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塘约道路在人大会议中心引发 -- 俺老孫
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塘约道路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引发激烈讨论
【安顺新闻网】《塘约道路》一书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顺新闻网】塘约村是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山村,2014年夏季一场洪水让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村支部发动群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
【陈鹏鸣】(人民出版社)塘约村的种种变化,村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当然,村里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镇党委、区委、市委以及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用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的话说:“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
【王宏甲】(《塘约道路》一书作者)(塘约村)刚刚从贫困村里把腿迈出来,这个村农民的承保地确权以后全部流转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他走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化道路,这是不是走回头路?
从塘约农民的实践中看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
贯穿明朝和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五百多年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几乎停滞,原因在哪里?长期单家独户的劳作方式,一盘散沙般的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曾经每户都是有土地的,500年后这个土地都到两家地主手里。
深化改革仍然是一场触及灵魂和利益的深刻的革命,它要求基层的共产党的干部们真正要关心穷人,才能够做到,否则的话这里也可以做很多手脚的,我开始清晰的看到,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简单说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解决帮助穷人使他富起来,要关心的是穷人。
塘约道路是不是走回头路呢?因为我们一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复兴是把曾经优秀的、丢失掉的找回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光荣传统。
全文见: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4&id=374603
什么时候开始重建劳动者能够参与管理的公有经济体,什么时候开始重建组织发动群众的基层党组织,什么时候才能说红旗又举起来了。
因为这几样东西是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基本要素和真正力量之源。
各位嘲笑小岗村的看官,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很熟悉?党国的文宣用语从那时起就没变过
原来跟大寨一样,也是有上面拨给的炸药、化肥唉
一年3000,估计农民年收入也就这样了吧。怪不得2年大变样,收入至少double了嘛,再加上样板间置装费,不然搞四个鲜红的大字“穷则思变” 做么子?
这个东西也是官方的样板文章哟
当然进步意义是有的,至于学校营养餐是不是镇党委指定的就不好说,不过比给黑心商人还是该好的
从合作化历史来看,《金光大道》《创业史》里面,最积极参加合作化的,就是那些最穷的,领头人还得是年富力强,没结婚或者没孩子的
但凡日子过好了,或者那些家里吃死老子的嘴长大变成干活的腿了,单干的心思就又来了。这就是人性,就是毛主席说的:教育农民,斗私批修,哪有那么好弄?
集体化->家庭承包->债民参加合作化,这也算是螺旋式上升吧
里面党国英说得好:
党国英】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我看安顺的改革,包括塘约的一些做法,确实不是简单的,提醒大家注意几点,一是如果你还是每家几亩地的小农,过去集体化不行,现在合作社这种新型的集体化也不行,我们就特别注意到安顺实际上在改革发展当中推进城市化,这是它的工作亮点,如果没有城市化做发展的配套,那农村是发展不了的。二是显然在安顺工作当中,十分注意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注意到塘约如果要搞粮食作物,就是人多,城市化吸纳不了那么多的人,塘约有一些条件推进它的农业发展。这些农民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合作化完全不一样,究竟怎么样走,我宁愿走合作化这个路,刚才刘守英同志讲的比较具体。我觉得改革在起步,我们作家也开始做总结,不要轻易地说结论,还是要进一步观察研究,研究的结果说不定会发现更亮更好的东西
这些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难以抵御经济风险了,农村必须思考怎么办的问题了。前几天天涯上还有人求助,家里父母种的苹果丰收了卖不出去,中间商不去收,就没办法卖。几年前崇明岛农民的橘子成熟了卖不出去,市政府发动各机关组织去采购帮助消化,再早蒙牛事件后许多养十几二十头奶牛的农户承受不起奶价下跌,不得不把牛送去屠宰场,海南香蕉烂在树上卖不出去……
专家出主意说“做大做强”是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解决办法,可问题是这个办法只会造就个别的农场主、大商户,并不能惠及绝大多数小农户。团结起来共抗风险即便不是唯一的办法至少也是办法之一吧?
