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3: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 -- 1001n

共:💬15 🌺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3: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

(一)

鲁登道夫押下重注,这一次一定要把协约国军队完全打败。为此,他不仅调集重兵,计划上也做得非常周密。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陆续发起几次大型战役,力争每次都能有所斩获;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切断英军和法军的联系,将英军赶回他们的不列颠,之后回身打几个大仗,吃掉法军,攻破巴黎。

这个计划不能说不好,只是连计划的制订者,鲁登道夫本人都觉得有点太过一厢情愿了:法军和英军就那么乐意被你分开,再被各个击破么?真打起来的时候,战局肯定是瞬息万变的;谁又知道那个时候冤家对头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谁又知道结果到底会如何?

说起来,周密的考虑确实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鲁登道夫的谨慎、犹豫、反复和动摇,则显得有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了――作为一名数百万大军的实际统帅,这样的状态委实不是能说是理想的。不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真要做起来,也确实难为他了――毕竟,这个计划攸关第二帝国的存亡,任谁来决策,也是无法轻松拍板的啊。

研究来研究去,他觉得不可能靠一次全面攻击就能搞定,最后决定分开兵力,各个进行重点突破。他把计划讲给被他骂过的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听,霍夫曼的回答是这样的:

阁下,任何陆军大学的学员如果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来解答问题,那可以保证他一定不及格。

不光是他,指挥着4个集团军83个师的集团军群总司令,那位王储鲁普雷希特,也对这个计划忧心忡忡。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他的部队将负担起极为重要的主攻使命。而就是这位主攻部队的主帅,在战前一个多月的1月底,在日记里写道:

对进攻……不应寄予过多的希望。……我担心,其战果……只会在敌方正面向外弯曲处获得……

而负责助攻的威廉皇太子集团军群,它的参谋长舒仑堡上校,直到开战前夜还坚信:

在明天开始的交战中,我们将俘获十万人和一千门火炮。但到交战结束时,我们所处的境地将比交战前困难得的多……这次进攻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对此我们的兵力不足……

最后,就连鲁登道夫本人,在战后回忆当时他的思考时,也承认:

我们将取得什么样的战果――突破敌军的正面并将我们的进攻发展为战役,还是进攻仅局限于出击,――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计划的制订者,事先连战役的规模、目标和结果都混沌如此,这个计划的变数可想而知。

但是最终,这个计划经过反复考虑以后,还是被实行了。开始攻击的时间,被定在3月份。再早的话,兵力、交通、物资、阵地等等都无法准备完毕;再晚的话,源源不断登陆上来的美军必然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而如果计划真能够成功,整个世界大战的结局也就注定了:德国必定是胜利者。

也正因为这样,最高统帅部对这一决定着德国命运的决战计划抱以极高的期望;第一次大规模攻势甚至被取名为Kaiserschlacht,意思是“恺撒的战斗”,现在一般译做“皇帝战役”。这个战役的代号是“米哈尔作战”,而米哈尔,正是德意志民族的守护神。

皇帝恺撒。

守护神米哈尔。

――翻译成我们的风格,大概就得叫“成吉思汗战役”和“如来作战”了吧?

换是我们,得是多么重要的战役才有可能配的上这样的名字呢?

……

(二)

而协约国方面呢?

在前一年年底的11月7日,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以便使西欧战区的战役最大限度地协调起来”。成员国有四个,就是法国、英国、美国和意大利。每个国家出一个委员,他们分别是各自国家的政府或军方的代表。

1918年1月30日,最高军事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对于西线的未来战局,会议上一共提交了4种计划。大伙别以为是每个国家提出了一个,实际上,根本没美国和意大利什么事儿,全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这4个计划,一个个排列下来是这样的:

法军总参谋长福煦: 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实行积极防御、之后坚决转入反攻的计划;

法军总司令贝当、英军总司令海格: 反对法军总参谋长的意见,应实行消极防御的计划;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实行消极防御,并在巴勒斯坦突击土耳其,逼迫土耳其如苏联般退出战争的计划;

英军总参谋长罗伯逊: 反对自己首相的计划,要求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西线。

――乱不乱?

这都啥嘛:法军总参谋长自己有一套;英军总参谋长自己也有一套;法军总司令反对自己的参谋长,却和英军总司令一条心;英国首相更是大开大阖,目光一下甩中东去了――而所有人都不支持他!

结果呢?还能有什么结果,不都说外交是妥协的艺术么……最后决定:

英军可以出兵巴勒斯坦,但是不能从西线的法国和意大利调兵;

西线的战略,以福煦的原则为基础进行考虑。

仔细一想,等于什么也没说――不正好是把四个方案给糅一锅里了么~!

