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角度.境界.修行(三) -- 史文恭

共:💬53 🌺434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角度.境界.修行(三)

嗯,俺错了,原帖本来是游记,仿佛又偏向论坛巴尔干的党史领域了。其实,各位有兴趣的话,大可以把这个帖子当作一个愤怒的胖子因为在印度饿了两次后的怨言,不必当作有微言大义的宣传。人生苦短,“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何不以此共勉?

好,回来,作为项目经理,有一个让人抓狂的体会就是,要完成一个项目,必须敲定每一个节点,这个敲定不是像诸葛丞相,给赵子龙同学一个锦囊,就可以摇着鹅毛扇在中军帐等着好消息了,而是一定要一步一步追踪进度直到落实最后的结果,而这样的节点并不是一个,而是很多,悲哀的事实是,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在忙完一个项目回头时,我们必然会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复杂性。越大的项目,永远都是越复杂,----从这点讲,当评论一段历史,或者评论一个国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那就是,在评论之前,我们是否已经了解了对象的全貌?就像在做一个项目前,我们是否已经考虑了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而对于后者,俺很有把握地说,如果没有考虑周全,那失败是必然的,区别只在于快或慢,大或小吧。

因此,在评论印度时,同样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支撑一个靠得住的评论,比如,印度的国土面积实际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可能到了中国的90%,(为啥说可能,因为印度没有身份证制度,该国据说还有2亿多人口没有户籍登记,所以她到底有多少人口,谁也不知道,印度政府自己也不知道。),她的GDP是中国的19%(2017年数据),所以她和中国的人均GDP比例可想而知。而仅仅从这个几个数字看,如果把现代印度的起点算成1947年建国,把新中国的历史算成1949年以后,那么70年后过去,这两个国家(如果以人口这个最具活力的生产力因素为主索引)的发展明显拉开了差距。差距之大,可以说形成了不同的档次。

前面的帖子里提到,满街的神牛没有变成牛排,让作为吃货的俺深感愤怒。----但实际上满街的神牛深刻地说明了印度日常交通的效率。-----因为一个现代国家是无法忍受城市的道路上游荡着悠闲的神牛,(俺们国家即使是美女穿上比基尼在上海萎靡的夜晚遛马也是不行滴!),这破坏了一个城市的基本功能。在国内,俺做项目的时候,可以一天坐高铁跑四个城市,而在印度,大部分旅行时间,俺都在大巴上颠簸。比较形象地说,就是中国经济运行在高铁之上,而印度经济的一大部分,是缓慢的神牛和喇叭乱按的拥挤街道。

从这点出发,就引入了我们做项目很注重的一个因素,-----“执行效率”。如果说完成一个项目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一个“高效执行的团队”。有了这样一个团队,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础。如果从这点引申过去,那么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给一个旅游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非常低效的执行

观察到这点并不难,从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到印度工作人员的臃肿,往往国内一个人可以搞定的职位,印度会有三个人甚至更多。而另一面是工作的粗率。-----泰姬陵的一个著名的看点是隔河的阿格拉城堡,泰姬陵的建筑者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幽禁在此,常常默默眺望爱妃陵寝。就在这个著名的眺望点上,俺一路过去,好几个拐角墙根都能闻到“农家肥”的气味。整个景区的路线规划,整修都是相当低级的。很多漂亮的大理石和建筑纹饰都剥落,凋零。这是一个国宝级的旅游胜地,却有国内几十年前风景区的管理水平。

这种漫不经心的印度作风,是旅行中最大的感受。-----当然,作为外国人,我们可以视为一种异国风情,但作为项目经理,俺相信“效率”是一种“普世价值”。

而从大的方面讲,比如印度的政治,更是如此,正如熟知的,该国的东北部还横行着数以万计的不同派系的反政府武装,这个事实应该很说明印度政府的能力和当地民生的凋敝了,虽然在国际的外交舞台上,印度的领导者无愧为一个精明的讨价还价者,但在国内,他们施政的力度和成效都是令人同情的。------也就是说,现代印度的领袖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并没有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统一而且全面发展的国家,他们的确完成了几个热点地区的建设,但对于整个印度而言,这个国家的建设还没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而其中的原因,来自于历史。

是的,作为游客,俺来印度前就看了《印度通史》《莫卧儿帝国史》,《第二次印巴战争》等,实际上俺无聊到连葡萄牙人征服印度果阿的《征服者》一书也看了,甚至把对印度近代影响很深的阿富汗(对印度的征服史)都浏览了一遍。读后的收获是,印度的现在正来自印度的昨天。

粗略的介绍,最近一个印度“本土”的政权是莫卧儿帝国,当然,确切地说,莫卧儿帝国的创造者来自中亚,“瘸子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所以这还是一个外来征服者,只不过巴布尔的子孙很能干,巩固并发展了他的帝国,基本统治了印度全境。而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深入,欧洲的殖民者,-----先是葡萄牙人,后来荷兰人,英国人纷至沓来,最后,不列颠人独占了印度。世界历史上英国人有两项荣誉,他们官方组织了大规模的海盗,他们官方组织了大规模的制毒和贩毒,所以,英国人可以说是丛林时代的世界史时期,最大的黑社会。这大概是打造“日不落帝国”真正的基础吧,

