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天问要问天 -- 心有戚戚
祝融火星车登陆星后,将开展为期90个火星日(和地球日差不多)的科学探测任务。祝融将绘制火星地质结构图,调查水冰分布和土壤特征,分析火表物质构成,测量火星气候和电离层,还会探索火星的电磁场。
导航地形相机是祝融的眼睛,长在桅杆顶部,站得高看得远。和人眼一样,相机左右各一个,可获取三维立体图像。上图桅杆刚刚升起,祝融还两眼低垂。等到眼睛平视,就可将可见光数据通过天问一号轨道器上传到地球上。科研人员可以用来研究周围地形,发出导航指令。将来还可以让普通大众“登临”火星,甚至用VR眼镜身临其境。
祝融两个眼睛中间还开了“天眼”,以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光线:多光谱相机。祝融的多光谱相机拥有可见光以外的八个光谱通道,负责筛选火星表层元素,矿物质和岩石种类。
对感兴趣的矿物岩石,祝融将用“火眼金睛”仔细勘察:激光光谱仪。它可以发射上千千瓦高能激光脉冲,聚焦在0.1平方毫米面积的矿物岩石表面,局部气化物质。对产生的等离子体测量原子光谱,以准确获取物质元素的成分和含量。
对深入火表的物质和结构,祝融也有办法:次表层雷达。发射的微波可深入地表10至100米,探索火星土壤结构并寻找水冰。如果地下有水,人类将来移民火星的时候,也许可以挖洞穴居。
火星上气候不仅恶劣而且多变,风沙会对祝融的太阳能板和精密仪器产生危害。为此,祝融自己带了个气象站。其气象观测仪负责测量温度,气压,风速和方向,以检测火星表面的气象。在风紧扯呼的时候,不必硬刚,可以找个地方先窝起来。
祝融还有一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将和天问1号轨道器上的磁场仪共同探测火星磁场。天问1号轨道器上的磁场仪进行磁场普查,而祝融火星车上的磁场仪进行磁场详查。一般认为,火星也曾经有过全球磁场,以及大气和地表水。然而随着火星金属核的冷却,磁场逐渐消减,才变成现在这样一个荒漠。和地球上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同,火星上的磁场是零星和碎片化的。没有磁场将太阳风推开,火星大气被逐渐剥夺,水分子也不断流失。地球的运气好些,由于初期和另一颗火星般大小的行星相撞,两个金属核合并,得到了一个“超大”的地核,直至今日还没有冷却。而月球就是那次碰撞的”证据”:月球无核,月岩和地表成分差不多。即便如此,地核有朝一日也终将会冷却,到时会又会成为下一个火星。对火星磁场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对地球的磁场演化打开“穿越”之窗,也有助于将来人类登陆火星作准备(比如在磁场较强的区域,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而且,人类将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历可能来临的地磁逆转。 而地磁逆转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磁场强度的减弱,当地球磁场减弱到全部磁性的10%左右时,磁场方向将发生约180度的翻转。所以了解火星弱磁场和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可以让人类在地球上未雨绸缪。
愿祝融这个火神能大火!
据新华社消息,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中国航天器首次奔赴火星,就“毫发未损”地顺利出现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的后续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搭建起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通信桥梁。
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火箭发射有半年多了吧,真是坚定坚实却艰难的脚步啊...
春节前后好像就进入火星轨道了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 电源信号连接脱开:
2. 环绕器和着陆器分离:
3. 扰流板打开,保持攻角、气动减速:
4. 超音速开伞:
5. 抛大底:
6. 撑脚张开:
7. 抛顶罩:
8. 悬停避障:
9. 接地:
2020年7月23日发射
2021年2月5日到达火星轨道
5月15日落火
接近10个月,300天,漫长的任务
预祝祝融号在火星上不断突破自己的任务周期
朋友圈中看到很有意思的一条
即便落后了几十年连fast follow都谈不上,这也已经是最牛逼的me-too了。要问为啥做me too也可以这么牛逼? 因为航天领域不给license in。
比起玉兔的广寒宫(温差超300度),祝融的火星家园乌托邦平原纬度小于30°,温度环境好的多(温差50-100度) 。即使这样,那里仍然比地球的南极更冷。玉兔自带了同位素热源,祝融没有这样的核暖宝宝(美国火星车带了),如何御寒呢?
