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实体经济的困局,是缺钱吗? -- cgangcm
总有人想要央行放水,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什么都扯到中国水放少了的罗教主,其他很多人也把中国经济减缓的原因归于放水太少.真的是这样吗?
我是工作在税务第一线的人员,和实体工业企业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实体企业现在确实比较困难,但困难的原因根本不是缺钱!!!!
实体企业主要有二点困难:一、成本上涨,主要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最低工资加社保等费用,一个工人最少3000以上。二、竞争激烈。比如红绿灯这种技术上没有多大进步的产品,现在的卖价比十年前还低。
那么如果给实体企业更多的钱会怎么样?一、产能扩大。二、工资提高。
然后上面二个困难解决了吗?没有,反而是更加严重了。
那么钱就只能给基础建设了。
中国现在的钢产量、水泥产量已经达到世界一半还多了。基础建设不停下,这些产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这就像饮鸠止渴,是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中国的基础建设还能大规模搞几年?或者说国家的财力还够扩张几年?看看中国的煤企,中国的发展速度稍微慢点,就是大面积亏损,钢企亏损的也不在少数。当政府的财政手段、金融手段用尽的时候,真以为经济危机只会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真以为中国政府的钱是用不光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都说中国要调结构 为什么? 因为过去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维持。 楼主已经给出了为何无法维持的原因 放水->人工,原材料成本上涨->实体企业利润更加微薄->裁员,倒闭->为了不让企业倒闭->继续防水。 而每次防水消耗的就是中央的信誉 直观的就是央行的负债表。 不断的放水如果不能通过加税等方式收回的话只能进一步推高房价,这样又形成了路径依赖,经济危机->放水->企业活过来->房价上涨->人工成本继续上升->经济危机。 既然要调结构必然要打破这个循环,之前看起来想要通过压制房价上涨,现在发现不行,那之后呢,中央又没办法直接给企业升级技术,减少税负倒是有用,不过那就意味着公共服务的减少?怎么办。 无非两条路 1经济问题政治解决,把这些年利益集团手中的资源拿出来用来提高公共服务,没有了三座大山人工成本自然不会那么高,消费的瓶颈也才能真正打开。目前反腐好像走的这条路子,效果怎样见仁见智。
2.吹一个新的泡沫,这个泡沫大到足以带动中国的经济,不过就目前管理层的尿性,不看好
另外1,2两条路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1做不好2也很难成功,做不好2那1也是白做
中国已经习惯于高速发展,但实际上,5%的增长为什么不能接受?
如果把高速发展视为GCD的执政基础,那么这个基础迟早会破灭。
改变分配方式,抑制资本在社会分配方面的决定权,扩大劳动者在分配方面的话语权,这才是中国未来的方向。
中国要想成为发达国家,靠沿海发达地区的提升已经余地不大了,但贫困地区还有很大进步余量。
房价上升又带动水泥钢铁的产能增加。
城镇化的背景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消化水泥钢铁的产能而制定出来的一种幻想式的一厢情愿的经济政策。在工资增长无法跟上房价增长的步伐后,房地产萎缩崩溃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水泥钢铁的产能过剩也是自然而然的。
中国的制造业谱系其实很狭窄,没有几个过硬的产业,所以资金全部挤在几个门槛很低,且互相关联,又无法升级的,但是来钱快的行业中。
比较苏联经济和中国经济,就可以看出其单调性上的一致:苏联经济全部挤在乌龟壳子里(军工重工业),而中国经济则挤在水泥壳子里(房地产基建)。
可见苏联必须不停地打仗(抢钱)才能使得经济继续成长,而中国则需要“刚需”人群不停地购房(骗钱)才能使得经济继续增长。
打仗需要炮灰,买房需要高工资。一旦炮灰来源枯竭消耗过大,或工资增长跟不上房价增长速度,乌龟壳经济或水泥壳经济就走到头了。
不用真金实银靠抢钱骗钱的经济不能长久。
今天看到2个消息:
1. 苹果的iPhone6在上星期五发售的第一天,订单是400万只,(还是在中国市场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对比iPhone5的第一周销售900万只(当时中国市场同步销售),可以看见西方通过不停地产品升级,在原先的产品基础上继续形成可持续可更新可扩增的市场能力。
2. 谷歌开发出100美元的智慧手机,即将冲击低端手机市场。
当年苏联把资金用于制造单价是200万美元的T-72坦克(一共造了2.5万辆,基本是100%空置),现代中国造了单价是200万人民币的房子(50%空置)。
而顾客购买苹果的单价是600美刀的400万只手机最晚要到4星期后才能拿到,真有点供不应求的感觉。
由于苏联的高价产品100%空置,苏东波就此解体;中国的高价产品50%空置,崩溃论一时半刻还不会兑现;美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如此抢手以至于脱销,不让做老大还真的说不过去。
现在终于懂得市场决定命运的威力。
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特征: 100%的空置和50%的空置都是过剩(不过是50步笑100步),脱销4星期绝对不是过剩的表现。
假设你的数据都正确,但实际上,价格200万的房子,其消耗的资源和劳动其总值只有20万。其他180万都是税、费以及房地产商想像的利润。
而苏联的T-72可是实打实的消耗了那么多的资源和劳动。
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房地产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才那么点,根本不是问题。
方向转
不管T-72的占用多少资源人工,或中国房地产占用多少贷款债务,它们的过剩性质是一样不变的。
按照官方说法,在中国,一个GDP增长点大致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保8,就是保证年新增800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每年新增城乡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
据李克强总理最近披露,今年至8月份,全国解决就业1000万人,完成全年任务,所以没有必要确保GDP增长7.5%了。
