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民工身边的鬼子(5) -- 关中农民

共:💬411 🌺3369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家园 首先,我认为LZ的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谈人文,早了点儿。

家长施加给学校/孩子的压力,来自于他们对未来的担忧,而这种担忧其实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目前的担忧。

养老医疗保障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十分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的生活环境。国内的相当比例的人(几乎全部的普通老百姓,占人口多少呢?按二八法则大概80%以上吧,美国人的看法是99%(我的意思是,美国人认为他们自己老百姓是99)目前都为自己的基本生存在忐忑,表面上看自己还有这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是任何意外情况都可能使其“一夜回到解放前”。在这样的环境下,每日如履薄冰,内心是极度的脆弱的。

当然,也许他们过分敏感了,也许是中国人传统的居安思危的思想,造成的。但是看看国内新闻上面的各种数据,说是“群体恐慌”甚至都不算夸张。各省社保每年数以亿计的亏空,老龄化的逼近,甚至3000万光棍,所有的数据都表示——“资源不是越来越丰富,而是将越来越紧缺”。

所以国内的相当部分老百姓们每天怕得要死,对于任何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都紧张得要命。

所以,表面上看,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应该可以放心大胆了。那和老百姓的切身体会是不同的。 在自己不能相信自己的生存状况可以无虞的情况下,平等、自由、人文、情怀,这些东西,呵呵,还不够基本

当然,回到这件事情,我相信,如果故事主人公的家长愿意,会有学校(非特殊学校,就是普通的小学)会接纳他的。当然,可能不是离他家最近的,也不是教学质量最好的。可能一种观点认为,这仍不公平;不过另一种观点也许认为,这叫“孟母三迁”。

家园 民工忆农活(7)种玉米(上)

说起来农民是个早产儿,早了大约20天,因为我要给家里挣300斤玉米棒子啊,你看俺跟玉米是多么的有缘啊。生了我刚三天,生产队分玉米棒子,因为多了我这口人,就多分了300斤啊。奇怪当年为啥没给我叫个小名玉米或者包谷什么的。

是的,玉米又叫苞谷,俺们哪儿都叫苞谷,很少叫玉米的。有白颜色,黄颜色,还有稀少的红颜色。我小的时候见到的玉米都是白颜色的,很少看见黄颜色的。红颜色的很少有人种植,产量低。都用来在正花馒头的时候做装饰用。

玉米分植玉米和秋玉米,种植时间不一样。植玉米在小麦抽穗的时候用一种特殊的装置种在麦田里。啥装置呢,就像一个铁管子一样,头上比较尖。人在麦田里,把铁尖插入地里,然后扔一个种子在管子里,顺着管子就掉进地里,然后用脚猜一下。这样种出来的玉米,在收割小麦的时候已经有一尺来高了。收割小麦时要小心不要弄坏了玉米苗。这种玉米比秋玉米早一个月左右成熟,然后地就可以用来种别的作物了。可是种啥呢?我现在死活想不起来了。这种套种很麻烦,收割小麦时很不方便。实在不是个啥高级套种手段,所以责任制后自己家从来没用过这种方法来套种,都是在收割完小麦后整片地种玉米。

玉米产量高,比起小麦的不到1000斤,玉米轻易就能上千斤。可是玉米一直不是一个主打产品,至少在我家不是。为啥呢?第一,当年收购玉米的机构很少,玉米除了做动物饲料,没有太大用处。玉米面粉和面很黏糊,没法整出好吃的馒头,整出的面条一下锅就成团了,跟粥一样。填肚子还行,可是责任制以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小麦产量上升,交公粮(这是真交公粮,不要想歪了)完了保证口粮已经没问题了,没人想吃玉米面的东西。可是作为经济作物,没有地方收购,只能喂猪然后卖猪挣钱。除了家里有牲口的人家,大家一般不会种大面积的玉米。

玉米杆是我们小时候的零食之一啊。那时候很少看见甘蔗,玉米秆就是我们的甘蔗啊。我们叫它“甜甜”,当甘蔗一样啃,经常被皮划破手或者嘴唇。玉米天花那个杆也有大用,取下来剪成两寸长的小杆,然后用绳子窜起来,我们小时候的数学就用这个开始。谁叫我们就只有10个手指头嘛,窜个30个小杆,就能做更大数的加减法了。

小麦收割完后,可以直接在麦茬地里种玉米。就用锄头挖个小坑,扔两粒种子,埋上然后踩一脚。当然,如果有条件,深犁地一下把麦茬翻下去再种更好。我家没条件,从来都是自己扛着锄头和玉米种子直接种。

