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年谱一则 -- 老老狐狸

共:💬39 🌺613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多谢桃源兄的好资料!

网上关于“中美苏在69年苏联准备核打击中国核基地一事上互动”的传说,包含三方面内容:

1、苏方就“核打击中国核基地”向美方试探;

2、美方通过小报放出“苏方准备核打击中国”的消息向中方传递信息;

3、美方“用苏联已被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制止了苏方的盲动。

从桃源兄贴出资料看,第一点确有其事,当然,这也不能说明苏方确实准备动手,不能排除苏方是借此试探中美“勾搭”程度

第二点尚无资料可以证实?

第三点基本上就是瞎编的!

家园 两点好奇,

一是当年总理说的时候对方翻成英语用的是哪个词?或者我们已经用了英语,是否用的这个词?

如果是,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否很严厉?是否在总理用过之后变严厉了?

家园 虽然是放风

也看得出来,苏联在战略上是防御性的。使用核武器的前提,是中国军队攻入苏联一定纵深。

联系珍宝岛冲突,对苏联还谈不上入侵,就是个边界冲突。就这么个冲突,中国已经很吃力了,根本谈不上有实力入侵苏联。

即使我们后人来看,中国当时也没有任何意愿入侵苏联哈。

家园 展示3个能力

1、敢于冲突;2、具有在冲突中取胜的能力;3、具有控制冲突规模的能力。

家园 哈哈

这个定位准确。

至于入侵,没那个愿望,也没那个实力。

苏联当局那帮人,脑子里不知道在想啥?哈哈

家园 老大哥对咱们大力提携,最后落了这么个结局

还好意思骂越南吗?

家园 中越之间那段恩怨很复杂,扯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

个人观点:1979采取那种激烈方式不一定可取,中美苏三角关系以苏联崩溃收场未必对中国最有利。

家园 可不是咋的
家园 外交部官网“外交史”栏目下

“抗美援朝”条目里,有这样一段:

On 30 September 1950, Premier Zhou Enlai solemnly declared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can not tolerate foreign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or will they stand by idly when the people of their neighboring country are subjected to wanton aggression by the imperialists”.

And he warned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f U.S. troops should cross the 38th parallel, ”we would not sit idly by, we would definitely intervene“.

估计这与当年的官方译文相去不远。

1995年美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曾有一篇探讨1950年11月朝鲜战争情报失误的硕士论文(INTELLIGENCE FAILURE IN KOREA: MAJOR GENERAL CHARLES A. WILLOUGHBY‘S ROLE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MMAND‘S DEFEAT IN NOVEMBER, 1950),其所援引的文献,分别将周总理的警告译为:

Zhou En-Lai warned on September 30, ―The Chinese people absolutely will not tolerate foreign aggression, nor will they supinely tolerate seeing their neighbors being savagely invaded by the imperialists.

On October 3, 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informed the Indian Ambassador to China, Dr. K. M. Pannikar, that ―The U.S. troops are going to cross the 38th Parallel in an attempt to extend the war. If the U.S. troops really do so, we cannot sit idly and remain indifferent. We will intervene.

看起来,美方文献中总理警告的语气似乎还要重一些。

虽然因为传话人潘尼迦本身有一些问题,但关键还是美方误判,将总理的重话视作耳旁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年后在国会听证时,将他认为中国不会出兵的理由总结为:

1,中方干涉需集结大量训练有素的兵员

2,出兵援朝可能动摇中共国内政局

3,抗美援朝不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实际收益

4,中国为此将付出国际地位下降的代价

艾奇逊的小算盘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时至今日,美国情报机构任何一个称职的分析员,听到中国官媒放话”不能置之不理、坐视不顾“,决不会再等闲视之。

