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欧洲近古名将传系列】外传:话说八国联军的瓦德西 -- 顾剑
这个,不算欧洲名将传的正传,瓦德西不过是德军总参谋长,没打过什么仗,所谓八国联军,按照当时欧洲的军事标准来说,规模和水平也不过是一次警察行动而已,论战功和份量,与正传人物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当作一篇外传闲谈。
德军总参谋长、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小传
---顾剑
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知道瓦德西(waldersee)是上个世纪初侵华的八国联军的统帅,可能还知道传说中瓦德西和清末名妓赛金花有一段交往。不过知道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统帅之前生平事迹的可能就少一些。其实这个人物在德意志军事史上都是有份量的。我想从外国军事史的角度作些介绍和评价。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三个:首先是瓦德西本人的日记,1923年德文版。 我 查 到 这 本 书 有中文 版 , 名字 叫瓦德西 观 乱 手 记 , 是上海 书店 发行 的 , 先后 在 1929 年 和 2000 年 出 过两 版 。 但是 一方面 我回国 时 没有 看到 , 另一 方面 从 书 名 看 ,应该 不是 全 本 , 仅仅是 节 选 了 和 义和团- 八国联军 之 乱 有关 的章节 , 所以 我 还是 找的 德文 原版 。 同时 我还参考了Gorlitz 的德意志总参谋部史(history of the German General Staff),原文也是德文,我看的是1953 年英译本,因为德文毕竟只是二外水平,比较费劲, 而且 这 本 书 上 本科时 就 在 南开 大学 的图书馆 里 读 过 。另外就是美国军事学家杜普伊(Dupuy)的德国 总 参谋部 史 A genius for War 1977年版。
瓦德西早在当八国联军统帅之前就在欧洲军界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德国总参谋部的第二任参谋长。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以后,普鲁士国王建立德意志帝国成为德皇威廉一世,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军总参谋部一共只有过13位总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位:毛奇(Moltke),瓦德西(1888年接任),施利芬(Schlieffen, 1891年起),这3位都是伯爵元帅。其中毛奇是欧洲名将,1857年以少将军衔出任普鲁士总参谋长,对丹麦、奥地利、法国战争的胜利者,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当中和铁血首相俾斯麦一文一武,堪称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施利芬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施利芬作战计划的制订者,是位很有份量的军事思想家。
然后就是一战中的5位:小毛奇上将是老毛奇的侄子,一战前(1906年起)和开始时的总参谋长。但是因为他对前任的施利芬计划理解不够,执行不力,削弱了本应无限加强的右翼(据说施利芬死前最后时刻还在念叨加强右翼),导致马恩河战役失败,因而辞职。接任的是法尔肯海因(Falkenhayn) 将军,他后来也因为战事不利辞职,到土耳其当军事顾问,还和后来的土耳其国父基马尔一起指挥击败英军加里波利登陆的作战。接替总长职务的是兴登堡(Hindenburg)元帅,他和副手鲁登道夫一起,是一战后期德国的中流砥柱。一战失败,兴登堡向德皇提出退位建议,自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总参谋长,格隆纳中将任代总长,后来兴登堡在1919年辞职,在失败的混乱中,1919年7月格隆 纳 (Groener) 中将当过4天总参谋长,然后是西克特(Seekt) 少将继任。一战以后,盟国不允许德国拥有总参谋部,因此也就没有了总长。西克特的头衔改为“武装部队办公室”主任(Chief of Troop Office),仍是陆军首脑。西克特是德国十万人小型陆军的设计者,为后来军备重整创造了条件。西克特退休以后来中国作蒋介石的总顾问,整编装备国军,不仅仅是打红军,更重要的是也为后来与日本的战争准备了实力基础。
德军第9至13位总参谋长都是希特勒重整军备恢复总参谋部以后直到二战时期的,大家比较熟悉。贝克上将是二战之前的,后来参加反希特勒密谋集团在1944年720事变中被处决。贝克之后是二战期间的哈尔德、蔡茨勒、古德里安、和克莱勃斯。