1918年3月14日,正好是皇帝战役前一周;在伦敦,这个最高军事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这回,总算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决定。首先一条就是,不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

那什么时候建立呢?打大仗总还是要有个预备队的吧?这可是军事常识啊――会议的决定是,等美军来的差不多了,可以把英法军队替换下来的时候,再搞不迟。

就好像是别人的军队在送死似的……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兼陆军部长克里孟梭,两位国家的最高实权领导,就这么拍了板儿。

板儿一拍完,法军总参谋长福煦元帅可真是郁闷透了,因为“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采取积极防御态势,而后坚决转入反攻”正是他极力主张的策略;而这三个策略,一个没剩下,全给否了――稍后我们就会看到,这正是这次会议的结果。。。

福煦元帅本来在2月2日那天,就已经被任命为特设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负责组建协约国的总预备队了。4天以后,他递交了一份详尽的总预备队组建方案,计划是编制30个师,其中17个师被配置在西线。另外还有13个师可不是放在东线,而是被部署在意大利战线上――谁让人家意大利也是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四个成员国之一呢……

――而现在,就是这样明显带着公关色彩的计划,也废了。

别说总预备队了;在会议上,居然连协约国统一的最高指挥部都没成立起来:那可是四个国家的军队啊,除了英法联军指挥部以外,莫非意大利军队和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事先跟友军协商,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在英法联军内部,实际上也是法国人指挥法军,英国人指挥英军……

这个会开的好啊,里面拢共就四个国家,还吵个没完。不仅如此,最要命的是: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意见都不能统一,经常是军方和政府意见尖锐对立……甚至就在同一支军队内部,司令和总长之间也常常是矛盾重重……

――这样的会议能开出什么积极结果来,那才真叫见鬼了!

没辙,妥协呗:你向我的主意靠靠,我朝你的想法努努――就这么着,会议胜利结束了。总结一下,胜利结束的会议取得了以下共识:

第一,不组建协约国总预备队;

第二,不设协约国最高统帅,不设置协约国统一最高指挥机构;

第三,采取消极防御态势应对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这叫什么烂会啊!

(三)

回过来再看德军这边。

截至1918年3月21日战争爆发前,德军的三个集团军已经带着6824门火炮和约1000架飞机,在有106公里正面宽度的地域上集结完毕。在这106公里宽的正面里,大约有70公里宽的一段是他们的攻击正面,也就是从克罗齐尔到拉费尔之间的协约国阵地;三个集团军,分别是来自王储鲁普雷希特集团军群的第2、第17集团军,和来自皇太子威廉集团军群的第18集团军。

其中,第17集团军有17个师,第2集团军有18个师,第18集团军有24个师,并额外加强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3个师(再想想协约国,唉。。)。

这总共62个师的战役布势是:第一梯队30个师,第二梯队19个师,第三梯队10个师,预备队3个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下了大决心准备对敌人进行突破和强攻的:整个布阵前重后轻,颇有一种“冲上去就冲,冲不上去也不回来了”的味道。

而在直接攻击的70公里正面上,集中了所有6824门火炮中的约6000门。火力配置上,也是一副“老子就跟这儿拼了”的架势。

这70公里攻击正面的那边,是由驻法英军总司令海格元帅指挥的英国第3和第5集团军。按编制,有3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16辆坦克,约3000门火炮和约500架飞机。

德国的局部兵力和火力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火力,几乎达到了二比一的程度。德国方面既然是非常明显的优势,协约国方面形势自然也就是非常明显的不妙了。更加不妙的是,英法联军指挥部一直不知道德军即将突击的具体地点。换言之,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但是究竟在哪儿大糟而特糟,还是没法确定。

不过法军总司令贝当将军――就是日后那个纳粹扶植的傀儡贝当――和英军总司令海格元帅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相当正确地估计到,英国第3和第5集团军肯定要遭到德军的正面攻击。其它的情况,不妨以三个“不知道”来概括:

――德军会投入多少兵力呢?

不知道。

――德军如果真这么打了,他们的战役目标何在呢?

