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朗姆可乐聊历史 -- 骨头龙
母系,子女只有当权者有限的肚子生出来,一个当权者一年最多生2个子女(双胞胎的话),父系,理论上一个当权者一年生几百上千个都没问题(夜夜新郎的话),然后只需要10几年,一个父系的嫡系子孙就可以轻松干趴整个女性部落。。。中国古时候,农村里多生几个儿子的家庭,村里自然都能有地位,就是这个道理。
地理上的华北平原,就是黄海淮平原,包括中原和河北。
行政上的华北,是解放后的大区划分,不包括中原。中原和湖南、湖北,还有江西分在了华中地区。
历史上的华北,是中国北方,是秦岭淮河以北,也包含中原和河北。
太饶了,当年看地图真是一脑门官司
引用于中国国家地理。
引用语WIKI英文。
再次痛感中文网络信息贫乏,这点简单的知识都难以搜索到像样的资料,虽然中国的电商和网络支付雄冠全球。
但是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中原,都应该包括
洛阳,晋南,南阳襄阳这一带。
这无论如何不为错吧?
恰恰是这三地,不在华北平原(含河北燕山以南,安徽淮河以北)之内吧。
而这三地,又恰恰是狭义的中原概念里的至少一半的核心地带吧?
另一半则是郑州以东,开封,商丘,许昌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语汇里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黄河青海积石峡下游喇家遗址为证据。这个遗址先被大地震毁灭,时间大概是3570年前,然后大概一年后就被洪水淹没。
根据地质检测的结果推测,当时发生大地震,在积石峡形成堰塞湖,然后黄河水冲毁了堰塞湖,形成大洪水。这个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的发端。
大禹就是西部的部落首领,为了对付这场大洪水,带领族人与洪水搏斗。但是故事还是美化了他,也就是说,以当时人的能力,没法对付洪水,不管是堵还是疏导,人力还是不行,这个大洪水是堰塞湖被冲垮以后的结果,所以过一阵子就自己消失了,以当时人的认知,以为是自己的努力的结果,流传后世。
虽然这场洪水实际并不是当时人力所能解决的,但是好歹大禹部落敢去对付,就是好汉了。比只知道逃跑的还是强太多了。这个故事以为我们民族战天斗地精神的表现而流传也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看看有标高的地图也好啊。这些地方只是人文上可能属于中原文化,可是一点都不平啊。你不要告诉我,古文中的原也包括大山的。至于你所谓的中原概念的核心地带,更是感觉就是拍脑袋的结论,洛阳,西安因为其地势易守难攻,所以多作为了古代帝国的都城而已,文化的根基还是依靠平原地区的丰富的物产。
--------------------------------------------------------------------
Wiki 中文:
--------------------------------------------------------------------
百度:
--------------------------------------------------------------------
拍脑袋定义中原为 “中部平原” 的,是你吧。
自然界给予人类的压力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临界点就是文明生长的临界点,低于或者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就不会诞生文明了。
中国的黄河流域的给人类的压力值正好在这区间(其他几个诞生文明的地方亦如此),因此表现出了你所说的精神状态,而有些地方的压力值不在这个区间,自然会消极被动,甚至停滞。
说到底,人类都是一样的,对打击的承受力也是一样的,区别的关键在于外界给予的压力值不同。尤其对于早期比较弱小的人类而言,自然界的压力是决定性。对于后来到现在的人类社会,这个压力还来自于人为环境的压力。
