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第一骑兵军(引子) -- 梦秋

共:💬210 🌺12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布琼尼恨图哈恐怕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他在调动布琼尼北上的时候为了自己的面子,根本没有告诉他西方面军全面崩溃的事实,布琼尼居然要从俘虏那里了解真相,否则布琼尼的部队北上的时候会对侧翼可能出现的敌人有心理准备,早一点做突围预案的。

家园 上一章最后两段说到8月19日

布琼尼已得到西方面军溃败的消息。但是我怀疑这是布琼尼为自己抗命拒不北上找到借口。因为图哈切夫斯基8月18日才下令撤退,最新的战果没有那么快就反馈到红色骑兵那里。

从后面的进展看,图哈切夫斯基确实没有向布琼尼通报西方面军战况。这对红色骑兵向卢布林进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两人不因此结怨是很难的。不过如果提前知道西方面军溃败,布琼尼是否还继续向卢布林进攻也很难说。毕竟已经抗命多次,这一次为了自保而抗命也是很正常的。

家园 近卫军称号是1941年秋冬才开始授予的

内战中没有授近卫军称号的制度。近卫军(гвардия)是沙俄军队旧制。1917年十月革命的赤卫队用了这个词语,后来红军没再用。倒是白军的原名“白卫军”(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用上了。苏德战争期间,为了提升军队的荣誉感,“近卫军”被授予红军作战英勇表现突出的部队。

关于图哈切夫斯基和布琼尼的梁子,最早是在1920年年初马内奇河沿岸战斗中结下的,在第六章《高加索最后一战》中提及。当时红色骑兵渡过马内奇河后,不听图哈切夫斯基调度,四处乱跑,惹得加米涅夫很不高兴。至于图哈切夫斯基当时怎么看待布琼尼的做法,没有看到正史说明,但是作为方面军司令员,指挥不动手下的集团军司令员,自然也不会高兴到哪儿。

家园 所以说图哈还是有私心的

而且布琼尼北上前最多知道是西方面军打的不好,全军崩溃则意味着波兰可以把全力压在他这支部队身上,如果他的部队不是骑兵部队就是另一个包围圈形成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令离开卢布林然后又在无谓救援中损失惨重,布琼尼没对图哈当面动手真是奇迹了。这个笑话和后来黄维北上救援已经被灭的黄百韬可以相比。

家园 【原创】第一骑兵军(第十二章:激战克里米亚地峡)

第十二章 激战克里米亚地峡

1920年夏秋,在乌克兰作战的西南方面军(8月份改名为南方面军)一边需要对付波兰军队,一方面需要对付自己侧后方的弗兰格尔白军。应该说,弗兰格尔白军并没有浪费红军被波军牵制、作战失利的机会。他们越过克里米亚地峡,向乌克兰腹地进攻。控制了第聂伯河下游东岸地区,向北最远曾经攻占过扎波罗热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市,向东攻占了马里乌波尔。这一片广阔的区域被称为塔夫里亚地区,直接威胁着后来成为苏联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中心的顿巴斯和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地区。

弗兰格尔的军队人数不多,大约有3.5万人,但是实力很强。马尔科夫师、科尔尼洛夫师和德罗兹多夫师来自邓尼金的志愿军,有非常出色的白军军官。弗兰格尔军队半数是骑兵,有许多库班和顿河哥萨克或者前沙皇军队军官。他们非常了解红色骑兵的战术,并装备有装甲车,和机枪部队甚至空军能够紧密配合。弗兰格尔的骑兵甚至赢得了“装甲骑兵”的说法。作为白军指挥官,弗兰格尔并不拘泥于坚守克里米亚,除了不断向塔夫里亚地区发动进攻,1920年9月份,他还曾试图使用两栖登陆作战的办法越过黑海袭击库班地区,但在登陆后很快被红军击败。

在塔夫里亚地区的红军部队是第十三集团军,下辖的机动部队是第一骑兵军。这是老第一骑兵军升级为第一骑兵集团军后另外组建的新部队,跟红色骑兵没有关系,军长是原“钢铁师”师长日洛巴。1920年6月6日,弗兰格尔白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彼列科普地峡进入塔夫里亚,另外一路经亚速海在马里乌波尔一带登陆,包抄红军后路,最后导致第一骑兵军在塔夫里亚东部几乎被全歼。