不知道。

――如果打赢了或者打输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还是不知道。。。

不过,现在不知道也不要紧了。因为,德国人马上就要告诉他们了……

(四)

1918年3月21日凌晨4时05分(德国第17集团军所在地区时间为5时05分),约6000门火炮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开火,无数炮弹带着炸药和毒气径直飞向英军阵地――战前德军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一点儿不知情的英军完全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顺便说一句:到这时候,ADFGX战地密码已经启用了16天。

按照战前鲁登道夫的指示,新战法――“胡提尔战术”――被使了出来。所谓“胡提尔战术”,倒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它不过是把既有的战术进行了组合,概括说来大概是以下几项:

炮火准备以短促为主,尽量不过久暴露己方意图;

炮火准备的最后一分钟,步兵才进到出击位置以减少伤亡,并且尽量利用天黑的有利条件;

步炮协同(也就是弹幕徐进,步兵跟随冲锋),空地协同;

步兵只管不停突击,坚强据点一律绕过,留给后续部队收拾――有点类似于二战美军的“蛙跳战术”。

一年多以前,索姆河战役那七天的炮火准备时间被压缩成了现在的5个多小时,而这么短促的炮火准备,打击的目标也跟当年不同:以往,炮火准备多是注重于轰击阵地、为步兵扫清障碍;而这回,德军按照新的作战思路,凭借低伸的弹道,把对手大纵深的目标也给包进去了。简单的说,从对方的司令部到后方的公路,能覆盖的都覆盖掉。之后,再用射程很近的迫击炮装上毒气弹,对英军步兵阵地进行“清扫”。

这里也介绍一下德军的毒气炮弹。与两年前的凡尔登战役中使用光气装填炮弹不同,从上一年的7月起,德军的炮弹里开始装填了新毒气――芥子气。

芥子气,学名2,2’-二氯二乙硫醚,属于典型的糜烂性毒剂,前年齐齐哈尔日军遗留的毒气桶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中,凶手就是芥子气。以前,1001n曾经见过这东西,小小的一瓶,里面象香油一样,当时还纳闷:这怎么叫芥子气呢?该叫芥子油才比较对头啊……后来才知道,所谓毒气只不过是个惯常的叫法,严格点儿还是应该称之为毒剂。

对芥子气感兴趣的兄弟可以参考这里:

外链出处

从密码扯到毒气,我还真是能干啊……赶紧拉回来,呵呵。。

新战法一亮相,效果就明显不同――英军死伤惨重,无线电和电话通信也中断了。而这就意味着,指挥机关成了聋子和瞎子,只能任手下的部队死扛乱冲。。。

在英国人的呻吟声中,天很快就亮了。9时40分,“徐进弹幕”也就是步炮协同的新战术又开始登场了。到了这个时候,英军的炮兵也开始进行反击了。按说,当时天有大雾,应该有利于守方才对――但是实际战局发展完全不是那样。特别对于英军炮兵来说,由于大雾和惊慌失措,反击的效果非常的差,基本没有对德军步兵的冲锋造成很大的妨碍。

11时,雾散了,德军的侦察机立即起飞。12时起,德军歼击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16时,强击航空兵出动了;它们受命直接支援冲锋的德军步兵部队,对反抗最激烈的英军阵地进行扫射,极大地帮助了步兵的冲锋――空地协同战术的威力也表现出来了。而与此同时,面对飞机数量多出一倍的对手,英国空军几乎是一筹莫展,表现的非常消极。

德军炮兵、航空兵大显身手,而步兵也未甘于人后。按照“胡提尔战术”,步兵一路冲锋陷阵,全速前进。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在很大意义上是表现对敌军地域的攻占;而此时的德军步兵,正在马不停蹄地撕开英军的防线,不断地向对手的纵深前进……

别看“胡提尔战术”简单,也没什么特别新的创意,可它就是这么管用!细细看看它的规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不过是些太正常太应该的措施――可在1918年,那就是先进战术……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场,有多少条人命纯粹就是被当时落后的战术水准给搭进去的啊……

当日24时,第17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已经楔入敌方阵地2-4公里,第18集团军更是推进了6-7公里。

总的来说,德军第一天的进攻成果突出,问题不少。

成果就不说了,问题主要体现在:实施战术突破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大雾,炮兵观察困难,不断向前延伸的弹幕始终是太靠前了,搞得步兵追都追不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火力点没有被压制住,步兵就得靠自己去一个个对付了。

这里也顺便说一句,步炮协同的时候,弹幕和步兵的距离到底该多远,一直是个考验陆军训练水准的大问题。太远了,炮弹炸过之后敌人回到阵地,步兵依然要面对重重阻挡;太近了,又难免把自己的步兵兄弟炸的血肉横飞……在某些军事小说中,说搞演习的时候规定是二百米,有的牛乎乎的部队敢拉到一百米,并且是用实弹而非预设炸点。可信与否,各位兄弟只好自己判断了:)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德军的战术灵活,但是某些军事思想又实在太刻板。按照德军统帅部的命令,第一梯队打头阵的那30个师,别想着伤亡大了就能换回来休整;必须不断地攻击攻击再攻击,攻击到什么时候?答案是:攻击到自己再也无力攻击为止――在这么个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第一梯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并送花
家园 鲜花放在地主沙发上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4:弄不好,哥们儿关系自己就得掰了

