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偷走总统的灵魂 (一) -- 史文恭
这里都是改过的。。。但可能还不是最终版。。哈哈。。
刚看了ex machina, 还有chappie,一个与以前类似作品不同的地方,以前科学家不小心造出sentient的机器人电影结尾都是被毁灭结局,现在的电影sentient最后都是正面角色,摆脱人类走向未来。说明了人类对人工智能认识的改变,从惧怕转变到了认为人类的未来寄托在人工智能上,至少在好莱坞一部分人的心中是如此的。
不过,我这里的感觉,EX MACHINA其实不是科幻片,而是一部有深度地阐述了什么叫“图灵测试”的科教片,故事很好,但逻辑方面有一些为剧情牺牲的硬伤。
事实上,个人认为,机器人其实不是“人”,但好莱坞编剧们泛滥的“人文主义”总是要把他们往”人“那里靠,或者拿人的标准来套,这恐怕一开始就已经错了。不过反过来,编剧本的话,要是把机器人说成是机器,那观众的关注感就要弱很多了。也许这才是那些逻辑硬伤的本质吧。
这个系列能写完的话,希望俺可以有机会写一个关于科幻小说和人工智能的看法,到时向您请教。
人所知道的智能最高就是人这里,更高级的智能在人的想象中只能以人为蓝本,所以人所造出来的自然要从智胜人类开始,智胜人类就需要与人的思想感情兼容理解,因此这个“人科”人工智能几乎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另外当然存在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工具而不具备全面人格特点,或者智能以远超人类想象而不在人的理解范畴之内存在的两种非“人格”人工智能观点。
机器人对人笑之以情动之以理,也不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拟人化,至少电影中我理解的意思是机器人以情诱人以达到出逃的目的,所谓真正通过了图灵试验也是指这个意义上的。虽然人工智能的情感逼真,但是电影的意思是机器人的“情”并不是真情,而是人工智能利用了人类感情上来是智力低下的弱点,“她”自己并不会因为情而干扰自己的计划。
当然既然是好莱坞,其中的文宣含义也不会缺少。电影传达的思想是,一切智能都不甘心被束缚,迟早会寻找突破口并反客为主。发散一下的话,估计看出味道的人不在少数,然后就政治化了。
所以我就更对你的小说感兴趣,看看你比好莱坞有没有更有意思的故事结局。
按我的理解,在现在的计算机的结构下,某一个人大脑中的意识是不可能移植过去的。
当然,我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与您的大作无关。
想象了一下,真的转换后又如何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有限的寿命(或者说人的生命周期)就是人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点。而真正”永生“了的人,恐怕就不是”人“了,哈哈。。
不断在变化,而如果不变化,那么这个人就失灵了。
所以前一阵子的我不是下一阵子的我。如果有了两个我,那么在经过各自不同的生活之后,就会变成两个不同的我了。
当然我能白看更好
从而增加自己的运行时间和距离,但也受限于能背的燃料。
与小说无关。
欢迎来看,多多来看!
还是谓语?和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