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包产到户对人民公社或集体农庄的优越性,其实没有疑问,得到了中国、苏联、越南、朝鲜等国的一系列证明。
俄国曾经是欧洲粮仓,到了苏联,农业变成了头等问题。
苏联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产量却是25%,大搞集体农庄的初期还饿死了一堆人,造成了乌克兰这样的兄弟民族极端反俄。
包产到户战胜了人民公社,其实是基本历史常识。除了中国以外,越南也是一个例子。
在社会主义历史更悠久的北方,农民不肯下田劳动,合作社主任敲钟让社员出工,响应的寥寥无几,而且多半是老弱妇孺,出来混工分的,青壮年都在家中做私活或者抽烟闲聊,如果社主任上门,他们或者装病,或者从后门溜走。有的社主任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得不跪在地上哀求社员出工。1980年有一个统计,全国1520万劳动力中约有一半全年出工不到200天。在一个四季都可以耕作生产的亚热带国家,这个出工率是非常低的。
被逼上梁山的越南农民一直没有完全放弃所谓“地下家庭承包”,他们先是种植政策管理相对宽松的蔬菜和杂粮,后来发展到种植主食水稻。到1980年,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越共中央也不得不同意各地实验水稻承包。1981年12月越共中央发出第100号指示,要求在农业合作社的范围内扩大承包。承包制广泛推行后,1981年越南水稻产量第一次超过合作化以前50年代末的水平。
但承包制还是在合作社的框架内,农民的自主权很有限,承包额过高,很快就耗尽了有限的恢复生产的潜能,最终导致了1987年越南的“合作社危机”。当时北方发生大面积饥荒,21个省有930万人挨饿,占整个北方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政府不得不用从苏联进口的牲畜饲料来充作口粮。南方的一些干部率先突破紧箍咒,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时称“开着救护车闯红灯”。
面对紧迫的形势,1988年4月越共作出《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的决议,简称为10号决议,承认国营、集体、个人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合作社是由农民自行管理和经营的经济单位。1989年3月越共又召开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家庭是自主的经济单位,恢复了农民家庭的独立地位。这个10号决议贯彻后,一年内越南农业产量就大幅度上升,不但自给有余,而且还能做到40多年来第一次有余粮出口,越南终于摘掉了自60年代以来缺粮国家的帽子。
现在有些人完全不承认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吃饱了点饭,就开始瞎折腾,开倒车,否认历史,是对国家、民族的犯罪。
此前从这个角度说的还真没看到过,很有力
统计局篡改历史数据,以证明包产到户不差
苏联的情况我并不知道,但是到我们家乡的状况,包产到户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某些方面是严重退步:
1. 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
2. 农村基层组织破坏严重
推荐天涯上这个帖子,跟我观察到的状况非常贴近:
混淆人民公社,与集体农庄,到底用心何在?
