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革时期的文艺包括电影政策,不是“放”或“收”可以概括的 -- gzdcl
齐泽克骂好莱坞,说好莱坞五六十年来一直在翻拍自己的套路,没拍过新电影。这话可以原封不动地拿来批评文革时期的影片。所谓大哥别笑二哥,政治挂帅比起商业挂帅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至于您这观点
我想起文献里说中世纪禁欲主义者行房,女性要穿粗麻袍子,胳膊腿都裹起来,唯独在裆部开一个窟窿以供抽插,总之就是尽量消除快感。我觉得这和您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希望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动物性是社会性的基础,要搞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就荒唐了.......
文革电影真有那么好 也不至于后来引进外国电影的时候万人空巷
第一批故事片是七三年上演的四部:火红的年代、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
这四年拍的很多片子后来被禁演,也就失去了流传的机会。
比如说,艳阳天里的插曲《长春归来》:燕山高又高、清泉水长流、群雁南飞头雁领、书记带人向前走......也是很好听的歌曲,在一些老人群中流传。
青松岭的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也有传唱的。《春苗》的插曲听起来也不错。
文革期间电影歌曲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纪录片,印象很深的有《志在宝岛创新业》:
南渡江水流长
海南一派好风光
豪情满怀建宝岛
喜看荒山变粮仓
.........
还有电影红旗渠的插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旋律我现在还能哼哼。只是现在把这一类歌曲都归为红歌,而不是艺术歌曲,要是唱这些歌,往往被归为极左了
程颐当宋哲宗的老师,哲宗折了根柳枝玩,程颐就说了他一顿。后来苏轼说,就是这种人,让皇帝都不愿意亲近儒者。
原名叫《革命洪流》,文革中作为批判电影被放映。罪名之一是陶铸主抓的替自己树碑立传的电影,主角金公寿,黄埔五期的,与陶铸吻合,金公寿三字合成鋳公二字......
《枫树湾》七六年上演,那首主题歌“梭镖亮堂堂、农友来武装”玲琅上口,我当时听了一遍就会唱了。主演廖炳凡是现在红星廖凡他爹,在《雍正王朝》里演佟国维。
就是德育,哪一个家长会拿人性教育自己的孩子?除了资本家
77年时公影有部电影叫《瑶山春》主要情节为解放 军剿匪的故事,是部彩色片(比许多黑白片吸引人),内容基本忘记了,但其正面人物中枪后磨磨嘤嘤好多分钟才闭眼,引起下面观众大喝倒彩,嘘声四起,印象很深!
这个事王小波说得远比我透彻,我姑且不多废话。
“你们说相声是干什么的?说相声是要教育人的!”——郭德纲
喜剧与谍战/反特这两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初的常见类型完全见不到,战争也只是勉强容身。
而是迎合了城市绝大部分青少年青春期蒙胧的性幻想,现在看这就是个经过精心包装的亦商亦政的文化渗透事件而已,她也迎合了大陆开始对前三十年怀疑和否定的浪潮。邓丽君的歌开始流行的时候,绝大部分中老年是无感甚至反感的,与现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现在的狂热追星一族一模一样,斥其为靡靡之音,中央乐团李谷一海政苏小明都因此遭到过舆论批评。当时跟邓丽君的歌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烫头喇叭裤和录音机,我就亲眼看到过愤怒的父亲当街剪掉自己儿子的喇叭裤的。当然,相当多的一批人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最高水平的性暗示,直击人性中最普遍最持久的那一部分嘛。显然,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不只有性。后来我接触到同时代日本美国的流行音乐时,马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是摄影,京剧电影芭蕾交响乐曲艺也有一定认识,对轻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估计还没有摸着门。总之她称不上是个高明的艺术家,她参与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集中体现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大春送面和洞中相认这两段,怎么说捏,笔墨如此之少却是相当的经典,用现在话来说这至少是个知性的女人。
这个可以与那个自我本我超我相仿佛。艺术也可以有三种追求。追求放任兽性,解放人性,超越人性达到神性。因为三种性质都客观存在,所以三种艺术都必然有其市场与必要性。只不过要保证三者是有合理的平衡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