此后红军几乎在这一地区差不多没有骑兵部队,为此在6月28日成立了第二骑兵集团军。下辖日洛巴的第一骑兵军残部(含第20、第21骑兵师余部),布利诺夫的第2骑兵师,第16骑兵师,以及第40步兵师第4和第5旅,还有四支炮兵队。看上去番号很多,实际上它只有4000名战斗人员,很难说得上是齐装满员“集团军”。首任司令员是戈罗多维科夫。1920年9月6日,任命了菲利普·米罗诺夫为司令员。戈罗多维科夫回到第一骑兵集团军第六骑兵师任师长。

米罗诺夫是典型的顿河哥萨克,旧俄军中校,与其他红军将领比革命意识没那么激进,还保留着强烈的哥萨克意识。在《静静的顿河》当中,肖洛霍夫对哥萨克意识曾进行过非常准确的描述。这群哥萨克既不满沙俄体制,也不愿意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思想,更不愿意放弃自己作为哥萨克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在顿河和库班等地区,以自治的形式建立哥萨克的政权。在苏俄内战中,在白军和红军当中持有类似思想的哥萨克不是少数。在非黑即白的革命中,绝大多数人的结局很悲惨,例如《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以及现实中的菲利普·米罗诺夫。

米罗诺夫在红军当中经历比较坎坷。他曾经参加了保卫察里津的战斗。1919年春天因为反对南俄苏维埃的“去哥萨克化”政策被调离,去了白俄罗斯-立陶宛前线,不久又因为顿河哥萨克发生普遍的暴乱而被调回顿河,组织了一支“特别军”负责镇压顿河暴动。同情哥萨克的米罗诺夫随后向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上书,希望成立一支由哥萨克组成的红军部队。莫斯科表面上答应,实际上掣肘这支部队的建立,迫使米罗诺夫以自己的名义号召哥萨克成立专门的“反邓尼金部队”(第23步兵师),想要单独拉出一支队伍。这下被南俄的政工和契卡人员抓住了话柄,指控其“打算在红军中煽动兵变”。1919年9月14日,第23步兵师在所谓“兵变”中被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包围缴械,米罗诺夫被捕【第23步兵师政委、红色骑兵创建人之一的布拉特金也随米罗诺夫一起被捕,但结局不明】。布琼尼本来打算直接枪毙他。托洛茨基出面干预,将米罗诺夫送上了军事法庭。虽然军事法庭判处米罗诺夫死刑,但在托洛茨基的干预下最终通过赦免的方式将其释放了。他本人回到顿河苏维埃任职,直到1920年8月被任命为新败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司令员。米罗诺夫和布琼尼之间的过节,多少对克里米亚战役产生了影响。

1920年10月中旬,苏俄与波兰达成了停火协议。虽然在苏波战争后期丢失了明斯克【华沙战役后,波军夺回明斯克,但根据1921年3月的《里加和平协议》,波兰放弃对明斯克的领土要求,波军撤出】、维尔诺【1920年9月1日到10月7日,波兰与立陶宛进入战争状态。波军攻占了维尔诺】、格罗德诺、比亚韦斯托克、罗夫诺、布罗迪和捷尔诺波尔等重要城市,红军至少还是守住了一条比较稳定的战线。在塔夫里亚的弗兰格尔白军几次想要越过第聂伯河,向西进攻以便和波兰军队会师,都被打了回来。反过来,红军在第聂伯河左岸卡霍夫卡地区建立了登陆场。

弗兰格尔白军在塔夫里亚地区的防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库捷波夫将军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第一军和第二军,守卫第聂伯河左岸,直接面对卡霍夫卡登陆场的红军。东部是卡扎诺维奇将军的第二集团军,驻扎在梅利托波尔一带。巴尔波维奇的骑兵军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下谢洛格扎地带。

