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也来谈谈岳飞之死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岳飞不死的话,模版应该是韩世忠
这里我发现,大家对“谋反”这个概念是不是存在什么误解?
比如说洒落河友,直接就要上井冈山了。
其实岳飞和韩世忠的谋反案情是这样,就是有人揭发他们的老部下想让老领导回部队重掌部队。
这就是谋反了。
包括岳飞绍兴七年吧,私离部队,劝他回来的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岳飞你这是想造反吗?”
这里的谋反就是广义的不尊朝廷号令,私下搞团团伙伙。
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后,三大帅是不可能回部队的。
针对岳飞和韩世忠的举报都是想杯酒释兵权后,彻底解决二人。
那么即使岳飞,跪泣于赵构脚下,得以不死,结局也和韩世忠一样,回部队不要想了。
第一点,这点不重要,就是有没有十二道金牌的事。邓广铭一带而过,王曾瑜倾向于没有这事。
第二点,没有十二道金牌的事,但是存在赵构让岳飞班师的事。
第三点,反攻金朝的活,岳家军一个人干不下来。岳飞的意思是他已经打开了局面,后边大家伙并肩子一起上。
第四点,但是友军已经撤了,所以即使没有赵构的旨意,用邓广铭先生的分析来说,就是班师和丧师的区别。
第五点,这点仅供参考,岳家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最后一点,这个……这个……把儒家扯出来是什么鬼……
扯旗造反,反了赵家。
第一部分谈谈可能性
第一:史料的辨析在其它贴子里说过,这里提一下,杀飞促和一说呢,是孤证,但是很难说是伪证。同时,虽然很难说是伪证,但毕竟是孤证。
无论如何,此说是有正史背书。
第二:这里就是推测了,抛开史料,单把这件事提出来,从情理分析,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虽然我找不到证据,但是还是得说,此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第三,上边是情理层面,这里再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有没有呢?应该说完全相似的没有。
但是,类似的事件还是有的,这就是“张觉事变”。
第四,海峰河友提到赵构个人性格因素,这个因素呢,可以做个旁证。赵构这个人啊,很复杂,看他在岳飞一案里,是心狠手辣,一心一意欲致岳飞于死地。但抛开岳飞案,赵构这个人吧,并不嗜杀。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高宗性仁柔,其于用法,每从宽厚,
罪有过贷,而未尝过杀。……狱官入对,即以惨酷为戒”,
这是不是史官拍马屁呢?并不能这么说,这个人啊,爱搞事,爱兴狱(史书把这事推给秦桧)是一回事,但是确实不嗜杀。这里说不嗜杀不是感性认知,也有学者的定量分析。
既然如此,为什么(开始)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pattern河友的话,很有道理:
可能性谈完了,再来说说不可能的地方:
这要从宋金的外交操作说起,先说这个绍兴和议啊,绍兴和议到底错在哪儿呢?
现在一些人呢,简单把当时的政治路线分为,主战派,主和派。而这个绍兴和议呢,既不是主战派弄的,也不是主和派弄的,是这个“投降派”弄的。
当时反对最强烈的不是“和”这个问题,而是“屈己”的问题。金朝来谈判的使臣叫“江南诏谕使”,这是上国自居,来与下邦谈判。
绍兴和议呢,有两次,第一次在绍兴八年,这一次金国气焰嚣张,诏谕江南使携诏书命高宗跪受“拜起皆如仪”,赵构拉不下这脸,就让秦桧代赵构跪受诏书。
到第二次和议的时候呢,宋金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呢,金心里明白,宋也很清楚。赵构自己就说过“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
这个时候,金方如果为了削弱宋方实力而提密约,让宋方“必杀飞方可成和议”的话呢,那么宋金签约必然是在岳飞被杀之后,但是呢,金方十一月七日派人来谈,二十六日就拿着誓文告宗庙了。
而岳飞死呢,是在当年除夕前。这离和议签订已经过了一个多月。
既然说到推测,我个人的推测还是更倾向于岳飞被杀,更大的可能是赵构对军头的猜疑,就是王夫之所谓“猜疑之家法”。
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是赵构利用三大帅之间的矛盾,借刀杀人的政治操作。
而岳飞,韩世忠二人,案情相似而结局不同,也许只是因为赵构的个人因素?
楼下答主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你们格局太小,我来说个大的原因。
是不是有点不谦虚?
