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昨天在海外校友群与老大学生果粉的对话 -- 脊梁硬
别人不知道,如果在50年代那个环境,我肯定会回去的,有我10年前发过的帖子为证。
另外,出国也未必就是提前下车,最起码我在北京有房,在国内还有点别的资产。而且如果我留在国内,也未必比在国外过得好,毕竟国内竞争太激烈了,我也没有任何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国外对我是一个样的。
潇洒地挥挥手(当然是在我眼里,对她可能也是艰难的抉择),又去大洋打拼的英雄豪杰。。。
依她的智商和能力,不走至少能享受到局级待遇,如果作为翘楚考虑,晋副部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些提高有多少是和改开相关的?比如粮食的增产,人民“温饱问题解决”,是归功于七十年代开始的四三工程大规模建设,以及毛泽东时代计划生育导致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还是归功于“分田单干”?
直到96年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简史》还声称文革十年导致“国家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呵呵,现在碰到这种论调,我的惯用反问就是:主席逝于76年,邓小平死在97年,几百万军队军费不足,穷得要大规模经商贻害无穷,发生在97年还是76年?几千万工人大下岗,发生在97年还是76年?几亿农民收白条,上不起大学看不起病,苛捐杂税无数,实际收入较十七年前显著下降,发生在97年还是76年?就连基层教师,公务员都长期大规模拖欠工资,发生在97年还是76年?
看看上边这些数字,毛主席和邓小平,到底谁在去世时把中国经济带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无论是论坛还是微博,我提出上述问题时没有哪个五毛或美分敢正面回答的。
话说这得到啥程度才会这么说话。
持平而论,沉稳平和,虽说观点略有差异,但兄台谦谦君子之风,还是要赞!
这个历来有争议有分歧,不过没有分歧的是:1978年人均粮食比1957年的还低,而1997年的人均粮食嘛,呵呵
是在97年,但是一千万左右知青上山下乡是在啥时候?放着更促进国家发展的第二产业不弄
改开后释放出了那么多农村劳动力,难道76年的时候他们都在冷冻状态?
好像1976年前的有一段时间,他们一样没有太多上大学的机会:录取率就太低;看不起病则是一贯的,要知道现在CT机已经基本普及到县城了
解决这个问题仍然是遵循邓的道路,也没有改旗
既然说到1996,又过去20年了,怎么不接着说了?
人民群众现在不担心买不到布买不到自行车了,担心的是买不到房买不了车了;
我们也能出国旅游,有1百多个国家地区免签或者落地签了;
看不到社会在发展在进步的,在鲁迅小说里面有个“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
郎平的很多战友,如继任队长杨锡兰、唯一的五连冠成员梁艳(郎平四连冠退役)、姜英、巫丹、郑美珠、杨晓君、候玉珠、苏蕙娟等,都没有分到果果。梁艳退役后,在《新体育》做一名普通的编辑,后来去了澳洲;姜英也去了澳洲,曾任澳大利亚女排主教练,现四川女排的澳籍外援、女排联赛最佳接应鲁尔克(比龚翔宇表现抢眼),就是姜英的关门弟子;巫丹三度退役、三度复出、2000年以32岁高龄参加奥运会,鞠躬尽瘁。
分到果果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在和张蓉芳的争斗中败北,远走美国。她们中的很多人,混得还不如陈忠和的两冠成员。
别管怎么说,郎平半路下车了。郎平真正感人的恰恰是在她下车之后。
92年奥运会,女排倒数第二(垫底的是打酱油的东道主西班牙),94年世锦赛,女排第八。
95年,郎平接过女排的教鞭。当时的郎平刚刚离婚,女儿2岁多。最后,她把房子、车子、孩子留给前夫,孤身一人回国执教。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混了这么多年,两手空空,什么都没了。当时的郎平,工资人民币1200块,扣掉训练馆食堂的伙食费,还剩900多块。她付出极大的心血,把女排带出低谷,虽然没有冠军(两银一铜),但是当时的古巴是8连冠的古巴,集中了世界女排史上最有天赋的一批球员,加上强大的俄罗斯,郎平做到了中国的最好。
98年因身体问题辞去主教练职务后,郎平再次赴意大利执教。她在洛杉矶的房子,就是用意大利执教6年的收入买的。
10年世锦赛,女排第十,12年奥运会,女排1/4决赛负日本。赛后中央台采访担任解说嘉宾的郎平,郎平在镜头前无法控制眼泪,拒绝了采访。女排再次跌入低谷。