红军从西、北、东三面呈环形包围着塔夫里亚地区。在西部的卡霍夫卡登陆场,第六集团军(司令员科尔克)将发动攻击。在北部尼科波利地区部署了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东北部是新组建的第四集团军(司令员拉扎列维奇)。第四集团军左翼是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员乌博列维奇)。最东部是第三骑兵军和马赫诺部队的2000人[【1920年10月6日,马赫诺与乌克兰红军达成停火协议,共同对付弗兰格尔】。作战计划是东边第四和第十三集团军先发动进攻,占领梅利托波尔,北边第二骑兵集团军从尼克波利向南进攻,占领下谢洛格扎。但主攻方向设在西部,位于卡霍夫卡登陆场。第六集团军在卡霍夫卡突破白军防线后之后,直接将第一骑兵集团军投入进攻,楔入弗兰格尔白军的深远后方,切断其通往克里米亚地峡的通道,以彻底在塔夫里亚地区消灭白军。之后再向克里米亚进攻。

加上马赫诺的部队,红军南方面军总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对白军占有绝对人数优势。9月底,一位著名的红军将领取代叶戈罗夫出任南方面军司令员。他就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

与大部分的红军将领不同,而与伏罗希洛夫类似,伏龙芝在革命前从未有过服兵役记录,仅仅从事过兵运工作而已。苏俄内战爆发后,伏龙芝从率领赤卫队开始作战,逐步崭露头角,先后在东方战线和土耳其斯坦战线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随着布尔什维克逐渐控制全国,各种矛盾开始冒头,苏俄内部农民暴动和兵变不断发生。布尔什维克急于结束内战,因而不惜以优势兵力,委任最优秀的将领,以期顺利结束战争。

但是,就是这一场战役,差一点又给第一骑兵集团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首先是对于伏龙芝的两步走战略——先在塔夫里亚地区消灭弗兰格尔白军的基本部队,再攻入克里米亚——布琼尼是不赞同的。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将领,提出的方案不是两步走,而是根据红色骑兵的特点,快速穿插,不等白军反应过来,就立刻越过克里米亚地峡攻入这个半岛。

10月19日,布琼尼直接向伏龙芝提出了这个建议。他认为,第六集团军在获得两个骑兵师加强的情况下,应该直接攻入克里米亚,无需等待塔夫里亚的白军被消灭后才进攻。为此,布琼尼建议将第二骑兵集团军转隶第一骑兵集团军指挥(这里又暴露了布琼尼对控制更多兵力孜孜不倦的野心)。他认为第二骑兵集团军兵员太少,力量不足以向白军骑兵发动进攻。加米涅夫并不喜欢布琼尼这个建议,说怀疑布琼尼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七个师。伏龙芝受到影响,认为不应该将两军合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允许的”。

布琼尼在北高加索、在西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战役里都受到了加米涅夫的严重掣肘。个人觉得,说起布琼尼对加米涅夫的厌恶和憎恨,恐怕比布琼尼对托洛茨基还要多一些。

第一次建议未能成功,布琼尼不肯放弃。10月26日,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亲自到哈尔科夫找到伏龙芝,再度提出第一骑兵集团军应该在弗兰格尔还未来得及在克里米亚地峡部署好防线之前迅速攻入克里米亚。布琼尼认为,伏龙芝的战略只是对白军产生压迫性的作用,却无法使其对后方安全产生担忧。而如果直接攻入克里米亚,就会使白军陷入混乱。

再次建议又被伏龙芝和加米涅夫拒绝了。同一天,伏龙芝发布新的训令,提出白军精锐集中在下谢洛格扎,而不是梅利托波尔。因此新的训令提出,第二骑兵集团军应该从北部发动进攻,第六集团军从西部发动进攻,第一骑兵集团军从西南部发动进攻,将敌军主力消灭在下谢洛格扎一带。第六集团军和东部的第十三集团军随后向克里米亚地峡发起进攻并控制它。实际上第十三集团因为缺乏骑兵部队,不可能快速控制克里米亚地峡,最后这个任务还是交给了第一骑兵集团军。

克里米亚地峡分为两个部分,西边是众所周知的彼列科普地峡,东边是琼加尔地峡。两部分中间隔着锡瓦什湖。白军如果受到压力撤退,必然通过这两个地峡。红军需要牢牢控制住这两个隘口,避免白军撤入克里米亚半岛。