(五)

继续说皇帝战役吧。到3月23日,德军的进攻态势大致如下:

第17集团军由于受到英国第3集团军比较像样的抵抗,一共只前进了5-6公里。

第2集团军就顺利的多,推进了10-12公里。

最快的是第18集团军,一家伙卯进20公里,彻底突破了当面的英国第5集团军的防御。

第18集团军的快速突破,德军航空兵功不可没;这天,在30架强击机的有力支援下,第18集团军击破了英军第50师、第61师的顽抗――要不怎么能前进的那么快呢。但是就在3月23日,协约国的空军也终于开始活跃起来了,德军独掌制空权的局面,也在这一天被打破了。

还是在3月23日这天,德军召开了两个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会议,皇帝威廉二世也来了。顺便说一句,德国皇帝似乎有个传统,战时总是要坐镇大本营,而不是留在首都。具体是不是每位都这样,现在资料少了点,就不清楚了,呵呵。。

会议上,鲁登道夫报告:打到现在,我军进展比较顺利,大约有50个英国师被击溃或者逃跑了。

按说这是个好消息,可是这个好消息却实在出乎德军统帅部的预料。简单的说,这好消息其实是个有点歪的好消息,因为溃败的敌军使战局的发展完全改变了,根本不是计划中所设想的那样。

计划中,第2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是攻击的主力,用于对英国第3集团军进行包围。结果呢?啃不下来。倒是本来是助攻的第18集团军,在英军阵地长驱直入,战果非常振奋人心。

该咋办呢?

要么继续执行之前的计划,让第2和第17集团军把他们在西北方向的仗打完,第18集团军就地休整一下;

要么改变决心,顺势利导地让第18集团军从助攻变成主攻,将全军主攻方向改为西南。

鲁登道夫给出了新计划:既然形势这么喜人,那就趁热打铁――西北也打,西南也打;西北方向把英国人赶到海边,西南方向把法国人逼到巴黎。

新计划使德军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一个追着英国人打,一个追着法国人打。原计划中,通过吃掉英军右翼而使英军和法军之间出现缺口,之后再见机行事的想法,现在已经被更加激进的两面同时开打给代替了。

德国人啊德国人,在这么小的战场上,还要搞两线作战――莫非,两线作战吃的亏还不够么?

但是当时从战场上可是一点看不出德军有任何吃亏的迹象――到3月26日,英国第5集团军果然朝着西北退向海边;法国第6集团军也果然朝着西南退向了巴黎。这还真不是有计划的“战略转进”,有的部队完全是在逃命;而有的部队,甚至被打得连逃命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两支本来相邻的军队成斜线相离而去,必然形成缺口。而两天前,英军和法军联结部的缺口就已经有15公里宽了――换句话说,德国兵要是从这个阻力几乎是零的缺口里往前冲,很可能一路上连个敌人的影子都见不着――而这个缺口所指的,正是法国索姆省的省会,战略要地――亚眠(Amiens)。

亚眠位于巴黎几乎正北,距巴黎市中心――注意,不包括巴黎郊区――的直线距离约为116公里。

――近得跟北京天津之间的距离差不多了……

将要到手的肥肉,德军岂肯错过?第2集团军旋即受命,沿着索姆河两岸攻击前进,直取亚眠!

(六)

也在3月26日这一天,协约国终于被打醒过神儿来了。“消极防御”,防御的如此一塌糊涂,也真是没话说了。好在他们矫枉的速度非常快,就在26日这天,曾经很郁闷的福煦元帅终于扬眉吐气了:在当天的协约国高级会议上,他被“暂时任命”为协约国军队的协调者(co-ordinator),负责“协调”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协约国军队。

直到4月14日,他才获得“法国境内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的头衔。说是总司令,其实也不好干着呢:他手底下连个总司令部都没有……这和二战期间,英美之间那种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比起来,那可是差太远了。

不过,能“协调”,那也是有权啊。

福煦元帅手握大权后,立刻命令英国第5集团军(都快跑到海边上儿了)和法国预备队全部向亚眠附近重新集结。这个命令用意很清楚,说白了就是“死保亚眠”。毕竟,福煦可是位法国人;而还有谁,能比法国人自己更清楚亚眠的敏感和重要呢?