瓦德西,全名阿尔弗雷德,海因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冯,瓦德西,1832年生,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个小邦的亲王,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瓦德西本人当然也秉承家庭传统从军,不过他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时间却比较晚,35岁才成为总参军官。瓦德西在普法战争之前被派驻巴黎当大使馆武官,在这个职务上搜集了非常详尽的法国军事、政治情报,正是因此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注意和欣赏。不过普法战争期间,瓦德西回到德国却没有上战场,而是担任国王的副官,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给国王和宫廷留下很深的印象。
战后,瓦德西当过精锐的第13乌尔兰(Uhlan)团团长和第10军参谋长。他娶了一个美国富孀,因此在贵族上层讲究排场的交际圈很受欢迎。到1882年,毛奇物色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对瓦德西才华的欣赏和他的家世背景而选中了50岁的瓦德西,任命他当军需总监(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就是副总长。而且因为毛奇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又对瓦德西完全信任,所以瓦德西可以全权处理所有的总参谋部事务。因此,虽然瓦德西只当过3年正职的总参谋长,但实际上掌握总参的时间却要长得多。后来瓦德西于1888年正式接替毛奇出任陆军总参谋长。
瓦德西掌握总参谋部的时期是和平时期,没有仗打。瓦德西的工作作风和毛奇不同。毛奇基本上是个没有什么政治企图的纯军人。帝国的政治事务一般由俾斯麦说了算,再加上当时老毛奇在皇帝面前的威望已经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真想发表什么意见一句话就足够了,也没有运用政治权术的必要。但瓦德西本质上是个政治将军,对权术很有手腕,再加上他的个人魅力和毛奇的完全信任,因此总参谋部开始在国家内政外交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瓦德西的第一个任务是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尤其要摆脱陆军部(war ministry)的管辖,争取向皇帝直接负责。瓦德西当上副总长不久就实现了这一点,通过权力运作,使陆军部长Kameke将军去职,由承认总参独立地位的Schellendorf将军接任。从此总参谋部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并且再也不用向帝国议会报告了(此前毛奇以其崇高的个人地位是可以随时见到皇帝的,但那不是制度,理论上总参谋长要通过陆军部长向皇帝汇报)。后来瓦德西当上总长以后,又策划由Vernois将军担任陆军部长。这两位陆军部长本身都是总参谋部的将军,立场一个比一个同情总参谋部。当时德国还有一个战争内阁(war cabinet),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人军事顾问机构,一般由一名少将领导。瓦德西也成功地让Hahnke将军接替Albedyll将军当上战争内阁首脑。通过这一系列权力运作,瓦德西成功地提高了总参谋部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在总参谋部的主导下,德国实现了3年义务兵役制。
此后瓦德西和总参谋部开始干预帝国的外交政策,这次瓦德西的对手是铁血首相俾斯麦。毛奇时代,毛奇和俾斯麦的分工很默契,毛奇基本不干预外交政策。俾斯麦是一个熟练的外交高手,擅长的是在欧洲列强间制造不信任和利益冲突,德国则保持暧昧的立场,对谁也不太接近,从列强的猜疑中获利。最著名的例子是普奥战争胜利以后却不让普军乘胜追击打下维也纳,为的是给奥地利留一条后路。但是瓦德西则是一个相当强烈的军国主义者,相信德国和俄国早晚有一战,甚至鼓吹先发制人地攻击俄国或者法国中的一个,因此着手和奥地利总参谋部进行合作。这样一来对俾斯麦的等距离外交政策干扰不小。这一次权力斗争获胜的又是瓦德西,因为德国新皇上台,解除了俾斯麦的帝国首相职务。