因此,10月28日红军正式发起进攻之后。第一骑兵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迅速切入白军的后方,两天里奔袭了100多公里,占领了琼加尔地峡的西部入口萨利科沃,切断了塔夫里亚地区通往克里米亚的铁路。琼加尔地峡有两个入口。萨利科沃在西,格尼奇斯克在东。占领萨利科沃之后,第一骑兵集团军兵分两路,西路为第六和第十一骑兵师,留守萨利科沃。东路是第四骑兵师和第十四骑兵师,向格尼奇斯克前进,准备彻底切断琼加尔地峡。与此同时,红军第六集团军控制了彼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的通道全部被红军切断。

不论是第六集团军还是第一骑兵集团军,都完美地按计划达成了突破并按时到达指定地域。这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非常出色的进攻。但是,下一步发生的事情就不是红色骑兵们所能预料的了。

10月30日,弗兰格尔下令塔夫里亚地区的白军全部撤回克里米亚半岛。绝大部分白军——库捷波夫将军的第一军,第二军以及巴尔波维奇将军指挥的弗兰格尔骑兵军——选择了从琼加尔地峡返回克里米亚。糟糕的是,红军除了第六集团军行动还算迅速外,北部的第二骑兵集团军、东北部的第四集团军和第十三集团军行动极慢,使白军主力基本没有受到损失,从容撤退。数万白军涌来。控制琼加尔地峡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顿时面临一群亡命挣扎的优势白军带来的沉重压力。

白军的南下部队分为两部分。第一军和巴尔波维奇的骑兵部队在西,通过萨利科沃进入克里米亚;第二军在东,经过格尼奇斯克进入克里米亚。因为有骑兵,白军西部集群人数和战斗力都显然强过东部集群。布琼尼将手中的兵力平均分配,这就导致了萨利科沃的红色骑兵力量既不足以消灭白军,也无法坚守萨利科沃。而事实正是如此。第六和第十一骑兵师战斗人员大约有8000人,但它们面对的白军却有1.23万名步兵和7800名骑兵。

布琼尼为什么要分兵两路,而不是将主力置于萨利科沃,历史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他的情报出了问题。布琼尼判断白军的主力是从东部梅利托波尔败退下来的第二军。白军的西部集群在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的压力之下,应该早就被歼灭了。因此,敌人肯定是从东边来,通过格尼奇斯克进入克里米亚,而不是萨利科沃。

从各种电报文件和后来的史料判断,西部集群被歼灭这条假情报的制作者均指向米罗诺夫。他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向下谢洛格扎刚刚发动进攻,就遭到了巴尔波维奇的白军骑兵两个团反攻。布琼尼说,米罗诺夫手下的第16骑兵师被击退,两个协同作战的红军步兵团被白军打垮。米罗诺夫因此判断自己正面白军实力太强,由此撤回了进攻部队。但他却致电伏龙芝称,巴尔波维奇的部队已经被消灭。伏龙芝在没有证实信息准确性的情况下,通报了布琼尼,使其做出了平均分兵的错误决定。布琼尼后来对米罗诺夫的做法十分恼火。在回忆录里,他不无遗憾地写道:“当时还有时间可以纠正错误,(第二骑兵)集团军只要向南挺进20-25公里,就能插入敌人的梅利托波尔和谢洛格扎集群之间(这里有35公里的间隙——原文如此),首先打击其(谢洛格扎集团)后方,然后打击翼侧,从而使敌军陷于灭顶之灾。但时间被放过了。库捷波夫将军突击集群的主力扑向第一骑兵集团军,后者在与力量占优势的敌军进行顽强战斗时蒙受了巨大损失。”

伏龙芝对于米罗诺夫的畏畏缩缩也感到十分愤怒。他指责米罗诺夫说:“我请您注意你们骑兵作战时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定性……您的集团军主力在大别洛泽尔克地域消极地度过了10月30日整整一天,仅仅击退了敌军两个骑兵团的进攻。很明显,这一进犯的目的在于掩护其主力部队的撤退。你们这一不可饶恕的无所作为使第一骑兵集团军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致使第一骑兵集团军不得不在阿盖曼地域与敌军骑兵主力孤军奋战,未能获得决定性的战果。”