13年,郎平又一次接过女排教鞭。14年世锦赛亚军、15年世界杯冠军、16年奥运会冠军。
还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奥运后,郎平个人拿出200万人民币,用于奖励女排的教练团队和后勤团队(郎平给女儿买衣服,去秀水跟摊主侃价,买100块人民币的牛仔裤)
17年1月,郎平参加体坛风云人物颁奖,是吃了止疼片去的。
17年1月,郎平在芝加哥接受了第11次手术。
半路下车的郎平,对中国女排感情最深、贡献最大。
1978年粮食产量3.05亿吨, 人均3xx公斤
49年 1.13亿吨,人均210公斤。
数字来源, 刘仲黎著 新中国经济60年
我等有空再算算中国前三十年里产业工人人数和工资总额的暴涨。
操作数字的办法在河里不能服人。
大意是这样说的:
现在国外的科研领导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家伙,加上中年骨干,也得是45岁往上。而中国从初期出生那一代人算起,到现在也不过是66岁。而他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还不算很高。更早的一代人,几代人,就没有什么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在国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了大家。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教育环境,甚至没有得到教育。所以如果中国科技要发展起来,大概要到2050年,建国一百年的时候。
这是大体意思,我一时半会没找到在哪看的。
这样一分析,中国接受较好的教育的第一代人,其实就是77级前后的那一批人。他们,混到65岁左右,再加上后培养出来的、接受较好教育的一代人,一起出成绩,最快,大概要到2017年前后。巧了,就是最近这几年。最近这几年中国科技确实也不断出成果,说明懂行的老人和懂行的中青年骨干都成长起来了。考虑到随后的时代中国教育一直都是加强加强再加强的,那么从现在开始,以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科技发展显然是要进入良性循环了。
然而,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中国这不行,那不行,然后自己跑掉了。而其实呢,在历史阶段上来说,从年龄结构上来说,他们应该是中国科技繁荣昌盛时代的第一代领军人物,科技爆发时期的第一代家伙。也就是老天注定了要摘取胜利果实的一代家伙。他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好好工作,干上四十年,差不多也就是干到现在。
结果自己跑了……
这个人生的际遇啊,真的很难说。
拿2016和四十年前比? 前三十年白纸上布局,扎篱笆御敌。能和坐享工农业基础和国家安全红利,挖光资源换钱享受的这些年比舒服?
何况现在也不怎么舒服,例如这盘踞大半个中国几个星期不散的雾霾该抵消多少“舒服”?
主要是指对各大论坛常年吵架的那些问题,大部分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许多新的问题,还是需要多学习多研究,大家一起提高就是了。
其实主要是哪些人提高了消费呢? 我只知道我家整个80年代其实也没有钱来消费
另一方面,所谓的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呢?不是因为外国人富我们穷,而是中国人有人富有人穷。 对于大事件,一开始的口号是什么?这么快大家就忘记了吗。
提前下车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也说不好具体标准是什么
我只是觉得把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那些人较把国家利益民族兴亡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那些人逊色很多。
才需要他的国民为之牺牲。难道您希望我们的民族一直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家也好,国也好,这样的孝子忠臣多了,不是好事情吧?
另外,中国那么多人口,出来一些,岂不是给留在国内的人留下更多的机会?出国的这些人,难道不是在为中华民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