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有理和有利 -- 胖儿们的爹
这是一直想写的一个题目。“有理有利有节”,曾经是主席提出的对外工作和斗争的主要原则之一,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直身体力行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改开以后,这一原则几乎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我们看到一次又一次,我们立国的基本原则,民族的核心利益都是可以退让和放弃的,不敢于斗争,也不敢于胜利。别人泼来的脏水,我们怯于泼回去;别人要给你”吹哨人”造神,我们就先抢着给他封圣。这种种怪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境内的一小撮人,他们并不认这个理,也和绝大部分中国人没什么共同的利。他们的“理”和“利”倒更有可能在对过。但更本质的原因,是改开以后的思潮,造成了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对西方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而对自己的文化和道路丧失了自信。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自信心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和民族,有一种蜜汁自信。但同样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身上有一股蜜汁不自信。很遗憾,中国直到当下还属于后者,而且不自信的程度可能还要超过别的国家,尽管我们现在无论从什么方面看,都没资格再这么不自信了。这也就是陈平所指出的,“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那套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别的国家都臭大街了,但在中国却还是个香饽饽”。
我想,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好,经济理论也好,所有这一切的西方的自信的根源,也是我们的一切的面对西方时不自信的根源,本质上都是建立在西方在科技领域所建立的优势这一基础之上的。即是说,西方在科技方面在过去数百年极其成功的经历,使得人们认为他们的文化,宗教,艺术,制度乃至他们的一切都是先进的,并且只要他们在科技上继续保持领先,那么他们的自信,还有我们的不自信,就会继续维持下去。所以,接下来我会首先谈一谈西方目前这套科创模式的问题(是的,主要是问题),以此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应该不自信。
是为序。
要谈好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释一下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下图所示,人类文明在蒙昧阶段,犹如飘在未知海洋中的一片大陆。当然,你要说它称不上大陆也行,因为这个大陆的直径也许只有10公里。
人类对未知海洋的探索,使这片大陆一圈圈增大。这一过程无疑是极其缓慢的。于是到了某一时刻,有些人提出,能否不要这么保守?能否先跳开一段距离,在未知海洋上生生造一个小岛出来?由于已知大陆的直径总共才10公里,所以即使在离岸10公里的地方造出这么一个小岛,对人类的既有认知也是颠覆性的。我给这类小岛命名为“新颖岛”,突出的是它的新颖性。由陆向海慢慢推进是谈不上新颖的。而且,由于这样的岛本质上离开已知大陆也不算太远,所以靠一个人,或一个不大的团队,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造这么一个岛,并且很快就能和大陆接上,变成已知大陆的一部分。但这种跳跃式的造陆方式,无疑大大加快了已知大陆的增长速度。而且在哪造岛,怎么造,完全可以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认为这也是自由主义之所以能让绝大部分人信服的根源。因为一切自由主义学说,包括信仰自由,组党自由,经济自由,言论自由,都是建立于科创自由这一模式的成功之上。任何一个脑子不笨的人,如果再有一幢大房子,配上个大地下室,就可以蹲在里面想点子,做实验,如果再有点钱,雇俩个助手那就更好了。研究什么方向,怎么研究,完全可以按着自己的兴趣来,只要不是四处乱窜,咬定一个地方总能有所发现(某些时候可能乱窜也行),说不定还能拿个炸药奖。由此,人类的科技文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点燃这一阶段的,是欧洲人。而为何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率先进入这一阶段,又可以写一大篇,但目前这个系列文章暂不展开了。
但这一模式是否一直是无往不利的呢?西方国家,再算上近代加入的日本,靠这一模式是否能继续引领人类发展,或者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说,历史会终结于这一模式呢?先说答案:不是。原因藏在下面这张图:
当已知大陆已经发展到相当面积以后,再在离岸10公里的地方造一个小岛,已经不那么令人兴奋了。人们对新颖性的定义的门槛,是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的。如果已知大陆直径有1000公里了,你只有在离岸1000公里的地方造岛,才能获得类似当年10公里远的小岛所带来的同等的新颖性。而现在,1000公里远的小岛才配称为高新颖性岛,离岸10公里的小岛只能称为低新颖性岛了。或者换成现在时髦的说法,前者才配称为高引小岛,后者只能归为低引小岛,是很难再申到芳腚,或者拉到投资了。
但问题是,这么个离岸1000公里的小岛,你要猴年马月才能让它和大陆连起来呦。而基于神圣的curiosity,在远海造的这么一个个小岛,最后大多数可能都会重新消失,或者变成荒岛和孤岛吧。即使这个岛曾经让造岛者发了顶刊,拿了炸药奖或拉到一堆风投。
这一问题,换成下面这张图也能说明,具体不解释了:
但是否能换个思路,放弃掉一些创新的自由度,或者暂时忘了神圣的Q里奥斯汀,大家先集中资源,在某一个方向,或某几个方向,造一些创新半岛呢?远洋小岛可以造,但数量和规模一定要控制,一定要符合金字塔分布。
图有点多,大家姑且先看着哈。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有助于生活水平的提升
河里有人说,当年1980年代出国,从北京第一航站楼上飞机,到新修好的纽瓦克(?)机场下飞机,当然被美国生活水平震撼,成为美粉概率很大;
可如今出国的孩子,从北京第三航站楼上飞机,纽瓦克机场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当然就不再对美国那么痴迷了
存在决定意识!