而这道命令,也就成为开战以来,协约国方面最最重要的一道命令。选择亚眠作为集结的目的地,不仅可以迅速收拢已经涣散了的部队,同时有利于形成坚强防御;用现在的话说,有点儿“用空间换时间”的味道。比起打仗时无休止的拼杀,就地构筑工事虽然也很累,但是起码让士兵们能有点儿信心:起码工事还是自己亲手挖的――而就在这几天,协约国军队的人心都已经给打散了……

同时,一些已经被打残废了的英军部队,则由法军部队分别轮换下来。

协约国军队陆续集结亚眠,德军的注意力自然也集中到了亚眠。3月28日以后,德军的全部进攻力量都陆续投向了西南方向。

当天,前进最快的第18集团军又冲了12-14公里。当时的德国人并不可能知道,这其实已经是德军最后一次如此高速的挺进了。在英军不断的反冲击下,德军突击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同日,亚眠方向的缺口已经被收拢的部队重新给封死了。

德军经过连日来高强度的战斗和急行军,已经被消耗成了强弩之末;而在亚眠附近以逸待劳,渐渐缓过来的协约国军队,则再也没给德军疯狂穿插的机会。法国的战略预备队,也就是法国第1和第3集团军,迅速堵在了德军进攻巴黎的必经之路上;跟从前线撤下的疲惫之师不同,他们的战斗状态还是相当良好的。战后鲁登道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敌军的抵抗力超过了我军的兵力水平。转入消耗战是不许可的,因为这种交战同我们的战略和战术态势恰恰相反。

3月30日,德军攻击亚眠,未遂。

4月4日,再次攻击亚眠,依然未遂。

德军的最大战果,是前进到了亚眠以东9公里的一个小地方。任凭鲁登道夫再怎么在地图上把进攻的箭头画的锋利尖锐,这会儿的德军,也穿不破一幅鲁缟了。

实在是木法度了,4月5日,郁闷的鲁登道夫下令:全线停止战斗行动。

至4月7日,“皇帝战役”告一段落。

(七)

结果是,70公里的攻击正面上,德军向前推进了60公里;其中不受重视但是神勇异常的第18集团军推进了84公里――这个结果,是该集团军几次接到鲁登道夫停止进军命令的前提下,好不容易取得的。

战术上,德军大获全胜:新战法“胡提尔战术”效果明显,出手不凡;比起1914年、1916年的西线战场拉锯的结果,那是要好太多了。

战略上,德军战前实际上没有特别清晰的总体目标。为此,兴登堡还遭到了质疑。尽管如此,战前,德军统帅部还是对皇帝战役抱有三个希望,也即:

全面突破协约国军队防线;

割裂英军法军的联系;

大量歼灭敌军主要力量。

而到了战役已经结束的现在,三个希望都没有实现:

老防线突破了,新的更硬的防线形成了;

英军和法军现在不仅没被分开,反而彻底抱团儿了;

敌军被击溃的多,真正给完全收拾掉的少――看上去是占了些地方,但是敌人的有生力量依然大量保存着。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皇帝战役实际上还催生出一个副产品:本来已经胎死腹中的协约国最高统帅这个职务,现在起死回生,重现江湖了!这个结果,怕是鲁登道夫事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从战略思想上检讨的话,德军其实还有一个重大的失误,那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有这么种说法:如果德军不是同时对英军和法军的主力兵团斩尽杀绝,把敌人逼的只有在梁山上团结起来的话,或许结果不是历史书上写的这种了。

具体点儿说就是:如果德军始终沿着英军和法军的联接部攻击,效果很可能是四两拨千斤:

首先,联结部的兵力不会太多,因为英军和法军各有各的主要防御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攻击时阻力比较小,而且风险未必有想的那么大(英军法军联合起来,从两翼包围德军的可能性确实是有的;但是考虑当时的情况,这个所谓的联合包围的前景更象是镜花水月――下面还会提到)。

更重要的是:打在这个穴道上,各有一副小算盘的法军和英军必然会互相埋怨指责对方的配合不力;这样发展下去,渐渐造成彼此信任的裂痕,弄不好都不用德国人心理宣传,英国和法国的哥们儿关系自己就得掰了――其实在皇帝战役中,我们已经看到,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的。

细心观察皇帝战役发展和经过的兄弟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战役开始,主角一直是德军和英军,那法军跑哪去了?

