老朱何用拼一世骂名搞“下岗”。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地位变更,“一字并肩王”呼之欲出,没必要再象以前那样大量让利给美元体系。因此私有企业也就不需要那么拼了(私企的优势很多建立在涸泽而渔基础上),同时国企也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趴在私企身上吸血,而是需要切实的增进效率的措施。于是才有了混合所有制这个看似奇怪的东西。
老兄不用过分关注公私的烂帐,重点是谁拿出实绩谁就能在未来的分配格局中占优。
能影响我的结论。我的着眼点局限于他们解决人民需求的能力,或者说获取消费者满意度的能力,而并非简单地断言国企不好私企好。至于更为宏大的层面,诸如爱国主义,就更加超出了讨论的范围。
作为对照,我可以列举出很多老百姓诟病的国企和大受民众欢迎的私企,相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难找,但如此一来正常的讨论就会陷入和对方相互找反例的恶性循环,这种层面的争执是没有意义的。
国企真正的作用在于掌握国家经济的命脉——战略性的垄断行业,包括通信,金融,能源,粮食等。而在一般性的竞争行业,不妨放手让私企去大展拳脚,国家在一旁维护竞争秩序即可。
中国的家庭消费结构已经度过了轻工业品阶段,开始向重工业品倾斜,也就是汽车和住宅,这两个行业恰恰是国企垄断横行的地盘,也是民怨集中之处,同样是国企混改在目前阶段的重点突击方向。最近备受瞩目的反垄断行动在汽车领域开展得风生水起,正是一个鲜明的风向标。
这个有悖于常识,看不见的手应该对于物资的缺乏更敏感投入更即使才对。
我观察到的是,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凯恩斯残留造成的一些垄断方面,才是导致某些资本主义效率不高,生产力不足的原因,这个与公有制下的国企是类似的道理,美国的邮局系统甚至接近倒闭,撒切尔与里根的八九十年代私有化的大潮,都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是的。在竞争性领域,确实应该让民企参与。或许这就是葡萄所说的培养与国际利益一致的群体吧。
从最近的报道看,感觉中央对社会(包括河里)的普遍的左派倾向地呼吁是了解的,也是认真考虑了的。
我们应对中央有信心。
嗯,再加上那个什么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在中央一台黄金档时间播出,释放出来的信号很强烈了。和二十多年前的军队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如出一辙,国安委的作用也许同样如此。包子馅是黑是白很快就要看见了。
哦,“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你嘴里成了“祖宗家法可变不可变”的范畴了,这不还是几十年前的不争论嘛,黑猫白猫的翻版,难道右得还不够?哦,忘了你们现在有退路了,不像古代封建官僚没法往国外跑。改革来改革去,改了几十年了,一边嘴上喊着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一边往自己的腰包里揣着。你们这么做到底有没有想过老百姓的日子不容易呀,特别是08年后,生活越来越艰辛。
从楼猪到楼上各位,都像说相声的,呵呵。
汽车和住宅居然是国企垄断横行的地盘?请问您在哪个位面的中国?
还有,从说相声的楼猪开始,就可以看出自干五的思维是多么地有趣。混合经济的提法刚出来的时候我就质疑了,然后我被围攻。现在混合经济的弊端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谁有资格买国企资产?谁是民?)又来了一群跳大神的山呼“皇上英明”,并逐条分析皇上如何英明,怎么英明了。
呵呵,此等自带干粮的,比领工资的还努力,真不容易。只可惜上面人难免喜怒不定,政策多变下自带干粮的家伙,说不定跟不上政策的变化,说不定前后山呼英明之处互相矛盾,说不定得自己打自己的脸。
1 生活水平这个标准意义不大 应该以是否利于种族的生存发展为标准
2 大部分老百姓没能力以脚作出评判
3 政府没有能力强力推行施政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忧虑
等厂商,哪个是国企?
任何中长期政策的制定都要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口多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均资源短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资源),如果说之前的国家基本矛盾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话,改革是为了提高生产力。那么也许先阶段的基本矛盾已经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一旦落入私人腰包,那老百姓就真要用脚投票了。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能解决生产资料短缺的问题吗,能将生产力再提高多少?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想2008-2009其实已经给出部分答案了,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这样的场面,是什么所有制在干这样的事,这样的所有制是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短缺呢还是提高了生产力呢。老百姓真的买账吗?我很奇怪,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这样的场面发生的时候,国家的反垄断机构干嘛去了,国家机器到哪去了。资本就真的有那么牛吗,这样的小资本闹事都摆不平,混合制改革后以后的大资本就能摆平了?
另外,老百姓对生活满意度提高不等于高收入。
资本的车轮需要价格剪刀差来推动,当自然地域物产差异的天然剪刀差被工业化迅速抹平后,只有两种方式可以维持剪刀差,其一是科技发展淘汰旧有,其二是人为制造垄断玩弄定价权。由于科技换代并不容易,私有的痼疾因此产生,那就是刻意制造需求不足,只要是有需求的物品,资本必然倾向于人为制造潮水效应,先破坏生产制造短缺,再加倍生产直至大量冗余,又一次破坏生产……周而复始,即所谓的经济危机。虽然资本主义的爆发力很强,单位时间效率可以远超社会主义,但反复震荡的结果是在时间轴方向总效能反而越来越落后于社会主义。这一点已经经由苏联对比上世纪前半叶的资本主义世界得以证实,那时的社会主义无疑是很有优越性的。也因此,二战后传统的资本主义就变异了,在基本生活物资领域,所有的国家大致都实施类同于公有制的架构,只是名义上不同罢了。
归根到底,在稳定性方面,公有制是有显著优势的,但这仅限于基本物资领域,只要不涉及扰乱社会秩序,其他方面私有制几乎全面占优,这个现实已经给出了很好的例证。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什么样的生产领域不会扰乱社会或是国家的秩序?这恐怕就是一本烂帐了。
我们的世界变化太快,国家关系复杂,又有美国这个头号搅屎棒存在,如何兼顾稳定和效率,这个没人会去教你也没人能够教你。当然恪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也不能说错,毕竟什么都别改什么都不变是最稳妥的,万一中国狗屎运够好,不变应万变,歪打正着也说不准。只是历史告诉我们,天上掉馅饼不是常事,不积极应变的国家绝大多数都被淘汰了。而变的道路有很多,选择的过程就是赌国运,以中美这个体量级别,一旦选定道路就很难作大的调整,只能尽可能多地做预案,以期减少震荡,毕竟细节也是能决定成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