首先祝融表面覆盖了一层纳米级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气凝胶的骨架颗粒减少了固态热传导,纳米级孔减少了气体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同时复合材料纤维减少了辐射传热。三管齐下,让祝融穿上保暖衣。
其次,由于火星昼夜交替较快,所以可以白天吸热,晚上放热。这原理如同以前冰箱用的氟利昂用液态和气态之间转化吸放热。但是气态体积太大,所以祝融用的相变保温材料是固液态的正十一烷: 固态到液态吸热, 液态到固态放热。祝融的背部有两个集热窗,下面就是装正十一烷的容器。白天祝融晒太阳,尽量吸收热量,晚上慢慢释放,以抵御严寒。有了这样的太阳能加热器,祝融就可以不受冻了。
这一两年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如果是那样的话,哪怕将来地球金属核冷却了,火星还是更不适合人类定居?
地球上人类近期面临的挑战可能是地磁反转。
前一阵子,地磁北极快速移动,够吓人的,好在现在似乎放慢脚步了。
地磁反转不可预测,有时候几千万年都不变(白垩纪)。有时候5万年内变两次。
但万一发生了反转,期间地磁总量减少到10%,那对人类和动物甚至是植物的影响肯定是巨大的。没有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太阳风)长驱直入,癌症率肯定大大增加。航天器也会大受影响,比如空间站的使用和寿命等。如果农业生产受影响,更会带来社会动荡。
但愿地磁反转来得晚些,最好人类作好准备了再来。
开发一种自带磁场的衣服申请专利。然后想办法在网络上宣传地磁场正在发生异常变动以及太阳射线致癌等等,然后隆重推出我的磁场屏蔽衣,可对人体进行全身上下磁疗 ,尤其是可屏蔽一切带电粒子的宇宙射线有效防止皮肤癌,到时候就可以赚点钱,一旦地磁场反转,公众恐惧心大起,那就大赚了。先定一个小目标 ,明年看看能不能赚一个亿……今天先想到这里 ,我先出去拿个快递。。。
祝融的火眼金睛“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主要部件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激光器对0.1平方毫米左右的区域发出瞬时功率达到百万瓦的强激光脉冲。光点处的矿物或岩石会瞬间被激光加热为等离子气体。光谱显微成像仪记录下气体的光谱。每次探测用时300毫秒,计算机再通过分析光谱得到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祝融火眼用的是固体激光器中广泛应用的掺钕钇铝石榴石(YAG)激光器,激光发射波长为1064纳米。一般脉冲宽度达毫秒的YAG激光器单脉冲能量都可达到焦耳级别(1000mJ)。
储能装置应该是宇航级超低等效串联电阻(ESR)的钽质电容器。钽质电容器是电解电容的一种,其中以钽金属颗粒为阳极,外围有绝缘氧化物五氧化二钽膜作为介电质,外层有液态或是固态电解质为阴极。因为钽质电容器的介电层很薄,而且电容率较高,因此钽质电容器的单位体积电容比闪光灯用的铝膜电容要高,其重量也较轻(当然要贵很多)。即便如此,储能装置和激光器也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使得激光光谱仪占了祝融有效载荷重量的一半以上。
如此“笨重”的YAG激光装置只能装在祝融的底盘上,而激光束通过可以二维旋转的反射镜投射到指定的位置。 所以祝融身上露出来的火眼金睛只是其冰山一角,底下除了激光装置还有光谱仪。
我的意思除了这种科学仪器以外,能不能拍类似老美那样的老百姓看得懂的照片啦视频啦之类的
上去这么多天啦,啥消息都没传回来,不会像苏联那样悄无声息了吧,这个着陆看来风险真的不小,老美还是有点哈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