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最高年产量是1936年的1.5亿吨,比起地都归国家的人民公社怎么差了那么多呢?
现在种地的都是老弱为主,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积极性和80年代不能比吧,那粮食生产为什么还在增长呢?
当年我爸在崇明插队,崇明的河大部分都是人工开出来的,基本就是我爸他们这代人的杰作。这些河流从地图上看过去都是笔直笔直的。
当年开河的时候真是辛苦,没有机械,全部靠人工挖,挖的主干道的深度大概要有十几级台阶,一层楼高的深度。一天挑的烂泥超过百筐。挑出的泥再用来筑堤坝。
当年一没良种,二没化肥,要保持粮食生产,只有大兴水利,改造土地。这些工作基本靠人工完成。这里的艰辛真是难以描述。现在倒好,一边享受着前人劳动的成功,一面否定这些前人的辛苦工作的价值。真是黑白颠倒。
不说古代,就说现在的粮食生产,是个人积极性功劳大还是技术进步的功劳大呢?
我只能举自己知道的例子,从我父母插队回忆看,人民公社那会在地不再是自己的,改成挣工分以后,出工不出力的人挺多的。
出工不出力的有,出力的也有,那时候的活不是想偷懒就能偷懒的,像是挖河筑坝这样的,最多每筐少装一点,偷不了多少懒。大家干活时候都看着,也是一种监督。看活到现在的人民公社的管理方式,并不是想象中的大锅饭。看统计数据,70年代末中国的灌溉指数是历史上最高的。这些水利工程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和地不是自己的带来的人的积极性可能下降带来的负面作用相比哪个影响更大?没有这些基础条件的改善,个人再积极,又能多收多少?
农业本来就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事情。那个年代就有“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不过这三十年只讲包产到户的积极性,别的进步比如水利,化肥,良种都避而不谈。这个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近年来各地大旱的新闻不少,遗留的抗旱设施全是前三十年剩下的,基本都年久失修不能使用。一碰灾害就绝收,单打独斗的农民没办法生存下来。这些新闻让我重新去审视前后三十年的不同。
我爸插队在崇明,姑姑姑父在长兴岛,真心苦死。按我爸说法就是换个名称的奴隶制
上失败
----人民公社成立的基础与初衷,
是合理化土地调配与农业生产,
目的是“农业工业化”,
当然,
限于历史条件,
人民公社的目的失败了,
但手段是成功的。
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未改变土地所有权这一人民公社的“核心价值”,
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无法实现的农村“大锅饭”,
在今天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城镇化迅猛推进,
农村社会大变大革的今天,
重建人民公社的社会基础反而更牢固----
很多南方农村户均田地不足一亩,
且抛荒严重,
东北内蒙农村农民平均田亩往往几十亩以上,人口却日益减少,
机械化也基本实现,
灌溉、除草撒药、收割等均靠雇用劳力,
这种情况与“人民公社有活一起干”很大区别?
不过是当年靠指令与组织,
今天靠票子。
除了搞特种经济、种植经济作物的少数农村,
大多数中国农村完全可以重组人民公社,
由公社负责其农业生产,
减少农民劳动量,
通过统一组织、工业化大农业的方法,
减少各自为战的浪费与不经济!
米国农业号称3百万农民养活3亿人,
(当然,季节工和墨西哥佣工不算人)这农民当然就是300万地主,
中国作为共和国,
不能让几百万地主/村长骑在几亿农民头上,
用代表几亿农民的“人民公社”来组织农业生产,
而不走“300地主6亿赤贫农民”的邪路,
长治久安的农村必然来自人民公社!
别忘了以色列,
也别忘了北欧的福利制度,
社会的组织是一个国家活力与财富的来源,
而不是弱肉强食、让财主和贫民去“自由竞争”!
当年山西和华北局还有一次大争论。
宁可让蒋岛主当五常,也不让治下人口占绝对数量的TG政权出任。中苏论战,苏修辩论不过来求饶。正所谓是可以选择开战,却不能选择终战。苏修作死,TG成全它,不好吗?
美帝跟TG合作的条件,要承认其在中国的利益,甚至还想让国共双方划江而治。如此作法,要么成为民族罪人,要么数十年征战功亏一匮。TG这么精明,是万万不可能跟美帝合作的。
因为崇明本来就是江南水乡,这些河是连通长江的,水量是从来不会不足的.之所以要开河,是为了航运.
但是,这些河上根本就没有几条船在跑,因为我的家就在河的旁边,当年开河我也是看在眼里的,眼看着高高的河堤堆起来了,到现在都塌了,但是对灌溉一点影响都没有.
水利这玩艺,从来就是够用就好,你多浇一桶水,粮食产量能提高?
这能一样吗?自己去地图上看看,崇明骨干河流除了人工开挖的以外,哪里有连通长江的河流?
还好当年挖得深,不然的话那么多年不维护,早就淤塞而不能用了。
你还以为这些河流全是人挖出来的啊.
你看看这些河流的名称就知道,在冲积平原形成前,这些河流都是分割崇明一块块沙的水域,在大堤围起来后才变成河流,这些河流的名字就是叫河、洪、效(加三点水),这些河流的二端都是有水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