尤其是阎王殿吹嘘了多年欧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我们解放,去了一看,人家日子比咱好多了,这一落差下来但凡意志一点点不坚定都得被圈粉
王震这样的老革命,到了英国一看,也几乎被圈粉了,没办法,人家生活水平就是高嘛
60后崇美恐美,这个改也难;只有等他们老了退休了退出主流社会了
90后00后这个现象就少多了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提升科技水平,提升生活水平,自信自然会水涨船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五毛党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理论总是苍白的,实践之树常青!
创新是必须的,老美的实力就在这儿。
我觉得,创新,很难规划
拿funding做A,结果做成了B,然后B在C应用上有可能大放异彩。
现在的创新,最关键是的还是评价体系。
发文章,同行评价,高被引,都不靠谱。
说白了,这是一种寻租行为。
说实话,什么是好技术,自己拿出真金白银(至少部分),投入创业,才是真的。
Taleb称为Skin in the game.
我觉得国家应该提供环境,让真正的创新者能够有多次失败的能力,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也许是俺思想龌鹾,最后那张图怎么看着有点少儿不宜的样子。
但话说金字塔本身似乎也代表了某种生殖崇拜
这篇本来不是计划内的。主要是我的一些观察和感受,不算正式的讨论。
话说我在国外公司工作的时候,留意到身边同事的手白天主要用来干两件事:敲键盘和端起杯子喝咖啡。据我了解,这也是西方许多高科技公司内部的常态。芯片公司不做代工了,只做设计,而设计人员又纷纷跳槽去了硅谷的互联网公司。自然,唱着歌吃着火锅。。。错了,是敲着键盘喝喝咖啡,轻轻松松把钱赚了,这样的状态再理想不过了。牢牢占住顶端,做好design,coding,programming这些高利润部分,专利布好局,那些脏活累活苦活交给低等民族和东亚工蚁做就行了。但问题是,科技创新,knowhow的积累,是否光靠敲敲键盘就可以了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自然没问题,但哪天别人不捧你这个场了呢?于是我们看到,新冠来了连口罩都做不出来。自然,按照西方对高科技的定义,做口罩是不算高科技的,早该被淘汰了。
每当我看到同事们敲着键盘,保养得很好的手,我总不禁想到赵树理写的《套不住的手》,小学课文里学过。还有邱少云那双深深插进泥土里的手。
90年代的三大恨,我除了生气,面对美国那时候如日中天的军事和科技实力也感到无可奈何。直到00年代初期,我仍然认为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是一天天加大,而不是一天天变小。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简单又深刻的哲理,但又有多少人像当时的我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比如“历史的终结”这种如此违反客观规律的理论,还是有大量的人追捧且深信不疑的。
只能说,一个人的个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是极其渺小的。如果只是凭借个人的直观感受而对更大历史尺度的事件下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觉得,美国已经是约束下的最优了。
美国的这个约束就是:理工科培养能力不足。由于理念和制度的原因,美国的理工科培养力图“少而精”,没法像中国这样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工程师大军出来。事实上,美国也就比中国差,去掉中国,美国的理工科培养也还可以。
但问题在于,面对中国这种理工科领域“数量即质量”的打法,美国的理工科培养能力就成为一个致命的约束条件。这个条件不打破,美国就只能用它有限的理工科人口去占据高端职位,敲敲键盘喝咖啡,占据不了的就只好让给中国人或者印度人。美国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这已经是优化后的结果了。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明显的,过去几十年,美国相对欧洲日本,优势是在扩大。
美国的问题在于,要不要继续过去几十年的中美事实上的结盟关系。继续,那就会像当年的英国一样,和平地让出头号强国的位置。不继续,那就有可能迅速地失去这个位置。