不光是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在东部,第四集团军和第十三集团军的进攻也缩手缩脚。11月2日,加米涅夫致电南方面军,批评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员乌博列维奇误判局势,太过于强调侧翼安全,迟迟无法消灭梅利托波尔地区的白军。伏龙芝也称,第四集团军动作迟缓,直到进攻前也没部署到位。总之,南方面军的这场战斗里,除了第六集团军下的拉脱维亚步兵师和布柳赫尔的第51步兵师按时完成任务,第一骑兵集团军表现出色之外,其余的部队表现得犹豫和迟钝。这就给封闭白军退路的红色骑兵们制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从10月30日起到11月1日,红色骑兵的第六骑兵师和第十一骑兵师在萨利科沃与优势白军血战了三天。红色骑兵在这场战役中伤亡惨重,一开始就阵亡了第一骑兵集团军第十一骑兵师师长莫罗佐夫和师政委巴赫杜洛夫,以及第十一骑兵师第一旅旅长科尔帕科夫。南下的巴尔波维奇白军开来了21辆装甲车,莫罗佐夫和巴赫杜洛夫带着骑兵就朝装甲车扑过去了……

莫罗佐夫是布琼尼的同乡,1918年加入红军。这是五个月里红色骑兵损失的第二名师长和第二名政委,也是红色骑兵唯一一次在同一场战斗中失去师长和政委。布琼尼随后越级提拔了战斗中表现出色的第十一骑兵师第24团团长科罗布科夫出任师长。虽然布琼尼的传记中称两个骑兵师歼灭了大约两万白军,实际从克里米亚战役第二阶段的情况来看,白军仍旧有相当充裕的兵员。真实情况是白军在萨利科沃隘口最后冲开了一个缺口,其主力仍旧逃脱了被围和歼灭的命运,而两万白军的这个数字,显然是布琼尼拔高后的数字。

在格尼奇斯克,第四骑兵师和第十四骑兵师也受到了后撤的白军冲击。第四骑兵师师长铁木辛哥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截获了大量白军辎重。至于最终战果如何,没有详细说明。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的指挥部则很不幸遭到了白军的攻击。布琼尼亲率特别骑兵旅的一个团发起冲锋,但数量上占有优势的白军依然渗透进了指挥部所在的村庄,和留守的伏罗希洛夫及其警卫部队发生巷战。伏罗希洛夫被白军骑兵拿长矛扎了一下,幸好他的披风荡开了矛头。这个倒霉的白军骑兵没来得及再扎第二下,就被乱枪打死了。

顺便说一下铁木辛哥。他在8月份的布罗迪攻城战中被撤掉第六骑兵师师长一职。第四骑兵师师长利图诺夫在利沃夫城下阵亡后,并没有马上重新任命他为师长,而是任命秋列涅夫代理师长。在扎莫希奇之围中布琼尼再度任命铁木辛哥担任第四骑兵师师长,将突围重任交给他。他也确实不负众望,成功打开了突破口。在格尼奇斯克之战中,铁木辛哥算是用血彻底洗刷了自己被撤职的耻辱。

占领彼列科普地峡和琼加尔地峡后,红军的步伐暂停了几天。11月7日,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当天晚上起了强劲的西风,锡瓦什湖湖水变浅,风向有利于进攻一方。利用这个机会,红军强渡锡瓦什湖,在它的南岸登陆。激战整整持续了三天,红军遭到隐蔽在良好构筑的阵地上【即军事史中常说起的“土耳其壁垒”,长11公里,高8米,纵深大约数百米的筑垒地带,有两道战壕和一道深10米,宽20米的防步兵深沟以及三到四道铁丝网。整条防线密布大炮和机枪,并得到了白军亚速海区舰队的舰炮支援】的白军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布琼尼的传记当中称,上万名红军士兵阵亡。按照伤亡比例1:3来计算。南方面军10万人马,损失达到了40%。这场胜利是惨胜。有历史学家评论说,如果伏龙芝当时能够听从布琼尼的建议,不去据守琼加尔地峡,而是一步跃进克里米亚腹地作战,那么“土耳其壁垒”给红军造成的伤亡可能不会有那么大。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红军在卡霍夫卡桥头堡发动的进攻,使用了红色骑兵直插敌人的纵深,体现出了红军指挥员逐渐成长的战役水平。从一开始只能使用骑兵进行浅近纵深的奔袭,到使用一整个骑兵集团军进行100多公里的远距离纵深迂回,红军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发生了飞跃。虽然在琼加尔地峡的战斗导致红色骑兵严重损失,但这场战斗也说明了高级指挥员已初步具备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思维。