原来,当时法军认为德军的突击是个佯动,而聪明的法军怎么能上敌人的当呢?我们得防备着德军真正的攻击啊――也正因此,法军一直对英军的呼救置若罔闻;英国海格元帅看着自己的部队被打的瘪鼻瞎眼,眼看陆军第5集团军都要生生改海军了,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去求法军帮忙的时候,法军的回答终于算是改口了:

――我们也忙不过来了:你也看见了,敌人这一路突破过来,马上就要取巴黎了啊……

能气死谁。。。

如果最后不是福煦一统协约国的江湖,大刀阔斧令行禁止地把英军法军糅在一起的话,老被盟友扔在一边的英军还愿意不愿意和法军继续协同作战,也都是个疑问了……

而如果德军统帅部能够及时收集到这些信息,进而从战场的种种细微反常之处深加研究,并加以利用,――真是不知道结局会是个什么样子。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能更改,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它永远只发生一次。

当然,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看法了。而在这里以一定篇幅提到这些,也不过是为了更生动地勾勒出协约国之间各怀鬼胎的所谓“合作”的本来面目罢了。

(八)

皇帝战役一战下来,德军总共投入了90个师;英军是46个师,法军是40个师――合计86个师。

战果方面:

德军一共攻占了大约1250平方公里的土地,毙伤对手24万人,俘虏9万人和1100门火炮(另有说毙伤俘战果共为21万2千人);基本歼灭了英国第5集团军,打残了英国第3集团军;

协约国方面:毙伤俘敌24万人。

从攻城略地的角度来说,德军肯定是个赢家;

从人员伤亡角度讲,基本是个平手。

但是考虑到德军人员补充更加困难的现实,――或者应该说,在这个战役中,德军确实打输了。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德军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协约国军队看似败兵千里,但是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和更加坚硬的内线防御体系核心。从这个角度讲,战役发起前的情况,似乎更有利于德军一些;发起后,则相对有利于协约国军队一些。

如果德军在后来的系列战役有力挽狂澜的表现,或许还有胜利的机会;而如果“皇帝战役”就是德军战斗能力登峰造极的体现的话,西线的这场战争他们就输定了。

其实,德军战斗力其实还是相当强大的,而上面那么说也并不是因为德军战斗力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关键是,西线是平面的,而地球是圆的――随着局势的发展,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天平上,已经出现了新的砝码;更要命的是,这个砝码本身正在不断地变重,以至于德军如果没有极端出色表现的话,根本就没法再把天平扳回到自己所期望的那种平衡了。

这个砝码就是美军。

年初,登陆欧洲的美军大约共有20万人;到3月底,已经有32万了;再过两个月到6月底,这个数字将暴增到89万7千人,而7月底就将超过100万人,并且每个月还增加约25万人……

而德军呢?――在即将到来的夏天,每个月德军应补充16万官兵,但是实际上最多也只能补充6万――三年多的东征西战下来,德国的兵源算是枯竭了。

现在,德国其实已经输了。只不过,单纯从战场上还不明显,并且德军似乎还占有一些优势。

其实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看,这场仗都没有打完;且不说德国最高统帅部还有相当的求胜欲望,哪怕就是为了在将来媾和的时候能有个更有利的地位,德军的后续战役也是势在必打。

也正是因为这样,鲁登道夫决定,继续进行他计划中的系列战役之二,在利斯河(Lys River)一线发动新的攻势。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俺对1001n兄的沙发,见一个抢一个

篇篇送花啊

家园 送花顶一把

看来马上就到某家那个"送炮弹"的故事了

有一点颇奇怪,既然第18集团军已经实现了突破,为什么不顺势右旋,把英军彻底赶下海去?

家园 鲜花。悄悄问一句

1001n,你的,什么人的干活?竟然懂这么多行当?

莫非是外星人派来的间谍?

家园 鲜花。偷偷答一声

这问题问的,呵呵。。。我也就是个闲人,爱好杂了点儿,见到别人说得欢,自己就手痒痒了……刚才看到老兄对游戏竟然也有兴趣,深得我心,哈哈,早就想写点什么了。。

不过得等这专题完了再说了,可是,它啥时候能完呢?我自己都没信心了

家园 炮弹故事的确是呼之欲出了,嘿嘿

具体点儿说,就是在密码故事7里,马上就要提到了。这几天被一战战史搞的疲劳不堪,估计怎么也得明后天才能正式面世吧:)

顺便说一句,既然你提到了,我本能地是想躲开这个问题地,嘿嘿。。不过随后就发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搞得我这个头疼啊……

嘿嘿嘿嘿。。

有一点颇奇怪,既然第18集团军已经实现了突破,为什么不顺势右旋,把英军彻底赶下海去?