通宝推:老调重弹,hwd99,mezhan,桥上,老老狐狸,
家园 看来同一句话还要看是谁说的

而当初似乎说的时候还得亮一亮肌肉作为补充,以免对方误判。

当然也有人就是叫不醒的。

家园 兄台起的这个题目有看点,可深可浅。

顺便加柴添火,凑个热闹。

实际上,苏联试探美国本也在情理之中。因为60年代初,正是美国主动勾搭苏联,探讨两家联手扼杀中国初生核能力的可能性。毛熊没答应,仅止于胁迫中国签署1963年9月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未果。(William Burr and Jeffrey Richelson, "Whether `To Strangle the Baby in the Crad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1960-64,"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3 (Winter 2000/2001). )

回头看,中国周旋于两霸之间,极为凶险。倘若没有核武器护身,何谈左右逢源,完全是板上之鱼,任人宰割。

到1969年9月,中国至少原子弹、氢弹在手,初步拥有轰炸机和东-1到东-3系列投射载具,威胁美国本土也许吃力,但报复苏联还办得到。加上美苏两家奉行核战一起,无差别全毁的指导思想。只要不是真疯,任何人对中国按下核按钮之前,都得三思。

1969年7月底8月初,尼克松和基辛格曾出访巴基斯坦,尼克松通过巴总理叶海亚汗对华暗送秋波之外,基辛格还从空军元帅努尔汗那里间接知晓中方对苏底线。据刚会见过周总理的努尔汗转告,中方有可能在划界问题上对苏作一定让步,但如果苏联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中国的反击将会“没有界限”。(State Department cable 130100 to U.S. Embassy, Taipei, "Nur Khan's Meeting with Chou En-lai," 5 August 1969, Secret, Exdis4, National Archives, SN 67-69, Pol-Chicom-US,2001年3月30日解密)

兔子瘦硬,无论鹰、熊掂掂自己的牙口也只得知难而退。“鸽派”主导缓和解冻顺理成章。

第二点目前确实没有资料可以证实,存疑。从前一回帖看,尼克松批复基辛格备忘录已是1969年10月11日。柯周会晤后,10月20日中苏即在北京启动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解,美国似无必要再放什么风了。

第三点由键盘白宫脑补。

通宝推:SleepingBeauty,老老狐狸,
家园 虽然历史资料不可辩驳

但是从逻辑上还是有点说不通,至于为那么一点小事情,即意识形态的分歧、边境冲突,就要真的动用核武器?如果是这样,90年代中期,俄国为什么不拿核武器威胁全世界来拿点好吃的?那个时候俄国的状况可不是一般的惨。

家园 倒为因果

你这三条看上去是中国算无遗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苏联领导层,尤其是军方反应极其激烈的原因,恰恰是中国在边境冲突中通过打埋伏而取胜。如果没有这一点,而是寻常的小冲突,苏联不会动这样的念头,中国也就谈不上“取胜”“控制”,至于“敢于”那倒没什么。

家园 珍宝岛战斗苏军损失不小

当时的传达是,击毙苏军200余人。击伤多少没说;估计是击毙的可以数尸体,击伤的无法统计就忽略了;彻底打乱苏军先头摩步团的建制。考虑到尽量不扩大事态,不仅未派出穿插部队(穿插作战历来是我军强项),甚至炮兵都没有射击苏军的纵深地带。由于珍宝岛我军作战顽强,苏军高层认为战前搜集的情报认为中国军队战力孱弱的结论是错误的。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需要重新评估。于是苏军先头团背后的四个机械化师没有敢动。

两次珍宝岛作战唯一的遗憾是没能抓到战俘。我军的说法是苏军虽然战术呆板,但是士兵有“一定的”顽固性。

家园 那次涨工资受益最大的是五八老二

只给工人涨工资。不给技术人员涨工资。因为1958年参加工作的那一批工人俗称五八老二的,也就是从参加工作起,到了二级工就再也没有涨过工资。而这一批人在当时是企业骨干。

有个别在技术部门工作的工人此时赶快找领导说明我是工人。并调回车间班组以便能够获得涨工资的资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