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 -- 自由呼吸F0
按照太阳直射地球纬度划分,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属于同纬回归日,太阳可以直射到纬度23°26′。同理公历5月的小满、7月的大暑、11月的小雪、1月的大寒也属于同纬回归日。
按农历阴历的每月初一为朔日,每月十五(或十六)为望日。
闰年有闰月。
太阳、地球、月亮的相互间的相对位置有周期规律。万有引力是地震的外因,内因自然相关于地球自己的地质构造。
初八这天不知哪里正对太阳或月亮的地方应力变形会受影响?也许在没加盖的大洋上,也许地壳没受地幔潮什么影响。
视频来自云中乔
[URL= https://haokan.baidu.com/v?vid=505635537651134018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全球地震带透视图视频[/URL]
.
从地球仪上看地震带分布更容易观察到 大地震带沿经度基本成对对称出现分划分割着板块。如东经60度与西经120度成对对称,东经150度与西经30度成对。还有南极洲板块边界。
如卫星云图,地震预报应是全球数据库共享,因为全球由地幔潮产生的应变是在大的板块南北对称东西对称对应着出现的。东经150海沟被挤压 ,三道海岭被分离。
古人发现农历八月的天气与正月的天气相对应。
谚语说:“发不发看八月八”,八月初八天晴,来年正月初八“谷日”节也会天晴,预示将五谷丰登。“ 十月初一日头笑,冬天无雪暖如春”,十月初一寒衣节当天是晴天,则预示着当年冬天相对暖一些。“十月初一阴,日头贵过金”,说明接下来阴雨连连。
古人还讲究每月重日为天地交感天人相通,常在重日祭祀、祈福。
每月的节日:正月初一(岁旦、元朔)春节;二月二龙抬头社日节;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寒食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晒书节晒衣节;七月七为七夕;八月八瑶池会;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初十丰收节;十一月有立冬;十二月有小年。
太极图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由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由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这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通过绘制太极图可以得出四时,可用于农业授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动。
这个太极图的原始出处好像是北宋陈抟从苗族还是哪儿弄来的,他那时肯定不知道这些。这是谁弄清楚的,真NB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在这里,或许不是很恰当。
太极图的产生,或许,要晚的多。而其产生之前,太极理论就已经成熟。
有了太极图之后,再解释两仪四象的理论,似乎就是锦上添花了。
八卦理论的出现,也要晚于太极理论的成熟。
这些,都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是河里一直缺乏一个氛围。
阴历的好处的看月亮就知道大约是几号,但在印刷术普及以后意义就不大了。种地需要阳历,因为需要跟着太阳走,于是又发明了24节气,所以农历其实是个阴阳历-阳历的复合历法。
取消阴历以节气作为替代完全可行,沈括就提出了这样的主意,过于石破天惊没有被采纳。。。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说起与农历相关的谚语。
太阴朔望最直观地反映海水潮汐的大潮小潮。在广东老家那有谚语:初一 十五中午水大平(大潮),初九 廿四朝满夜没(小潮)。比如渔民出海后顺潮回家更省力。世界各地大小潮日期并不相同,还会有延后一二天的情况。太阳潮没有太阴潮变化大。
另外,更为大家熟知的可能是钱塘江大潮。
田合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河南的一名老中医。他92年就提出了太极图是立杆测影的成果。大概是这几年陶寺石峁等地址发现古人已经掌握了立竿测影定四时的实证,所以田合禄立杆测影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研究人员对神木石峁遗址进行了天文考古学研究
这篇论文发表于2019年01期《考古与文物》,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吕宇斐,第二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第三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峁遗址考古队队员邵晶,论文标题为《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研究》。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中心,位于东经110°18′26.66″,北纬38°33′51.24″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古城建造在黄土高原北部由片麻岩和黄土构成的荒凉山岗之上。黄河支流、孕育“石峁文化”的秃尾河,由西北向东南,呈45°左右流过古城西南边缘。
始建于4300年前的石峁城址, 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外城东门是石峁城址中最先系统发掘呈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其城门建筑的形制、朝向, 奠基仪式的祭坑布置、人牲使用、祭祀礼仪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神秘性。
实证观测结果:夏至日出时北墩台南墙内墙全被照亮
文章介绍,石峁城址外城东门遗址一直有两点疑问:一是外城东门不朝向正东。二是外城东门祭祀坑似乎是随意摆放,无迹可寻。为何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研究人员认为,外城东门门道与门墩东北侧外立面的朝向只有两种可能性,朝向某个地理景观或某个天文景观。从石峁城址周边的环境来看,东门并没有朝向任何特殊地理景观,因此应该是朝向某种天文景观或某个时间节点的日出方位角。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复原了石峁城址建城初期的太阳方位角以及上下中天文景观。依据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公式和星象复原方法,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
