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一个把氢弹介绍给中国的人(一) -- 黄河故人
看前辈风采。多谢多谢。改个回复的名字吧。就叫-附录:曾先生原文什么的。
家世出身带来的特殊境遇与优秀的海外留学经历、归国后开山立派式的科研执教经历等复合在一起,是当代极难重复的人才模式。文革造成的损失,莫之为甚!我敢断言,曾先生在研究和教学上一定有独特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只有经他手把手训练面对面呵斥的学生才得传承。唐敖庆先生后来终成国内理论化学界之泰山北斗,固需天赋和勤奋的支持,学术道路上偶遇贵人,亦是至为关键。
曾先生晚年的教训,窃以为是政治言论不够谨慎。不论中国国情政体如何特殊,须知中国的政治生态与世界所有国家至少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言行一旦涉及政治,You are fair game!
教训的另一面是,学校和学界必须在体制上尽力保护言论大胆出格的学者,因为学者言论不过影响一时,远不如伤害他们而造成的后果来得深远。
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成两党的一帮亲戚们的斗争史。
只有太祖无亲无故。
陈寅恪的母亲是俞大维姑妈,俞大维夫人陈新午,是陈寅恪的胞妹……
毛泽东8月中旬才收到这封信,李达8月24日就死了。
病死的,但是他的病死与迫害和不给医治有很大关系。
我们在沉重的历史中前行
那就能把Exel发成图片:
先把Exel搞出来,
调整大小最好全都显示在屏幕上,
键盘上有个PrtScrn/SysRq键,在最上一行右侧,按一下,
调出《画图》来,
粘贴,
把不必要的部分删除,
保存,
剩下的就是发图片了,您已经发过。
他(她)们的外公是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聪颖过人,精通数学、天文和英文。1875年,曾纪鸿以“月余之力推得圆周率百位”,是继祖冲之、朱小梁以后在圆周率计算上的又一大突破。俞大维的数学天才,与遗传不无关系。
俞大絪则继承了母亲曾广珊过目不忘的文学天赋。《夏鼐日记》里提到,1933年第一届中英庚款留学西洋文学本来是俞大絪成绩最佳,因误算分数以至落榜。当时朱家骅主管庚款留学,俞大絪去向朱争论,朱叫她不要声张,将来当再设法。第二次俞果然考取,专门科目差不多每科都是90分以上。这比钱钟书号称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最高的87.95分还牛,也可能是夏鼐所记有误。后来在牛津,钱钟书和杨绛与俞大缜、俞大絪姐妹也多有联系。
风行一时的“许国璋英语”,其实由许国璋主编第1、2、3、4册,俞大絪主编第5、6两册,再接钱钟书的忘年诗友徐燕谋主编的7、8册,配套成龙。
俞大缜曾讲过曾昭抡的一些逸事:
曾昭抡为中大三怪之一,在北大教书时,上课都是步行,被门口的洋车夫上一绰号叫“跑大爷”;
皮袍放在实验室抽屉里,被酸素蚀剥去一大块;
走路时,看见石子总是用脚踢,有人看见他由北大一路踢石子,踢到家中;
替中英庚款出题,题目纸用火漆封好,委员会在离其家不远的同一条街上,他仍强迫人家送到邮局去寄,还要挂号保险;
下雨时,雨衣挂在手上,雨伞挥着玩。
北大校党委都不放。
毛泽东恩师岳父杨昌济是谭嗣同的学生。
谭嗣同的好友湖南巡抚陳寶箴,其子陳三立,其孙陈寅恪。
舅舅文振之早年留学日本,与孙中山、李烈钧、蔡锷、程潜、黄兴等辛亥革命元勋是朋友,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和蔡锷将军等领导的讨袁护国战争;曾任云南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一职。
表弟文强是国民党中将。
彭总苦啊。母亡父病,不幸连连,小弟因为没有奶水而饿死,为了还债家产被典当净尽,仅剩几间破房,成为赤贫。
“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讨到油麻滩陈姓教书先生家,他问我们是否招财童子,我说,是叫化子,我二弟即答是的,给了他半碗饭、一小片肉。
正月初一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家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70年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彭德怀,1981:2)。
所以才有了那个威严不可侵犯的彭大将军。
不知您的图床能容多大的图,如果能容大图,可以放大后一块块拼上去,如果不能,只能想办法拆成几个图发了。关键还是您的图床能容多大的图。拼图不是问题。
为啥李达一要就同意了?
曾昭抡被打成右派后,组织关系应该在他此前任职的高教部,不归北大管。他想回北大,也未能如愿。南开大学杨石先校长曾两次给本校党委打报告,提出要曾昭抡到南开工作,但未能得到答复。南开校党委不出面要人,那肯定没戏。
李达20年代曾应毛泽东邀请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校址就设在原曾国藩祠内的船山学社,他跟曾昭抡的堂姐曾宝荪、堂兄曾约农有过私谊。再加上自己的特殊背景和跟主席的关系,才敢且能要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