11月10日,从彼列科普地峡强渡锡瓦什湖的红军突破了白军防线。第二天,琼加尔地峡的红军也突破了防线。

第一骑兵集团军没有参加这场残酷的进攻。伏龙芝相当了解骑兵在战争中的突击作用。只是等到白军防线被突破之后,伏龙芝才下令第一骑兵集团军迅速投入作战。红色骑兵从突破口进入克里米亚之后,一路狂奔,扑向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

最后,布琼尼的部队与布柳赫尔的第51步兵师几乎同时到达辛菲罗波尔。在城里安顿下来后,指挥部人员都很快睡着了。布琼尼听见不远处有马蹄声,贸然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刚走上街头,就被几个打散的白军士兵包围起来。他们从布琼尼靴子上的马刺和腰上挂的手枪枪套判断这是一名红军指挥员,便缴了布琼尼的空手枪套,正准备进一步搜身时,布琼尼抬起左手,现出手腕上一块金表(这是布尔什维克为了表彰他英勇作战而颁发的奖品),利用它吸引白军的注意力,然后突然用右手掏出放在右边口袋的手枪,连开数枪,打倒了几个白军士兵,躲进黑暗的街角里隐藏了起来。枪声引来了几名红军哨兵。没过几分钟,第十一骑兵师的部队就消灭了这批人数大约有60人的白军小部队,为首的俘虏正是命令对布琼尼搜身的白军军官。他交出了布琼尼的金表。

第51步兵师因为在克里米亚战场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战斗实力和意志,由此获得彼列科普师称号,布柳赫尔获得红旗勋章。跟他同时获得勋章的还有本师的炮兵营长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著名炮兵指挥员,后来在苏德战争中成为苏联元帅)。

11月15日,第一骑兵集团军和第51步兵师又同时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弗兰格尔和部分白军余部乘坐海军舰艇撤走,从此流亡国外。

至此,第一骑兵集团军结束了自己历史上最后一场正规作战。

最后说一下米罗诺夫和他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克里米亚战役于11月结束。12月,第二骑兵集团军就被解散了。1921年2月,米罗诺夫被逮捕,罪名是他在顿河跟部下的一次聚会中尖锐地抨击了契卡的去哥萨克行为。他后来被押往莫斯科。一天在监狱里放风时,一粒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子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IMGA]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ironov-Filipp-Kuzmich.jpg[/IMGA]

米罗诺夫,据说是他在狱中拍摄的照片,但奇怪的是他的胸口还挂着一枚早期的红旗勋章

最新的研究显示,可能是托洛茨基授意手下人杀害了他。

一直到1960年代,米罗诺夫才获得平反。

关键词(Tags): #第一骑兵军#布琼尼#克里米亚#米罗诺夫#伏龙芝通宝推:不会游泳的鲨鱼,北纬42度,须弥一芥,johny,
家园 已发

VPN很不好用。原来打算配一两张图,折腾了半天还是算了。

家园 山头林立

苏联红军和解放军一样,也是山头林立。

斯大林的清洗,还是必须的,只是手段过于残酷。相比之下,太祖还是仁慈一些。

家园 你低估了利益冲突和矛盾积累的复杂性

美国在建国后为了国家统一选择了对奴隶制的妥协,半个世纪后仍然打了内战,既得利益者除非是被逼到墙角是很难主动让利的,英德法日美的制度变更都伴随着一场内战,香港和平回归的后果就是一堆矛盾积压现在总的爆发,对某些人的让步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的牺牲。