后来,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死磕宿敌德国,不列颠帝国终于丧失了她最后一口霸气,无法在这个新的时代继续他们在印度无耻的殖民统治。于是,他们不得不放手这颗日不落帝国最闪亮宝石。----这让一个业余的民间政治爱好者,一个通过漫步可以减肥的最好的代言人,----甘地老师和他的追随者们,获得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当然,公平地说,甘地老爷很早就投入了印度的独立运动,但他采取的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前期是组织政党加入议会,也就是企图用英国人制定的政治规则来获得反对英国人殖民统治的目标,后期是“不合作运动”----类似于两夫妻吵架,老婆打不过老公,于是声称“俺不给你做饭,就算你把我抓起来也不做!“----无论是哪一种,我们用常识都能知道,都是行不通的。-----但和德川家康一样,甘地有令人佩服的耐性,当英国终于衰落到不能继续陪他玩家家的时候,印度获得了独立,并马上不出意料地,进入了混乱。

现在很多人说,印巴分治,克什米尔战争等等,都是蒙巴顿方案的后果,换句话说,这是英国佬一贯地损人不利己作风埋下的,但看过那段历史就知道,建国时的印度(或者,现在依然是)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混乱的巨大集合,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激烈矛盾,印度本土内部激烈的阶级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蒙巴顿方案是这个局面的一个证明,一个结果,而远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英国人告别之后,印度马上发生了几十万人的大屠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而对于这样的大混乱,甘地的解决办法是,“你们别闹了,再闹我死给你们看。”----哪里发生大屠杀,他就跑到哪里绝食,就个人而言,他的确可以赢得我们的尊重,但从政治角度评价,甘地,作为印度国父,作风实在“娘炮”。-----最后,他本人被一个“同族的”印度教徒刺杀,-----“在法庭上,刺客辩解说,自己是为了印度母亲而向甘地行刺的,因为他认为甘地没有做到一个印度父亲的责任。”

之后,印巴分治,然后印度赢得第一次印巴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印度的第一次内战),雄心勃勃的尼赫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印度国父,连任四届总理,直至在任内“驾崩“,他施行了很多措施把印度从古老的农业国凑活着向工业国靠拢,而且一时间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在一个初步稳定的平台上,大规模应用一大批跨时代的先进生产技术必然会获得一个初步的高速经济增长),但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国家的实力通常都是通过国际交往的过程里才能真正获得验证。------印度碰到了一次考试,必然的,他们露出了尾巴。

是的,1962年,被尼克松评价为“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的尼赫鲁,狂妄地挑战北方看似温和而且已经被西方欺负了100年的邻居。然后,印度被干净利索地碾压了。

此后,1963年,尼赫鲁成功地确认了他的女儿,英吉拉.甘地在国大党的领袖位置,1964年夏季,他满怀惆怅和哀怨中离世。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后,女儿继续了他的王朝,从1965-1984年(中间国大党丢失了一个任期),同样也担任了15年的印度总理,不同的是,她因为镇压锡克教(攻陷锡克教的麦加,阿姆利则的金庙),死于其本人的锡克教警卫。

继任这位号称印度女皇的,是“皇太子”拉吉夫.甘地。因为家族的责任拉吉夫.甘地接过了这个本属于更有政治才能的弟弟的位子(桑贾伊.甘地因为飞机失事死亡),在经过了还算不错的一个任期后,1989年他下台,在1991年的大选期间,他因为印度撤回对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支持,被其派来的女刺客引爆人体炸弹身亡。

上面的这段刻薄的评论介绍的就是现代印度的“第一王朝”—尼赫鲁家族的统治史,而这段介绍会让历史的爱好者很容易联想到,就像新加坡和朝鲜一样,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度,他们的领袖亲缘关系却有非常骇人的相似。印度同样如此。----显然,现代国家的领导层建设遵循同样的定律。---而且,秉承家族的传统,尼赫鲁的统治绝对更像一名君主而非所谓的民主政体的领袖,而他的公主英迪拉.甘地走得更远,在选举和政治斗争碰到无法躲避的困难时,她“毅然”宣布实施“紧急状态”,把一大堆政治上的反对派送进了监狱。

on the other hand, 英迪拉以及她长子不幸的人生归宿,说明了另一个依然影响现代印度的深刻因素,即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始终没有从这片混乱的大陆退去。英吉拉死于因对锡克教徒的镇压造成的报复,而拉吉夫遇害的凶手,来自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本来就是印度南方的一个庞大民族,他们在锡兰岛和本土僧伽罗人闹独立,印度政府原来因南印泰米尔同族影响对泰米尔(猛虎)独立组织进行支持,后来为了缓和和斯里兰卡政府的外交关系,转而反对其独立行动。这变成了拉吉夫的死因。