道理很简单,因为那里还有英国第1、第2集团军的好兄弟们,18集团军冲过去究竟是把英军赶下海还是被人家包了饺子,那都两说着呢……

在下一篇里就要涉及这个问题,现在先短短地卖个小关子吧……虽然其实没人真正关心这个问题,,,,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5:终章:德军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九)

说起来,代号为“乔治”的利斯河战役,是鲁登道夫早就谋划好的的:皇帝战役一结束,紧跟着就该这个战役了。按战后鲁登道夫的说法,是打算把它发展成“主要战役”的,以继续执行击溃英军的总计划。

如果说皇帝战役是打南,目的是向巴黎方向突破的话,那么利斯河战役就是打北,矛头只有一个:英军。

说是接着来,可实际一操作就发现:哪儿接的上啊――说兵力,兵力不凑手,都忙着向各自方向突击呢;说准备,准备也很不充分――毕竟,皇帝战役作为重中之重,消耗了德军太多的保障力量。

那也得搞。

几天后,4月9日,利斯河战役接踵而至。这回,德军的攻击目标非常明确:位于比利时佛兰德一带,英国海格元帅指挥的第1和第2集团军。

上次皇帝战役时,王储鲁普雷希特集团军群作为主攻部队,出动了第2和第17集团军。这次,这个集团军群又贡献出第4和第6集团军,共29个师,2208门火炮,492架飞机。

对面的英国第1和第2集团军,则有17个师,749门火炮。在第1集团军,还编制了大约80辆坦克。

如此一算,德军火力又是将近英军的3倍!英军有坦克不假,但是德军还有航空兵呢――比较起来,英军的确处于劣势。

4月9日凌晨04时16分,在这么个有整有零的奇怪时刻,德军第6集团军的大炮发言了。经过4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08时46分,步兵开始跟随弹幕冲锋了。

这一回,第6集团军打的相当顺手。说起来,他们当面的敌人是英国第1集团军,但是德军的攻击目标主要还并不是英国人。

这事儿多少有点怪异:打英国集团军,攻击的却又不是英国人――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在英国集团军的编成内,还有两个葡萄牙师。这两个葡萄牙师从来就没打过仗,德军把突破目标选在了他们身上,也算是处心积虑了。

在打了不知道多少仗、都快成了职业战争家的德军师傅面前,动作笨拙的葡萄牙学生的阵地很快就被全面突破了。这一下,看上去完美无瑕的英军防御阵地应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又是缺口。

傍晚,第6集团军穿过了这个大大的缺口,前进了8公里,到达了利斯河。

次日,经过两个半小时炮火准备后的05时15分,德军第4集团军也向英国第2集团军下手了。打到中午,第4集团军前进了2-3公里。到这天晚上,德军的两个集团军的攻击正面达到了30公里,并前进了12公里。

也是在这天夜里,英军见势不妙,放弃了阿尔芒蒂埃尔。这一放弃,英军在整个佛兰德的形势就很让人揪心了――当然,主要是英国人在揪心:再这么搞下去,第1集团军也得下海了……

(十)

又得说到协约国之间的小摩擦了,呵呵。

在这个过程中,英军总司令海格元帅再三向福煦求援,但总是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海格愤怒之余,认为福煦也不是好东西,跟上个战役中拒绝施救的贝当有一拼――俩人简直就是一丘之貉嘛。联想到英国和法国历来就互不买账,海格的愤怒也就可以想像了。

而其实,他还真是有点冤枉福煦了。福煦并不是不愿意支援英军,而是看怎么支援。

现在对福煦来讲,头等大事还不是那两个被打的晕头转向的英国集团军,而是要尽快建立起协约国的总预备队。说是这么说,英国人被欺负的如此之惨,怎么也得帮把手啊――而能动用的兵力,也只有从预计将编入协约国总预备队的法国预备队集团里抽了。

事实上,4月12日,也就是利斯河战役爆发的第四天,福煦已经命令法国预备队集团中的第10集团军的4个师,以及法国第2骑兵军赶赴“灾区”,实施救援。两天后,部队总算集结完毕。

有人帮和没人帮,那效果自然是完全不同――随着援军的到来,英军也逐渐加大了反击力度。德军的攻势虽然还在继续,但是已经不向开始那么披靡了――4月16日,持续了一周的攻势钝了下来,德军有点儿干不动了。于是就在这一天,德军暂停进攻了。

4月17日,德军鼓足剩勇,向英法联军发动了新的进攻。但是总体来讲,德军的战果已经非常小了。双方又反复争夺了十几天,德军除了取得一些零碎的战果外,再也无力获得重大的胜利以改变战役的结果了。

4月29日,德军完全停止了进攻,利斯河战役宣告结束。

本次战役,德军总共投入43个师,损失8万6千人。英法联军投入35个师,损失11万2千人。

跟上次皇帝战役非常类似的是,从纯粹战术的角度讲,德军算是赢了。但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德军又一次失败了――没有达到他们战前的目的:

攻占佛兰德沿海地带;

消灭英军。

现在,英军仍然有战斗力,仍然没有被赶下海去;而德军,依然无法在法国和比利时的西北海岸线上取得立足之地。

就这样,经过也被叫做“四月攻势”的利斯河战役,鲁登道夫的目标再次没有得以实现。

本来,利斯河战役应该只是个小型的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诸多血腥的战役中,实在属于混的比较平常的那类。但是后来,丘吉尔先生却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个决定性的战役。

丘老怎么又有这种标新立异的看法呢?

