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父辈眼里的前三十年 -- bshu
你的历史知识比艾奇逊也高不了多少。动不动就,“你一看就不读”,还来教育别人,思想红还得业务精不是!
你们这些人整天横冲直撞的,你们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这都是中国电子工业的精华,难得他们不怕打仗?其实也不复杂,不要说搬到山沟里,就是搬到上海都不可能,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
不懂
明清皇帝的年号你估计都说不全,就你还历史?
我发现你真不了解三线建设
连清华与电子、半导体相关的专业都搬了一多半到四川绵阳,不过1978年后都撤回北京了。
电子行业在60年代基本上算是国防产业,当时是一线、三线都有布局。
以为他爹那个单位就是三线的全部,真是一孔之见。
清华电子系放到绵竹本来要搞成个电子对抗学校,结果当然是白白浪费这些人的时间,不过留在清华在当时也是做不了什么事。
我随父母在三线呆了三个厂加半个大学,一个五机部两个四机部大学是教育部,包建老单位分别是包头二机,无锡7xx,成都4x,广州xxx学院 (从小东南西北的人都见全了:)).
大学算半个是因为我父母非大学的人,前一个单位撤了人还没走完,大学就进场了.
四个单位,两个没建成停建,两个建成运营多年.
正因为是工业精华,才更需要在三线布局、备份,这本来就是三线建设的初衷。电子部很多7字头、8字头的工厂本来就设在了三线,华东一带也有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布局,不存在搬到上海都不行的说法。北京的厂和院校,也为三线做出了大量贡献,不会例外。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就以外迁部分工厂、生产线、划拨产品等方式支援三线,支援的员工有2000多人。
清华绵阳分校也跟电子对抗没什么关系,绵阳分校有五个专业,雷达、电真空器件、多路通讯、半导体器件、激光,激光专业当时研究固体、气体激光器、激光测距仪及激光陀螺,他们的机载激光测高仪和激光炮兵测距仪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绵阳分校还研制了与“川沪输气工程”配套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2GHz 30/120路低功耗无人值守数字微波接力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78年3月在石家庄的全国总联试中取得成功,并先后投入生产。院士吴佑寿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绵阳分校是我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摇篮。直到现在,曾经在数字微波通信领域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同志,以及一些当年在分校学习的工农兵学员,都想念着绵阳分校,还经常谈起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
如果电子系留在清华本部是不是会一事无成,这个不知道,因为电子系是整体搬迁,按常理,应该成果更多吧,毕竟条件更好。可以参考看看其它兄弟专业当时在本部做了什么——qq97:其实想想就知道
64年-80年,花了多少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吴院士好像没去绵阳,或者是没全程呆在绵阳。他带着无线电系留在北京的队伍,建立了图像专业。当年某期《无线电》杂志的封面,就是清华无线电系的工农兵学员在组装测试彩色电视机。
查了一下,11所是激光与红外的专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