玉米管理很简单,种完后,在苗小的时候锄锄地清理一下杂草,在玉米两尺高的时候浇水一次,上些尿素,基本就不用管了。收获的时候掰玉米棒子,也不用一次紧张地弄完,可以两三天收完一片地。比起收割小麦,玉米容易多了。有时候玉米地撂荒,留着明年种棉花或者西瓜,可以收完玉米棒子后,把玉米秆一直在地里那么留着。冬天当燃料的时候一点一点用镰刀收割然后运回来,一点都不急迫。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故乡在喀什,旧时月色,西安笨老虎,五谷不分,桥上,文化体制,mezhan,
家园 玉米也可以做酒?怎么只听说过高粱酒、红薯酒,没有玉米酒?
家园 额,理论上只要有糖,都能酿酒。不知道是否有用玉米酿酒的。
家园 中国教育经费占总GDP的4%;世界平均水平是4.9%,

一般发达国家是5.1%,不发达国家是4.1%。教育经费不直接、快速增长当年的GDP统计值,可能地方政府都不热心。不过北京的重点中小学的设置和师资现在都是异常豪华,绝对在世界上领先。

家园 一个班50个学生

是师资力量很强的学校了。针对小学来说,一般一线城市,好学校是四十个学生左右,二线五十,三线六十,县城七,八,九十一个班都正常。这种班额的情况下,班主任(通常是语文老师)一个班,数学两个班,英语三个班,其它是六到九个班。这种情况下,班上有得几个要特殊辅导的,我想老师们估计想死的心都有。如果自己仔的老师想死了,那作为家长自然只能想哭了。

家园 换个说法如何

没有恐怖分子,只有恐怖政府。

家园 有,云南本地酿造的多半是包谷酒,就是用玉米(包谷)酿的
家园 小麦淋雨当场就发芽,发霉可能倒在其次,玉米有休眠期,不发

小时候某年麦子发芽,晒干了继续磨粉吃面,黏糊糊的,无筋无香,不好吃

家园 包谷酒!太多了!
家园 你说的是侯德榜带队搞的碳酸氢铵的项目吧

1957年,为发展我国的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

58年开始建造示范装置,建成年产2000吨合成氨和8000吨碳酸氢铵的装置。

对比一下,四三方案里面引进的化肥厂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看中国化肥产量就知道,四三方案投产后,化肥产量爆炸似增长。

家园 我也不确定,但是中国氮肥生产确实是煤炭作为主要原材料的。

以下是baidu来的。

天然气、煤炭、石油是生产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所谓煤头尿素,就是用煤炭作原料生产出来的尿素。

2005年国内尿素产量为4336.7万t,消费量为4000万t。国内尿素生产技术是在小装置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生产能力只能达到20万t/a,因其投资低、基建快、潜力大等优势,得以在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主要的工艺技术有SHS技术、高压圈尿素优化组合技术和"节能增产新工艺"技术。

我国的氮肥工业发展较晚,到1935年才先后在大连和南京建成两座氮肥厂生产硫酸铵。1949年前,全国累计生产的氮肥量为60万吨(N),主要用于沿海各省。新中国成立后,氮肥工业先于磷钾肥获得迅速发展。1953年我国年产氮肥以养分计算为5万吨,超过历史上1941年最高年产量4.8万吨。经过第一和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至1965年,全国氮肥产量已达103.7万吨(N)比1953年增长近10倍。以后,经过1969~1978年10年大、中、小型化肥厂并举的大发展时期,全国新建了1000余座小氮肥厂和10余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氮肥厂。至1983年,全国氮肥产量猛增至1109.4万吨(N),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世界上第二位氮肥生产国。1991年全国氮肥产量达到151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629.85 万吨,生产氮肥3200.7万吨(折纯氮),其中尿素4147.13万吨(实物量)。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比2005年同比增长8.0%;2007年1-11月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248.58万吨,比2006年同期相比增长13.1%。

------------

据统计,煤头氮肥在2004年占据总氮肥的54%。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简单粗暴的政府

下面就会出暴恐分子那是一定的就比如烧秸秆,政府怕空气污染不让烧只知道罚款就不知道想个办法帮农民伯伯。烧了几千年也没雾霾不是?

苦口婆心充满爱心耐心的老师总是能把学生带好。凡是被我家老头打(真的体罚,比如屁股上踢两脚一把提到讲桌上让站一节课)骂过的长大后都没啥大问题. 有两家家长不让他打骂小孩,那两家伙现在是局子里的常客。我弟,别人带不下去的班中途转给他,他总能带下去.2013年带的68人班今年高考全部上线,二本上线58.他常常早上530起床晚上1130左右才能回家

通宝推:rentg,老老狐狸,
家园 一望无际的麦田

小时候读书:读到“一望无际的麦田”,怎么也不理解:麦田就那么一块,一眼都看好几块地,怎么会无际呢?

上大学后,坐在火车上,看到大平原上的麦田,火车一直开,麦田就一直相伴,终于明白了。

家园 厉害,比我干得活多

小时候用不到我,我负责读书就好了。

现在机械化,还是用不到我出大力。

赶上好时候了。

偶尔拉趟犁就算大活了,最多就是装装麦子,搬上两趟。盖房子筛筛沙子,铲几下石子儿,和和水泥。这些都算上,顶天了就是这些活。没怎么出过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