08金融危机以后,国内渐渐开始有声音反思美国的经济制度(当然,国内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仍然不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有问题),16年特朗普当选,反思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声音也多了起来。但直到今天,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国人,包括许多的专家学者和身居高位的人,仍然深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科技实力和科创模式仍然是最强大和成功的。理由无非是高科技公司数量,诺奖得主人数,自然指数,世界一流大学排名这些东西。但这个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我的结论是,和他们的经济模式一样,西方的科创模式同样有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造成了数量可观的泡沫,只有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些泡沫才有可能不被戳破。
西方科创模式目前遇到的问题,你可以说是因为脱实入虚,也可以说是由奢入俭难。这些观点是基于周期律的角度,中国其实也没法完全避免。但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西方模式失败的原因,恰恰就是他们当年成功的原因,即过于强调技术研发的新颖性和研发方向的自由度。在远海天女散花一般地造岛,每个岛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和大陆连起来又遥遥无期。即使以美国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之巨,也没法维持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转吧。而且,由于东亚国家的追赶,为了证明这一模式的唯一有效性,以及人种的优越性(西方人比东亚人更擅长创新),这两年我们观察到了欧美在进一步强化这种模式。5G做不过华为,就直接跳过去做6G;高铁做不过中国,就直接发展真空管磁悬浮;7nm制程搞不定了,就直接追求量子霸权。为了维持对东亚国家的领先,一味向远海推进,而不顾已有技术的积累和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科技的发展,我有两个观点:
1.一个新技术上天容易落地难。就像你在远海造岛相对容易,让它和大陆连起来就很难。你提个新点子,新概念,做一堆ppt,申一堆专利,这些敲敲键盘也许就能完成,但你要让技术落地,就难免有一堆脏活苦活累活等着你去做。而且以后技术落地的过程会越来越难,因为容易落地的技术都让人做完了。随着周期拉长,牵扯的人员变多,最初提出新点子的那个人的作用是在变弱的。从这一点来说,当下对诺贝尔奖的过分追捧是有害的。因为诺奖只奖励最初提出点子的那个人,而忽视了把这项技术落地和夯实的人们的贡献。这助长了科技领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
2.我们经常说,哪个技术有前景我们就去做哪个或投哪个。但问题是技术的前景是很难判断的。于是有人在远海造个小岛,就号称发现了新大陆,其实人家更关心的是二级市场。能否换个思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集中力量做一个技术,让它变得有前景?技术本身是活的嘛。这就是我提的造创新半岛的策略:集中火力,持之以恒,狠抠细节,懂得妥协。技术壁垒越来越坚硬,要取得大的突破,只有靠这种办法了吧。
当下的西方,因为线性思维,他们不愿意放弃或变更过去的成功模式。但吊诡的是,我们这边也有人在追捧这种已经过时的模式。比如诺奖得主纷纷被重金请来走穴,比如“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云云。这也就是陈平指出的当下中国的矛盾之处。
年轻时不懂,总觉得是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迫害,后来看到大量所谓的知识分子对理论是如何实用的过程一窍不通(包括我自己),或是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工作,才理解主席的远见。在很多美国政府的报告里可以看得到一个词组叫“state of the practice”,可以翻成实践状态,和“接地气”有点像,也就是说法条归法条,但如何实行或实现这个法案达成的目的是根据现实来做的。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体现本身有问题呢?
注意,我说的是“这个体系本身有问题”,而不是“这个体系出了问题”。
因为有些问题就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它当年是怎么赢的,现在就是怎么输的。
劳动者也看不懂的文本,然后再用这个配合司法系统制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