呵呵。
1、宋仍是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的延续
正史喜欢按照唐宋元明清的顺序来排序,但实际上,领土角度来看,北宋并未能恢复汉唐的版图。从这个意义来看,宋仍然是南北朝的局部统一,北朝形体被灭,但其象征物,辽、金、元仍在。
因此,北宋、南宋的逻辑,我们大一统时代的人无法用今日的逻辑来理解。面包好吃,说的也不错。还有一位@ 白领 什么的,也挺好,至少算是给出一个新思维。
我的意思是,北宋则平均气温比唐朝降低了三五度,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巨大的收缩期。宋把边界扩充到更北的地方,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能够打过去,却守不住。农耕文明的特点是,能种地,就可以有兵源。用人力优势加上技术优势来对抗北方蛮族的骑兵优势。但如果这块儿地方的农产品产量养不了那么多兵,实际上是守不住的。或者换言之,守土的成本就比较高,沈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深的研究。以此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和南宋都有一个倾向,就是用经济成本来衡量领土边界。谁违反这个法则,谁就是整个国家的敌人。
岳武穆是有情怀的人,有理想的人,所以他的北伐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家国情怀。那就违背了宋朝主流学派的基本价值观,所以它构成了整个王朝的敌人。
因此,岳飞被杀,是历史大循环的一个插曲。如果用邹衍的话来说,那就是北朝的气数未尽,岳武穆的努力无法回天,只有死。
2、生猛的明朝
唐以后,真正再次统一的,是忽必烈,等于北朝化身统一,但文化与中土差异太大。被排异出去。
明的崛起是对元的野蛮的自然反应。为什么说明朝是生猛的?那是因为明朝仍然处于农耕文明收缩期,按照农耕文明的边界线,明朝的版图不应该有那么大至少比宋朝要小一些。但是中华文化讲究人定胜天。明朝在蒙元激励下,小宇宙爆发。领土扩展到农耕文明的边界之外。这才有了明朝在东北的存在。同时也埋下了明朝亡于东北的隐患。
明朝衰亡的原因,我们先放一放,回到讨论岳武穆的主题上来。如果明朝的案例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岳飞不死的机会,那就是整个朝廷奉行明朝的政策。可惜两个朝代的国家运行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岳飞被处斩的直接原因完全是国家运行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歇一会儿。上面是想到了就写出来,所以思路有点稍微乱,后期再慢慢整理。
这里面有其政治道理,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大战,谁能打谁就当王,那真的是生灵涂炭。宋代有反思过度的嫌疑,但是谁能打谁就当王,那更不正确。
这条政治道理到现在自然而然演变成军队必须服从党的指挥。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国家也基本上认识到这条。当然还有很多军队直接领导国家的,大概可以说还没进化到宋代。这也是说明文明很不容易,没有历史的,就没有文明,就算有文明也还要经受考验。
我不认同。我认为岳飞就该反了赵宋。
在武将要接受文职领导这条原则下,岳飞也可以活得好好的。岳飞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政治上也很出色,转成文官没问题,日后可以成为宰相。
但是要岳飞造反,却和那个时代的认知相悖,很可能回到能打就能当王的时代,那中国也许更惨。只能说很多时候都没有最好的选择,完美的体制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什么终结论都是瞎说的,我们能选择那个稍微好点的,就已经不错了。
明朝的文官系统内部斗争激烈,但对限制皇帝就比较齐心,岳飞含冤而死,我认为是有相当刺激作用的。
从各种常理逻辑上看,赵构杀岳飞都显得匪夷所思,所以赵构一定不是从常理逻辑出发,但是如果我们看当初的整个战略态势,赵构杀岳飞反而并不奇怪,问题在哪呢?问题就在于岳飞如果真的北伐成功,会发生什么。
南宋收复汴梁,迎回二帝,就算二帝不是坑,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巨大的坑等着南宋,那就是迁不迁都,就算不迁都,那么要不要打幽云?以岳飞的实力,能不能打下幽云?又能不能守住?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一旦金兵在幽云缓过气来,面对南宋的又将是一场千里大追杀,而且可能北兵悉叛(都是军阀潜质,知道打不赢,最好也是作壁上观),这一次如果顺势过了长江,南宋小朝廷还能守住么?实质上赵构是看到了南宋之于金战略上的巨大劣势,并不是岳飞这样少数将领可以扭转的(真扭转了也轮不到赵家坐天下了)。因此两害相较,还不如乘新胜之机与金议和赚取最大利益(偏安江南),而岳飞,已经完成了使命,再没啥用了。
那样岳飞就不会死了。
金国刚撕毁第一次议和,赵构也会认识到,没有实力支撑的议和,是没有用的。而岳飞,是支持其偏安的重要实力。再不爽,去职或给个闲职,如果金国第二次撕毁协议,岳飞重新出山就行了。
当时给岳飞求情的人物不少:
——大理寺的官员除去周三畏不肯表态之外,几乎全都明确反对判岳飞死刑;
——赵构的叔叔、皇室宗亲的头头、宗正赵士褭亲自出面,提出愿意用自己家一百多口人的性命保岳飞无罪;
——很多百姓、文士,包括之前和他素不相识的,都主动冒着天大的风险替他上书鸣冤;
——最倒霉的同学是前面提到的秦桧党羽何铸,哥们本来前途无量,大理寺里看到岳飞刺字以后临阵反水,不光不肯再审问岳飞,还自己到处联络人想办法替岳飞脱罪(“日延过客,以缓飞死”)
于情,杀岳飞压力巨大,亲叔叔都来求,于理杀岳飞不利于偏安。北溟客的理由,是孤证,但似乎是唯一能说得过去的。
在皇权专制的以文驭武下,岳飞只有死路一条。不造反,行吗?
造反了,姑且假设一切顺利,没有其他人要当军阀,都来支持岳飞。那么岳飞统一中国,中国早日复兴,的确挺好的。
问题是你能保证,岳飞的后代不是另外一个赵构?
打扰烤面包的,就不再多言了。
河套地区适合农耕,要么夺不回来要么守不住
居然党项都能从北宋身上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