但是随后瓦德西和新皇帝威廉二世也发生了歧见:威廉二世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瓦德西对此强烈反对。一方面,建立海军花费太大,第二,海军建立以后陆军总参谋部的地位和权力势必要向联合军种的参谋部移交,第三,海军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势必和英国发生冲突。本来瓦德西视俄国为最大的敌人,英俄世相矛盾,德国还可以指望英国的支持。和英国冲突使德国在大陆传统的对手俄法之外又树一个敌人。但是渴望海外扩张和大海军带来的荣耀的威廉二世不听,因此1891年就解除了瓦德西的总参谋长职务。但瓦德西没有完全失宠,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
将近十年以后,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骚乱中德国公使被打死。列强组织联军,德皇提出由瓦德西担任联军总司令,被各国接受,於是瓦德西被德皇授予元帅军衔。关于各国接受德国人出任总司令的原因,瓦德西自己的日记中有记载:奥地利和意大利出动的军力很少,不可能担任总司令,英国和俄国谁也不会同意让对方当总司令,况且当时英国在布尔战争中出丑,让各国对英国人的军事水平不敢相信。由美国或日本人出任总司令则是不可想象的,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不象欧洲列强受的损害那么大,从一开始就不怎么积极,而日本人毕竟在欧洲老牌帝国眼里还是被瞧不起的。很奇怪的,法国并不反对瓦德西的任命,而且法国人本身也从来没有积极寻求过这个职位。
就这样,瓦德西于1900年8月被任命为八国联军总司令。但是对这位军国主义者来说,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毕竟还是捞不到仗打,还在他从欧洲出发之前,北京就已经被占领,只有中国东北还有和俄军的零星战斗,而占领北京的,仅仅是列强在华本来不大的驻军兵力。瓦德西从欧洲坐邮轮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航行才到达天津,与此同时,列强也在增兵巩固在华占领区的形势。瓦德西日记中对在华的活动,并没有提到赛金花,比较有意思的是是两个部分,一是作为联军总司令对签和约赔款的叙述,二是对八国联军在华抢劫行为的记述。
瓦德西在日记中表达了对李鸿章的不信任,他认为列强应该一起对华交涉,不能单独谈判,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李鸿章则尽量想与各国单独接触,以利用列强互不信任的心理,减少中国的赔偿,事实上李鸿章已经成功地和俄国开始了谈判。由此看来,李鸿章并不是象后来被指责的那样是个卖国贼。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还是没能如李鸿章所愿,谈判是在以庆亲王和李鸿章为首的中国使团和列强联合使团之间进行的。据瓦德西的日记讲,清廷最初提出赔款最高的承受能力是1billiard帝国马克,而瓦德西的态度相当强硬,要价在1。5到2 billiard 马克 之间 。 我 不知道billiard 是 多 大 的 单位, 也 不 清楚 马克 和银子 当时 怎么 换算 ,但是 瓦德西 后来 的记载 , 最终 达成 的赔款 额4 亿5 千万 两 白银是1 。2 billiard 马克 。
关于八国联军 在 华 的 抢劫掠夺 行为 , 瓦德西 在日记 里 有 毫不 隐 晦 的 记叙。 部分 原因 是 抢劫 是 在北京 刚 被 占领 ,瓦德西 还 没有 到 的时候 进行 的 。 以下 引自 10 月 22 日 瓦德西 给 德皇 的 报告
“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 天 公开 允许 的 抢劫造成 不可 估量 的 破坏。 英军 的 抢劫 是 相当有 制度 的 , 强 抢 来 的东西 必须 集中 放 在外交 使 团 的 一个 地方, 以便 日后 拍卖 。拍卖 的 收入 再 按照计划 在 军官 中间 分配。 而且 英国 军官 告诉我 , 印度 士兵( 英军几乎 完全 由 印度 士兵组成) 根本 不能 理解没有 劫掠 的 胜利 有什么 意义 。 日本 军 的战利品 必须 上交 国家, 国家 肯定 收获 了 可观的 数目 。 在 美军 ,抢劫 是 被 官方 禁止 的, 但是 美国 官兵 都 是些 冒险 家 , 禁令 被 最彻底 地 置之不理 。 俄军 的 抢劫 以 最 原始 的方式 进行 , 东西 被 仍得 乱七八糟 。 法国 在抢劫 方面 也 不 落 人 后。 ”
颐和园的 珍 品 曾经在 俄 军占领 后 被 作为 官方 的战利品 运 走 , 普鲁士王 室 送给 清 帝 的 礼品被 发现 在 运往 旅顺 港( 原文 是 阿 瑟 港) 的 途中, 在 霍 普 纳 少将 的抗议 之 下这件礼品被转 交 给 我们”
在1900 年1 月20 日 的 日记 里 ,瓦德西 记载 “很 遗憾那么多珍贵 物品 被 以最 粗鲁 的 方式 对待 ,都 被 毁 掉 了 。 。 。很 幸运 德军 没有 参与官方 的 抢劫 行为 。因为 在 天津 之 战 中我们 只有300 人 参加 ,而且 事后 根本 没有进城 。 而 北京 , 德军是 在 抢劫 结束 之后很久 才 到达 的 。 。 。在 国内 如果 人们 想象这 场 战争 是 为 传播基督教 文明 和 生活方式 的 话 , 他们 肯定 要感到 幻灭 了 。 自从 三十 年 战争和路易 十 四时代的劫掠以来 , 还没有象这样的情况。”
