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什么是“自力更生”,看前三十年的付出 -- 李夏禾
看观网上台湾吕正惠先生文章“我这样看新中国统治下的寻常百姓”,其中一段评论如下:
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曾引述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列昂季耶夫,说到:
这些国家(按,指欠发达国家)必须积累起国民收入的30%到40%才能实现自力更生的发展。列昂季耶夫还强调说,要达到这种积累,必须采取“意义重大的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变革”,其中包括“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全球分裂》875页,商务,1995)
这意思也就是说,全国老百姓,不分阶级,每个人都要过苦日子。如果旧社会中的地主精英阶级、城市知识分子和各种技术人员都要过着以前那种优渥的生活,即使全国农民都支持新政府的政策,政府也无法控制国民收入的30%─40%,这样,就无法集中全国的力量来自力更生。因此也就必须搞政治运动,让既有的富裕阶级一方面承认他们以前是过着剥削式的生活,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才会比较乐于接受低薪政策(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水平虽然降低了,比分配到土地的农民还是好多了。有一个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只领半薪,当农民知道他的工资以后,开玩笑的说,你的工资给我领,我代你被斗争。)可以说,前三十年的许多政治运动所以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和城市中产阶级,就是要他们甘于过苦日子,好让国家争取在三十年内搞好基础建设、工业建设和军工业,以保障国家的经济未来能独立发展,同时也保障国家安全,让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再入侵中国。50年代的口号,“不要裤子要核子”,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这是一代人,是三十年的付出,终于打下了个完整的国家基础。
道理都是对的,问题在哪里呢?还是后30年的分配制度吧。就像在原始森林里,为了躲避野兽,大家齐心合力盖起了房子,房子盖好后。有部分人因为在这过程中心血耗得太多,累病了。那些身强力壮的人就把这些人赶出了大家一起造的房子,让他们重新进入原始森林和野兽搏斗来求生存。这个过程,就是改开。然后所有的媒体宣传和法律体系都是为留在大房子里的人而服务的,这就是法制和法治。
上海凤凰自行车厂,1958年至1990年,该厂累计生产自行车4500万辆,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七分之一。为国家创利高达25.5亿元,相当于该厂1990年固定资产净值的21倍。从1958年至1990年,上海手表行业累计生产手表5448万只。全行业实现利税102亿元,相当于1990年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39倍。
农村的统购统销就更不用说了。真是一代人的血汗才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为什么叫大鲤鱼呢,因为每逢村里或邻近村“治坑”,也就是每年一度的清鱼塘打鱼,他呼喝的最热闹,跑前跑后要买大鲤鱼,周围村的村民说熊老师不知道,可要说大鲤鱼妇孺皆知。
说明1,右派回乡的待遇也远远高于村民,村子里我就没见谁家能买个大鲤鱼吃吃。
说明2,文革期间村办集体也是有副业的,鱼塘是一个,油坊、豆腐坊个别村也有。
有煞笔总是说文革期间老百姓卖个鸡蛋都要被打成投机倒把,这个各地真的不一样,我们哪儿自留地一直保留着,地里的菜当然拿到集市上卖钱。隔壁村还有收集草木灰的小厂,说是来熬硝,用火柴来和周围村子的村民换,“小灰换洋火”。
我们村还扮过孵鸡场,小鸡雏就在周围乡下卖,我小时还偷过鸡雏,偷鸡雏的经历刺激得不得了。
我们还办过菜园子,西红柿水萝卜黄瓜豆角辣椒茄子都种过,我都偷过啊!
村里的豆腐坊,我应该是没偷过,进不去。
前30年的兴修水利根治海河,那简直是人类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一笔,邓小平和他那些公开做了共产主义叛徒的追随者们却把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宏伟功业,这些丰功伟绩当成罪恶,心灵真他妈的龌龊啊!
现在市值600多亿的云南白药,当年就是一个车间,给干部给技术人员,那么一点资金不够咋办,一边建设一边生产,自力更生利用下班时间搞基础建设,建车间、建围墙、建宿舍、建道路。
正在播放的《三线风云》纪录片其实远远不能描述当年国有企业在那么单薄的家底基础上为什么能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连大修基金都要上交,除了工资以外,发一点奖金都要层层报批。
也许是实在太艰苦了,现在经历过那个年月的50、60年代人都不愿意提起,我也没感到那个年纪的人对那个年月真的很光荣激动。
现在的比较往往集中在改开前穷,改开后富这样的印象中,对于改开的赞美现在比较多很正常。官方宣传也是以抹黑之前的年代为主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改开前后的评价,会越发中肯。改开以来的抹黑会逐渐站不住脚,会逐渐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当年奉献多的老厂,在改开以来基本都破产了。想想当年的政策:
1,普涨工资和补发工资;
2,拨改贷和利改税的时间差;
3,包字进城(鼓吹马胜利和步鑫生),扩张管理者权力,大幅度提高管理者待遇
4,职工子女顶替政策,一方面是进来了大量不合格的工人增加培养成本,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养老包袱
5,开放,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竞争,三资和乡镇企业一方面用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资源、市场,一方面挖国企人力资源墙角。
与此同时国企原来的社会负担一分没减。当年还有按指标卖国企,三年卖光国企的闹剧。这个做法和大跃进有什么区别?
现在想想,能活下来的国企真不容易。
想起以前解甲的这段话:
当年真的是红火。后来这个厂的下场让人胸闷,有外因,也有内因。
如果刨除意识形态看问题的话,主席前三十年的目标基本就两个:
一是用各种手段增加积累用于建设,大的举措是人民公社、统购统销;
二是为了保证第一个目标的实现,用各种政治运动消除人群中的各种抵抗、破坏力量,统一大家的思想。
人口问题就是始于毛时代,邓搞计划生育就是为这个时代还账。到现在都还没还清,却又放开第二胎。
现在出现社会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前一个是因为以前生的过多,后来又生的过少造成的。后一个问题是因为经济转型不畅,造成仍需体力劳动者过多的缘故。
总之,这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划分什么毛时代邓时代,不合适。
代改为强制一胎化政策,这样计算下来,人口总数不会超过15亿,人口构成不会像现在这样年轻人比例出现断崖式下跌。人口结构会比现在合理许多。其实7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降下来了。强制一胎化这么激烈的政策现在来看确实是得不偿失。
P.S,中国人口解放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死亡率下降极快,而不是出生太多。
那么少民不会生那么多,也不会出现现在这种局面。人口也不会多,因为少民少生了。
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上的数据:
中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明显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异常值。
总的来看,新中国的人口增长也符合人口转变理论中描述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人口早期扩张以及后期扩张阶段的特点。
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
明显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中,死亡率极速下降是主要原因。对比一下,我们死亡率从17‰下降到7‰花了24年,52年到76年,印度死亡率从17‰下降到7‰花了45年时间。
“也许是实在太艰苦了,现在经历过那个年月的50、60年代人都不愿意提起,我也没感到那个年纪的人对那个年月真的很光荣激动。”
这纯粹是后来对前30全力抹黑的结果,如果给那个年代稍为端正一点的地位,过来人肯定会感到很光荣。后30的文宣,公知,万二分的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