贵州人口3500多万,中央一年转移支付2300多亿, 人均6500块钱。
http://www.gzgov.gov.cn/xxgk/jbxxgk/sjgz/tjsj/201602/t20160214_373526.html
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0.21亿元, 人均1.12万元
这些钱中拿出3000元给了塘约, 就改变了塘约的贫穷面目,如果这么有效的话,全国贫困人口也不过1亿多人,一年拿出3000多亿我看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占中国GDP的0.5%,财政收入的2.5%,连续3年,不过1万亿人民币,就能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
这是什么优势? 制度优势。小岗村为什么年年拿钱年年穷? 制度劣势。
因为集体有个别人偷懒,就把集体拆散个人承包的逻辑。现在哪个私企里面没有消极怠工的, 咋不把私企拆散呢? 还螺旋上升, 逻辑不通。
卟嗵卟嗵卟嗵, 三个青蛙跳下水。老铁不如爱吱声, 没有超萌图标,郁闷。
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国家到底有没有禁止搞集体化?没有的话,如果这种制度行之有效,为啥这么多村不搞这个?
另外一个是竞争的问题,此村的产出,很可能与彼村的产出竞争,市场残酷,很可能只有一个幸存者,你要咋办?
我既不是铁手,又不是中宣部,怎么可能不允许讨论?
都是成年人了,咋还这么一听反对意见就跳呢
试点成功,推广失败的事情多了去了,盖试点是钱堆出来的政绩工程,推广可没那么多钱
企业可以开除怠工员工,公社可以开除怠工社员么?有点逻辑
没有。沙包固然比沙子抵御洪水有效,但毕竟每个沙子不自由了,所以自然规律不会自发形成沙包。
另外,中国的政治氛围是朝分田,朝私有化方向的,但凡有脑子的都明白,地方官员没事谁拿乌纱帽去搞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的事情。
中国的人民公社是自上而下的结果,解散也是自上而下的结果,你要底下的人大规模逆潮流而动,就有点说,钱咋不自动进口袋呢?
至于竞争,集体化和竞争没有根本矛盾。毛时代的乡镇企业就有竞争,甚至很激烈的同业竞争, 一样活得很好。毕竟少数几方你死我活的竞争是极少的,真的发生了,他们勾结控制市场的可能更多。
上海这么多人没地方住。搞住宅集体化正好。
可以搞赎买政策,按价格20%给政策。你要是不卖发动无房户批斗你。送你去农村改造思想,向贫苦农民学习。你还可以冬修水利。。。生病自然有小学毕业的赤脚医生帮你。
有些事情自己看清,别被自己忽悠了!
试点成功,就有成功的道理。推广失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嘛, 共产主义不是一天建成的。
试点不是钱堆出来的,因为贵州一般的贫困县市每年都要洒这些钱。 过去没有组织起来,这些钱变成了苹果手机,OPPO这些华而不实的个人消费品,甚至赌桌上的筹码,不能完成钱的再生。 小岗村花的钱肯定是贵州小村的几倍几十倍, 但还是贫穷,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完成扶贫款变成生产资料,变成有组织的生产,变成更高效率的生产, 钱才会完成再生循环,才能打破千年贫穷的困境。
你说得是怠工的管理问题,其实很简单。过去我们村乡镇企业有人怠工,就会赶回家务农,务农怠工,大老爷们就会拿强壮妇女的工分,强壮妇女怠工,就会拿老弱的工分。一个村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有谁愿意出门就被人看不起? 反正我听说的范围内没有人恶意怠工。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质量反而比现在高, 因为现在没有人管,做得好做的坏差不多。那些声誉最差的, 我估计都比现在私企的平均水平要好。
改克改了改了
故意混淆是非, 是你傻呢还是坏呢? 你选一个吧。
每个人都不傻,公社社员也一样
农民要想富裕,只有大部分农民进城后才可能实现,一个人几亩地,靠种地啥时候也富裕不起来
一个镇子能有几所学校收几个村子的有机菜?
离镇子远的村呢?
世界发展的大势就是这样,不是左手倒到右手就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