那么用7.5%的GDP增速完成1000万人的就业,可以推断新工作岗位的平均工资可能会下降。
这进一步表明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压力了。
经济学里有一个奥肯定律。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经济学家奥肯依据对美国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2.25%时,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
请注意,奥肯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与美国大多数是高科技产业相比,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在中国,GDP增加对就业的贡献应该远远超过奥肯定律的研究数据。
近10年来,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加上制造业长期惨淡经营(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导致每年新增失业人口规模巨大 这个数字有多少呢?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温家宝总理亲口承认,我们的失业人口是2亿!(这个有待查证)。可以想象,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多么巨大。
过剩的关键在于量级大小。
离开数量谈过剩那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在我看来,产品的过剩都是可以解决的小事情,严重的是生产能力的过剩。T-72过剩意味着生产T-72的整个经济体系都过剩。也就是说苏联的整个重工业体系都过剩,这才是苏联崩溃的原因。
当今中国如果继续放水,继续扩大房地产和基建,那么过剩会越来越大,而生产能力受刺激也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就会不可收拾。
中国每年倒闭的企业有100万家,如果光是这样,中国的中小企业都要笑醒了。
实际上,后面一个数据就是中国每年新增企业200万家(泛指)。
埃及人口增长那么快,经济还在下降,天也没塌下来。中国即使失业率高点,能出什么大事?
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带来的后果也是一致的。
谈GDP过于抽象,我就谈两项具体指标:人均年耗电量和人均钢铁蓄积量。
粗略来说,人均年耗电量=家用电器保有量,人均钢铁蓄积量=汽车和房产保有量,这两项指标包含了绝大部分的生活刚性需求,是支撑生活品质和营造幸福感的决定性要素。
国家 人均年耗电量/度 人均钢铁蓄积量/吨
美国 12000 11
日本 9000 10
中国 4000 4
中国和美日之间的差距就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十年之后,中国人均年耗电量应该会达到8000度,人均钢铁蓄积量会达到8.5吨,那时候才谈得上收缩投资。原因就在于,以上两种指标是硬指标,是刚需,只要中国人一日不用为吃饭问题而操心,就一日不会停止对于家用电器(手机和电脑应该也属于这个类别),汽车和房产的孜孜追求。因此,需要担心的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产能问题。
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生产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或者说伪过剩。因为中国人需要的不是钢材,水泥和玻璃,而是需要车子和房子,二者的中间环节没有打通,整个经济大循环就无法建立。在这条产业链的上游,钢企和其他大宗原材料厂商苦苦挣扎,在下游,普通民众在高耸的价格壁垒前怨声载道,而吃完上游吃下游的,则是赚得满脑肥肠的房企,车企(民营除外)和银行,最终就形成了这种伪过剩的局面。
这种伪过剩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供过于求,或者说需求不足,实质则是想买买不起。其背后的因素就是政策垄断(汽车行业准入制度,房地产限购)和企业垄断(外企国企相互勾结,地方政府和房企相互勾结),从三月份以来,汽车反垄断,房地产反腐败,导致的结果是汽车和房产双降价,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很多人在号召小米去做汽车,做房产,就是苦于这两大件售价过高,令普通老百姓购买之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小米在手机行业掀起的价格革命令中国人低成本地集体跨入了智能机时代,这种前后对比自然会引起上述美好的遐想,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培育汽车业和房产业的小米,把上述遐想变为现实。
受市场制约,全球钢铁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徐匡迪说,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年内,新增产能7亿多吨,即使内需市场尚存,但因为投资债务导致财务成本过高,成为产能过剩诸多行业中,经济效益最差的行业。
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列入协会财务指标统计的88家企业集团,实现利润74.80亿元,同比增加42.76亿元。但钢铁主营业务仍亏损6.6亿元,已连亏11个季度。此外,88家企业中,有2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超过76个亿。
今年以来,在国家严控新增钢铁产能下,钢铁投资出现同比下降,但投资额度仍较大,这必将陆续形成新的产能。“企业只有保持产量,才能保证企业‘流动性’支付,包括还贷、人力、成本等,而现行银行借贷是看企业现金收入的多少,在此前提下就可以‘借新还旧’。”徐匡迪说。
他认为,中国钢铁产能出现过剩,既有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等外部原因的影响,也存在多重内部原因。
也就是说人均每年要增加半吨,即使能保持10年,那10年过后怎么办?
如果按你的算法,世界上有一大半人消费还低于中国,那样是不是表明中国的钢铁产业永远有消费对象?你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竞争么!
如果每家企业都过得很滋润,那才不正常呢!大家叫苦不迭,受不了高工资,高税费,那就别干了。剩下的公司就可以活得滋润了。
正常化的状态就是,玩大路货的就该日子困难,否则谁会大量投资搞高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