其实他是有点夸张了,但是个中原因倒也可以理解。他认为利斯河战役一旦英军战败,就只好下五洋捉鳖了;而二战时期德军再次把英军逼上海滩,导致了那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大概是敦刻尔克给他老人家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总觉得英军一旦从法国被赶下海,那就是国家存亡的关头――所以回想利斯河这场英军逃过一劫的战役,抚额庆幸之余,自然另眼相看,也把该战役算做是重要战役了。

呵呵,怎么说呢,其实英国人对世界历史的很多看法,往往跟世界主流看法有区别;在他们心中,总是把跟英国有关的事件看的特别重要,大力地夸张――随手举个例子,比如英国人写的那些关于ENIGMA的破译的书,简直就是没法看:弄不好,你会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英国那个庄园自己搞的游戏,什么苏军的血战,什么日军的嚣张,那都没发生过;唯一发生过的,就是在破译ENIGMA而得到的情报的指引下,盟军对德军的不断胜利――不过转念一想,其实哪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事件不是特别重视呢?这么一转念,也就心平气和了,呵呵。

(十一)

皇帝战役,后来也叫做三月攻势。

利斯河战役,后来也叫做四月攻势。

那么,是不是还有五月攻势、六月攻势和七月攻势呢?

――还真是有。

只不过,不那么严格就是了。下面我们来整体看一下:

第一次战役(皇帝战役): 3月21日-4月9日, 持续了20天。

第二次战役(利斯河战役): 4月9日 -4月29日,持续了21天。

第三次战役(埃纳河战役): 5月27日-6月5日, 持续了10天。

第四次战役(努瓦永-蒙迪迪埃战役):6月9日 -6月13日,持续了5天。

第五次战役(“香槟”马恩河战役): 7月15日-7月17日,持续了3天。

在军事历史上,这些战役被统称为西线德军在1918年的五次攻势。

从利斯河战役开始,我们可以发现,每次战役的持续时间是越来越短了。

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方面是德军的确是渐渐力不从心了,另一方面是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也越来越有效果了。事实上,自从福煦开始统一指挥协约国军队起,整个西线的形势就开始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了――只不过,要看到这个转化的效果,还需要稍微耐心地等一等。

――也不用等太久,半年就够了。

第一次战役,德军连续搏杀了19天。

而到了半年以后的最后一次战役,则是3天。

鲁登道夫非常郁闷地发现:如果说刚开始发动皇帝战役的时候,德军还能挑时间、挑地点、挑打击目标的话,那么到最后一次战役结束的时候,他和他的德军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一句话:打着打着,战场的主动权就不动声色地易手了。

进攻的箭头越来越鲁钝,攻克的战略要地越来越少,实战的进展与计划的前景也越差越远……德军的士气极度低落,再考虑上历经战火的老兵骨干一批批阵亡,就是来补充的生瓜蛋子的数量都远远不够了……

而德军第五次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已经开始进行号称“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的大反攻了。以这一反攻为界,德军再也没有从前的牛劲儿了,而协约国军队,倒是越打越精神,战役发起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了协约国这边!

接着是亚眠战役,圣米耶尔战役……直到协约国军队发动总攻,直到德国最后投降。

从3月21日德军以62个师的兵力向协约国军队发动进攻开始,到9月28日协约国军队以169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全线向心总攻为止,这半年中的变化真是地覆天翻,沧海桑田!

合上史书,眼前不由得出现了这么个戏剧性极强的场面:主动挑衅的所谓高手,最后被人一顿老拳打翻在地……历史啊,再次让人良久无言。

而这些字字在案的历史教训,这些德国人用惨重的代价实践了两次的切身之痛,怎么如今就是有人记不住呢……唉,正如张可久在《卖花声?怀古》中所写的那样: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

至此,密码传奇第一章历史附注篇全部结束,感谢大家关注和支持!

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Good articles. Flower!
家园 差点儿错过了,花顶
家园
家园 "实在是木法度了:" 这句话怎么这么亲切?莫非大侠是南方人?
家园 抄来的一句话而已,让老兄误会了,呵呵

此外,咱离“侠”还远了点儿吧?遑论“大”“侠”……真是汗不敢出,呵呵。。

不过考虑到这里的河水环境,当个“虾”还差不多――不是BBS的所谓“大虾”,而是饭桌上的“基围虾”。。一般而言,下场无非“白灼”二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