家园 斯大林的清洗损害了整个红军

整合各个山头自然是必要,但斯大林的清洗给红军带来的完全是负面影响。他提拔愚忠将领,忽视军事战略的最新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大批优秀将领的死去,换来的只是他个人权力的巩固,以及在苏德战争期间数以千万计苏联军民的牺牲。

突然想起今天看刘统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里写到的蒋经国说的话。他跟斯大林在讨论雅尔塔协议关于中国事项时被后者无理拒绝,走出克里姆林宫后愤怒地说:“十年前我看到克里姆林宫里挂着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油画,现在看到的是彼得大帝的画像。”

钢铁同志是要为红军的沙俄化和贵族化负责的。

家园 托洛茨基为什么要杀米罗洛夫?

托洛茨基管不到契卡吧。

家园 可能还是因为去哥萨克的原因

米罗诺夫第一次被捕时,托洛茨基也动了杀心。至于他为什么当时放过了米罗诺夫,得去翻翻看托洛茨基的回忆录是否提到。稍晚我会做补充。

家园 不能全责怪斯大林

在一个东正教是国教的国家搞共产主义,你让国民信仰共产主义,还是上帝?

苏德战争初期的失败,与清洗并无很大关系。只能说开头,希特勒比斯大林更能忽悠。但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还是靠实力 -- 自然资源,人力,基础工业,民族的韧劲, 等等。

家园 我的问题是托洛茨基是军方的人

他在政工方面没有人脉,如果真是他授意杀的,莫斯科大审判为什么没当黑材料?

家园 一百年后一看,领土上最赚的竟然是立陶宛这个小国

维尔纽斯是立陶宛旧都,波兰和立陶宛都在争,自然立陶宛争不过波兰,后来维尔纽斯被苏联占领,苏军兵败华沙后顺水人情就把维尔纽斯转给了立陶宛,换取立陶宛承认苏联,立陶宛哪守得住维尔纽斯,很快就被波兰夺去,立陶宛人自然不爽,总叨咕这事。36年希特勒进军维也纳的当天,波兰人趁乱给立陶宛下最后通牒,内容也很有意思,要求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属于大波波,以后别再瞎BB,再BB就灭了你。立陶宛在灭国和不BB之间,很明智的选择了后者,看起来收复旧都毫无希望。没想到报应来得快,区区三年后大波波就被灭国,苏联占领维尔纽斯,立陶宛也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再次陷入灭国的危机,立陶宛又作出了一个明智选择,跟苏联说,把维尔纽斯还给我就从了你,苏联自然愿意,于是立陶宛灭国却成功收复了维尔纽斯。不过这段恩恩怨怨,大波波和立陶宛现在都不提了,总之都是毛子的错。。。

立陶宛也不是省油的灯,这边被大波波和毛子欺负,那边却打起德国的主意。东普鲁士的梅梅尔是条顿骑士团建立的良港,建成几百年以来毫无争议的德国领土,作为德国最东边的地标被写在国歌的第一段里,这歌词现在没法唱了,里面写的东南西北的四个地标都不归德国了,德国国歌如今只剩下人畜无害的第三段。这个梅梅尔就堵在立陶宛门口,导致立陶宛几乎成为内陆国。一战后梅梅尔被法国占领,法国的想法是把这里变成但泽那样的自由市作为立陶宛的出海口。在1923年法国忙着占领鲁尔区时,立陶宛竟然主动攻击法军占领了梅梅尔,法国为了恶心德国硬是忍了,默认立陶宛吞并梅梅尔。这次占领赚大了,立陶宛的工业立马增加了50%。希特勒上台后肯定要算账,吞并捷克后就对立陶宛发了最后通牒,立陶宛立刻老老实实的把梅梅尔交出来。二战后很自然,苏联占领梅梅尔后又转给立陶宛,改称克莱佩达,一直到现在。

所以立陶宛不声不响,收复旧都抢占良港,前者是立陶宛第一大城市,后者是第三大城市。现在一看最近这一百年波兰德国俄罗斯互相打打杀杀都是瞎忙活,谁也没在领土上得到好处,这一百年的最大赢家竟然是立陶宛这个小国。。。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