而国内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烈程度充分体现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印度,内部的稳定程度。这些故事固然都发生在上个世纪,看似悠远的时代,但作为参照,现代中国的80、90时代也是风波不断,“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此起彼伏,可同样规模的悲剧并没有在中国发生。与之相比要小得多的宗教事件和民族事件在国内发生过,但处理的要果断的多,坚决的多。

于是,again,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俺粗鲁地用“项目执行团队”的标准来回顾现代中国和现代印度的第一批领袖们,从这个视角,我们对“东哥和他的小伙伴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通宝推:三笑,醉寺,加东,逐水而行,独立寒秋HK,阴霾信仰,呆头呆脑,梓童,莫问前程,桥上,
家园 真的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这样说,我就想通了为什么要让知识分子参加一下劳动。不管是文科的,还是理工科的。在家里、在纸上明明计算的好好的,现实中就是做不成。

家园 印度GDP增长率多年来仅次于中国,是真的。问题是汇率。

以实际经济增长率而言,印度90年代改革以来,持续高速增长,成绩确实仅次于中国。

印度1990年名义GDP是58741亿卢比,2017年增长到165万亿卢比,基本上是每8年翻三倍的节奏。去掉每年5-8%的GDP平减指数,每年实际GDP增长5%-10%,时不时还超过中国了。这个长期实际增长率,全球主要国家里仅次于中国。中国以人民币计的GDP,1990到2017年翻了43倍,并不比印度高多少。在1990年时,印度美元计GDP是3356亿美元,中国是3945亿,差不太多。

但是印度卢比1990年平均汇率是17.5换1美元,至2018年已经跌到73了。这种汇率的下跌,是没法表现在国内经济统计数据里的。1990年到2017年,印度翻了28倍卢比GDP,换成美元就只翻了不到7倍。听上去翻7倍也不错,但是国际上翻7倍的国家不少。只要汇率不跌太多,以本币计的国内GDP可以凶猛增长就可以了。

中国真正厉害的是,汇率从1990年的4.8跌到2017年6.5,以美元计的GDP折损很小。这样从1990年到2017年,以美元计GDP翻了32倍。

通宝推:尚儒,朴石,wage,青颍路,桥上,
家园 作为游客,您不怕吓着那儿的人吗?
家园 印度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太厉害

1990年1卢比=今天的8卢比,GDP变成90年的28倍,实际上扣除通胀才3.5倍,年均增长不到5%。

中国1990年1块钱=今天的3块钱,GDP是90年的43倍,扣除通胀后GDP是14倍,比印度强多了,年均增长10%。

这么一个纯数据的帖子竟然也被投草了,特此声明:以上数据都来自两国官方,觉得有问题请找两国统计局算帐去。。。

通宝推:尚儒,故乡在喀什,老老狐狸,
家园 90的一块相当于现在的三块?

2000年左右的时候一个包子卖0.2元,现在一个包子卖1元,这才多少年。

家园 90年到现在,价格至少翻了10倍,通胀也可以约莫算10倍

1. 印度通胀没有我们这么强的房地产来吸收,于是印度的价格通胀对于外部世界来说就是虚长,那对外的反映上就会是汇率降低;

2. 中国的通胀却没有导致汇率大幅降低一方面是房地产吸收了大量的资金,其次是因为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导致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做到了一霸,产品在相对较高的汇率下(对美元长期保持在1:6-1:8.3之间,而非印度的1:70)依然大量出口且具有竞争力。

家园 中印的人口与国土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比,要看可耕种土地

百度的数据是:

印度,可耕种土地1.6亿公顷

中国,可耕种土地1.2亿公顷(2001年数据)

人均上中印两国相关无几。但有2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1,中国的耕地多是平原与丘陵、山区。而印度耕地以平原为主。

2,中国耕地受地理和气候影响,盐咸化非常厉害,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大平原,并且还没有有效手段遏制其恶化趋势。而印度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雨水丰沛,土地肥沃。

这使得,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印度的单位产出量要远远高于中国。当然,他现在达不到中国这种农用化肥的使用程度。

真的
家园 印度缺乏一个像TG一样“专制”的政府,被各种民主势力分散

了力量,消耗了国家元气。

他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如同TG在1949后几年做的那样。想不死人就复制中国人的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家园 而且基数越大,持续高增长越难

30分的基础增长5%,和60分的基础增长10%,区别是很大的。

家园 等于4块吧

你不能只算包子,大宗物品,比如笔记本电脑价格,不仅没有根据通货膨胀涨价,实际上还降了一些。

真的
家园 那只是书呆子,不是知识分子

老毛就是喜欢瞎套用,知识分子和书呆子不是一回事。正常的知识分子,不仅应该懂理论,也应该懂实践,否则分分钟项目失败从而被解雇。可能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核算方式不太准确吧,导致各种问题,竟然怪到知识分子头上?

家园 回错地方了……

……

家园 解放后接收了大约500万旧知识分子

这批人基本上都是不懂实践的书呆子,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的判断大体上是没错的。

家园 来自中印两国的官方通胀率,信不信由你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