这里,包括中原农耕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成功抵抗是一样成立的,尤其是与两河流域等其他几个被灭亡的古文明对比,中国胜在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不是其他什么因素(包括精神原子弹),能够依托400毫米等降水线的崇山峻岭抵消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这就是长城能够存在的唯一原因。
汉代到宋代,黄河河道非常稳定,河北南部土地肥沃 -- 这里的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包括今天山东河南的一部分。黑龙港最核心的地方古代叫清河郡,出了多少世家大族,比如说全国顶级望族清河崔氏,显然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河北南部在元之前一直有一个(准)一线城市,最早是殷墟,然后是邯郸,后来是邺城,最后是魏州(大名),虽然城址一直在变,但离得都不远,大名府在北宋极盛时号称人口超过开封。
北宋以后黄河向北改道,南宋又向南改道,海河淮河水系全被破坏掉,这以后就完蛋了。比如大名在北宋以后就默默无闻了,不是水浒传谁能知道这个地方?这背后就是黄河改道后河北经济的严重衰落,元以后河北的主要商业城市都在运河沿线,比如临清和天津,换句话说就是自身经济不行了,开始靠南方养着。这个寄生性在临清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临清乾隆年间是山东省第一大城市,城市人口20-30万,省会济南当时城市人口只有五六万,可清末运河不通铁路也没过以后,临清迅速从一个准一线城市变成一个小县城。
你看看金字塔,沙土填哪里,而这个塔还能保持原型。那可真成高科技了。
黄河河堤大约是从春秋时代开始修筑,当时黄河河道偏北流经邯郸东部大名一带一直到天津入海。那时郑州的东北方向有个连续的黄土高岗,黄河无法东流,出了郑州立刻转向东北,一直到河北大名附近才是平原可以顺便流。这条高岗是黄河和济水的分水岭,因为它的存在,黄河很难南侵淮河流域。
西汉末年王莽老家就是大名附近的,他怕淹了祖坟,把黄河北堤修得固若金汤,大名东南方向则可以顺便流,开始不从天津入海。然后出现了治黄史上的传奇人物东汉王景,选了一条最短入海河道,跟今天黄河下游河道大体平行但偏北,大概相当于郑州到德州这一线,然后系统的修筑了河堤,这条河道保了黄河安澜一千年,一直到北宋才出现大的改道。
北宋黄河改道是从大名向北奔天津,因为正好可以用来防止辽军南下,北宋政府没多少动力治理,郑州到大名之间仍维持东汉河道。到了南宋,杜充扒开的大堤在滑县,就是大名和郑州之间,这次改道最关键的就是把黄济分水岭给破快掉了,之后黄河不断侵蚀这道分水岭,到了明代分水岭完全消失,黄河出了郑州开始一直向东到开封,然后转向东南夺淮入海。
然后就是咸丰年间黄河向北决口走现河道,那时在闹太平天国,清政府无力治理,就没有及时堵口。本来按照历史传统为了保漕运,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会立即想办法让黄河回到故道的从而恢复漕运的。但这时出现了更便宜的解决方案,漕运买几艘火轮船就能解决,专门成立了招商局干这事,何必费力治理黄河,于是乎现河道就固定下来了。
黄河近年来出现了历史性转变,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一方面是大力植树,另一方面是降水增加,以前榆林到固原一线是400毫米降水,处在农牧分界线上,近年来降水竟然稳定在600毫米,前几天的新闻,毛乌素沙漠都要改称森林了,因为中游都绿化了,所以黄河没沙子了,2016年输沙量竟然低于1亿吨,要知道以前是20亿吨。包子还是要点脸的,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宣扬。。。
动物世界中,群落人口多过一定数量,雄性过多自然会发起争霸内战导致群落分裂。人类中母系社会,多余男性也是以部落流动人口的形式自生自灭。流动人口当然生存率,交配率要低,反过来限制了人口增长。生产效率上升后,掠夺比采集,放牧更有经济效率时,武装流动人口自然会以父系社会的形式侵略母系部落,没有生理局限的战士当然是更好的战士。
当然不是说女权社会天然抑制人口。但是个体有选择的话,整个性成熟期都不断怀孕,哺乳的女性才不是正常的。自然性欲这么强的女性,不是不存在,显然不是主流。动物世界里都很少见,毕竟生育需要母体补充好本身营养后才是有益群落。父系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