研究人员认为,由此看来,石峁城址的设计者——石峁巫觋观测或计算所得的夏至日期、夏至日出方位角基本正确。而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可能已经有能力制订石峁人所需的早期历法,其中二分二至的日期及其对应标志星座,各日出方位角可能已基本测定,否则不太可能出现如东门这样的建筑。他们选择的不是墩台的四角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或日落方位角,而是选择了门道和城门外立面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让夏至的朝阳直射入门道并照亮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几何纹壁画。表面上看,后者的精确度似乎可以低于前者,只要门道基本朝向日出的方向就行。而实际上,后者的要求更高:因为如朝向有偏差,门道的两侧墙壁便会出现阴影,让石峁巫觋的失误显露无疑,故后者的技术挑战其实比前者更大。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为检验上述计算,研究人员从2016年6月19日黄昏起,至2016年6月23日凌晨止(2016年6月21日为夏至),对外城东门进行了科学实证观测。实际观测的结果是,北墩台南墙内墙全部照亮,而南墩台北墙没有照亮。实测证明,门道与墩台确实朝向夏至日出方位角,而且如果日出方位角向北移1°21′, 两座墩台的内侧均应该照亮,这应该是4300年前夏至日出时的情况。
实证观测结果:4个祭祀坑确实是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
研究人员对祭祀坑的朝向也进行了实证观测。实测证明,K4、K5基本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鉴于K2、K6与K4、K5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确认,石峁人在建造东门前的奠基仪式中布置的4个祭祀坑确实是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从祭坑的排列与东门、城墙的位置与走势来看,可以排除祭坑是城墙建成以后挖掘的可能性。从考古地层学的叠压关系来看,可以完全排除祭坑比城墙晚的可能性。很明显,石峁人在构建外城东门前举行过隆重的奠基仪式,此后的置础、安门、落成并没有再举行过仪式。
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完成了至少两个方面的系统测量:
第一,通过立竿测影测定了石峁地区夏至的日期及日出日落方位角,确立了石峁的二分二至。完成了大量测量后,巫觋才有可能在东门的奠基仪式前预先挖好精准朝向日出和日落方位角的两列祭坑,埋入了数量不等的经焚烧后的少女头颅,完成伐祭、燎祭和瘗埋等最高等级祭祀礼仪。
第二,通过立竿测影建立了营建东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起建筑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后,巫觋才有可能指挥大量劳动力营建朝向如此精准、形制如此规整的城门和马面。
文章认为,这一系列祭祀坑再次证明,外城东门确实是为了朝向夏至日出方位角,表达对主管天、太阳和夏至的天神地祗的崇拜而营建的。而精准的朝向和规整的形制反过来证明了石峁巫觋已经完全掌握了立竿测影的系统测量方法,也掌握了利用立竿测影建立营建都城、宗庙和宫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法。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阴阳鱼”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5.“阴阳鱼”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包括以左右半圆排列、以上下半圆排列等)都与本义不符。
古代海边生活的需要阴历,还有对赶夜路也有用
星象观测-气象预报也需要,可惜现在气象局的不懂,一些预测不如王林等
他在其中说,立杆测影最早记录在《周髀算经》中,通过测量"日中影长“得来的,和后世的太极图有些不同,但是和《内经》非常吻合。。。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解惑中华文化的来源,很早以前就在河里推荐过。有兴趣的朋友很值得去看一看。研究中医的朋友更能从阴虚阳虚的抽象中走出来,而能运用更多形象思维弄通病理医理。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我小时经常看到生产队长看日历,分配人手半夜去开关闸门,引水灌溉。汉地十八省的海拔都很低,武汉市中心区海拔高度只有23.3米,潮汐对灌溉的影响巨大。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陆续发掘了一些含有水稻遗存的古老遗址——比如1993年湖南道县玉蟾岩,1996年广东英德牛栏洞,1999年江西万年仙人洞,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等等。其中,玉蟾岩遗址出土的1粒炭化稻谷定年为约1.2万年前,仙人洞遗址也发现了一些约1.2万年前的水稻细胞“植硅体”化石,而近1万年前的上山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稻壳。有关水稻起源于中国基本成为共识。
没有对农时的掌握,大量进行稻谷种植是不可想象的。上古人类中的掌握了农时秘密的聪明人成为了统治阶级,在普通人眼中他们了解天意,就是”天之子“。最初掌握农时是根据天上的星像(星宿)和人的影子变化总结出来的。所谓”上观天文,下测表影“,所以天文和表影的出现应该不会相差太长时间。6500年前的西水坡遗址已经有非常形象、成熟的星像图形和理论。河图洛书应该出现较早,太极图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应该是这些理论的后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