曾 看到有 人 写 文章 说 很多 对宫廷 的 抢劫 是 看守 者监 守 自 盗 或 周围 的 中国暴 民 所 为 , 瓦德西日记 里 就 否定 过 。 “冬 宫( 书 中 的 夏 宫 指颐和园 , 紫 禁 城 指 皇宫 大 内 , 这 谁 都 知道。 但 冬 宫 指 那里 我开始 也 不 清楚 , 从 后 文 提 到瓦德西 的 司令 部 和住所 在 冬 宫 , 那里 有曾经 囚禁 光绪 皇帝 的瀛 台 , 那么 显然 书 中冬 宫 指 中 南 海) 曾 被两 个 连 俄 军 占领 。 有可能从皇 室 出 逃 到 俄 军占领 的 这 几天 里 , 有些 珍贵 物品 被 贼 偷 走, 但 不可能 很 多 。 但现在 发现 绝 大 部分 有价值 的 东西 都 没有 了, 只 留下 那些 非常难以 移动 的 物品 。 “
还有 夏宫-- 颐和园 也 曾经 被 俄军 占领 ‘“俄军撤出英军和意大利军进驻时,发现虽然宫殿内外没有冬宫破坏得那么厉害,但所有贵重物品都不见了。这不可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因为周围没有多少中国人,而且俄军撤出和英军进驻的间隔极短。我向英国军官指出如果他们把剩下那点东西也运走的话,肯定是俄国人最希望的,他看来相当同意”。
其实德军本身的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瓦德西到达北京以后,主要指挥德军向当时直隶总督治所保定城的进攻行动。
和约签订以后,瓦德西在中国的占领军总司令职责结束,于1901年6月3日离开北京,回德国之前应日本天皇邀请访问日本。回国后退役,1904年病逝。
怎么评价瓦德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讽刺性的人。他是德意志总参谋部鼎盛时期的总参谋长,为毛奇所赏识,应该说肯定其才华不仅是政治权术和交际能力。记得十几年前小时候看过一个喜剧译制片,叫”科佩尼克上尉“,漫画式地描述了德意志军国主义的社会状况。其实至少一战前的总参谋长里,毛奇和施利芬就本人而言,都没有那么浓的军国主义色彩。倒是瓦德西的政治观点最象人们想象的好战的军国主义者。但是瓦德西生不逢时,始终没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杜普伊的评价,瓦德西没有毛奇和施利芬那样出众的智力,但是他的强项在于个人魅力。也因此他在德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通过权力运作,大大提高了军部在政治外交这些国家事务中的发言权。但是一次又一次权力斗争的胜利,终于把他自己摆到和德皇之间冲突的地位,并因此去职。
后来瓦德西在中国的任职,细想起来也挺有讽刺意味:作为老派保守的德国军官,瓦德西本人是强调纪律的。但是他的名字却与从事掠夺纪律败坏的八国联军联系在一起而被中国人民记住。作为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晚年总算圆了一个带兵打仗的梦,并且在列强各国获得极高的声誉,但这个战争实际上在他出发去战场之前就结束了,就连这场战争,对比于当时欧洲军事学所习惯的水平,也只不过是一场警察行动而已,但他却因这场警察行动而获得了德意志最高军衔。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没有打过仗的名将,这名声未免有点古怪。
西克特,咱们也翻译成冯。塞克特,好像老蒋对他极为推崇。历史上用德国人做外籍统帅往往失之僵硬而不利,比如俄军统帅巴克雷,但用他们做参谋长效果极佳,中国人如此,土耳其人亦如此。
这样就好理解了
刚才查了一下明基百科:billard 和millard是德国系统的long scale才有的词。
我们熟悉的北美的short scale系统,million 是10的6次方,1000个million是一个billion,10的9次方。
而欧洲的long scale 系统,million 仍然是10的6次方,但billion 是一百万个million,是12次方。所以,在million和billion之间,1千个million叫millard,相当于北美的billion,10的9次方。而1000个billion是叫billard,15次方。
英国原来也用long scale,到1974年才改short scale.
如此看来,1 billard 马克是1千万个亿,4两白银等於1千万马克,1900年的马克好像太不值钱了。
如果是millard,就是10亿,那么4。5两白银等於12马克,大约白银和马克1比3,还有可能。1900年的货币很值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