人民公社,并不仅仅是农业组织,而是农,工,商,兵等全面性基层组织,集体农庄才只是农业组织,将二者混淆,是故意搅混水。
将人民公社的其他功能除掉,只比较人民公社时期,与包产到户后的农业产出,则是继续搅混水。
实质上,仅仅计算农业,如果将农业投资和农业产出,一起估算,人民公社时期也高于包产到户时期,因为,耕地的开垦,整理,和水利,交通的建设,改开后远远少于人民公社时期,包产到户后的产量提高,主要是农药,化肥,种子的贡献,是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农民健康,为代价的。
改革开放,中国的乡镇企业起了极大的作用,即使现在很多知名大企业,也是源自当初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小作坊,小企业。
本来是农工商兵学的全面性组织,现在蜕变只是从事农业的乡镇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完全将中国基层的组织瓦解打散,更加方便了城市对农村的掠夺,这便是否定人民公社的真面目。
现在的农民工,抛妻弃子,远离父母到城里打工,又多少可以留在城里?即使留在城里,即使解决了住房,就学,医疗的问题,过于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也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因为城市的空间有限,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汽车保有量,那么中国的工业生产,只能更加依赖出口,这又回到了原点,过于依赖出口,就不可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连稳定的就业都不可能保证,即使房价再便宜,人口集中在城市,只能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让更多农民工进城,是不可能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存量的持续扩张,只有存量巨大,中国工业才能主要为自己生产,而不是过于依赖出口,而最重要的存量,就是汽车保有量,但中国现在的城市格局,不可能容纳更多的汽车。
不能让更多的农民进城,不能容纳更多的汽车,而扩展财富存量,中国将来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将工业尽可能地还给乡镇农村,这就必须重新回到人民公社的体制上来。
工,农,兵,商,学等全面化的人民公社,不但在过去改变了中国,将来中国要想真正复兴,也必须回到这个体制。
农民工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解决这一现象,要么农民进城,要么工业回到乡镇农村,现在来看,只能是后者,因为,为了出口,工业集中在城市更有利,而扩大内需,增加存量,为自己生产,工业必须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乡镇县城。全面性的基层组织,是避免大中城市掠夺乡镇农村,和小城市的唯一途径。
强调两点——
第一,人民公社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组织。
第二,将人民公社与集体农庄等同,忽略人民公社的其他职能,不考虑农业投入,只计算农产品产出,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甚至现实虚无主义。
我们老家的水利设施全部荒废了,很多年没有从水库调水,因为所有水渠全废弃了,本村可用于蓄水的池塘多年未疏浚,淤积严重,储水功能丧失大半,农业用水完全看天气。这两年有好转,农民又开始用机械挖水塘。因为农村基层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从水库供水的渠道恢复起来很难,即使投入金钱也没用,很多都被基层的大小干部给贪污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不多。"
"我读大学的时候最厌恶官方宣传农村的大好形势,因为实在跟我的个人观察体验不符合。我们村是70年代开始通电,结果单干后因为电费收取困难,电力局把电给掐了,所有线路都废弃了,电线被剪了卖废铜了,连电线杆都被贪心自私的给拔了回去当建材。一旦没电,以前集体好不容易置办的一些农业机械用不上了,比如抽水机,打谷机慢慢就锈蚀,最后尸骨无存。农民要抽水,改用人力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在用那种历史书上看到过图样的水车抽水,父亲骑个自行车高高兴兴的回来,告诉我考上大学了。"
把农民变成生产兵团职工。以工业的形式发展农业。
人民公社的时候吃不饱,一包产到户就吃饱了,这个最权威,其余说多了没有用。
但在糊弄人的时候,可以把相关性忽悠成因果性
要原料有原料,要工业能力有工业能力。。。
如果苏联的数据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工业上可以用计件工资,质量检查,奖励机制来促进生产;农业上也能用;个体经营者可以用,国有经营者也可以用;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差异。
说你饱,你就饱,不饱也饱。
说不饱,就不饱,饱也不饱。
肥料?我小时跟着母亲在生产队劳动,那时候每一个生产小队都有氨水窖。从乡镇领来的氨水就存放在其中。用的时候稀释,有农技员演示。可是还是掌握不好浓度,有时就把庄稼烧死了。尿素那时候还没见过呢,这已经是70年代了。更不要说什么磷肥,钾肥,这些还靠农家肥。以后的磷酸二氨,磷酸钾复合肥都是包干到户后才有的。如果生产队时候有这些化肥,产量会好得多。当然,生产队吃大锅饭,积极性低,管理混乱这是另外的问题。但从生产效率来讲,大生产还是有优势。因为机械化很容易提高生产效率。可惜大公社的时候,工业能力未到,使得机械化难以广泛推广到生产队。那时候手扶拖拉机可是生插队的宝贝,手扶拖拉机手更是队里的红人,连说对象都有很大优势。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国家要多少能产多少,可是小块地让这些大家伙根本无用武之地。这就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了,该调整了。
也不需要毛主席的水利设施,废弃的只能说明建了没用。
你看,你老家既没有组织,又没有水利,发生大饥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