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吸金胡
人民之所以接受毛主席的教育,是有经济条件的,例如土改,把土地分给农民,大多数人是获益的。
说到人性,毛与邓的区别,毛会要求抑制人的欲望,而邓是释放人的欲望。
个人认为,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问题。
真的如此,你在西西河的地位基本上等同于forgor大师,大家也会尊称你一声“大师”
兄台的感慨,我非常理解。虽然出身城市,却从来不敢忘记父辈的敦敦教导:“你也是贫农出身!”,所以小学时代填写家庭出身,我一概遵父命填写“贫农”----曾被班主任质疑、笑话过一次。
我父母都是贫农出身,从乡村小学、初中,一步一步考上县一中,然后考上、保送大学(北京)。我父母高考的文革前那一年,县一中的高中班,唯一一次打败了黄冈高中 ---- 班上38人,37人考取大学,除了第一名(家庭出身问题)之外---- 那是文革前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我母亲的另外4个姊妹兄弟,均是从农村读书出来,如今2个在县城、2个在省会 ----- 那是文革中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我另一个很亲的舅舅(我外公之弟的儿子,外公与二外公两大家几十年同住一屋檐下,共侍一老母),是从乡村老师,一步步走到了县中学校长、教育局长 ----- 那也是文革中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改开后,完全不一样了。
我婆娘是武汉市最好的中学华师一毕业,那所中学,在全国也算是不错的了吧(90年代清华每年在湖北招生不到90,华师一保送加考上的起码20+)。但是在八九十年代,湖北省最好的中学还是黄冈高中,从录取率到奥赛金牌,都压武汉华师一一头。
但是近十几年,黄冈高中衰落得厉害。婆娘讲:黄高好的老师,都被武汉华师一用工资尤其是户口、房子,挖到了武汉市。
地处黄冈市的黄高已然如此,遑论县里的中学?更遑论乡里的中学?这大概是改开以来,全国农村中学的普遍情况。
教育资源从农村到城市的劫贫济富,大概是从90年代开始不可逆转。90年代中期,武汉市普遍职工收入不过几百元时,华师一就能建立全封闭的“贵族式”分校,对象是有钱人与政府高官子弟(比如省委书记的孙子),学费一年5万----这是公开的,不违法。到近年来甚至设立了出国专班----专门负责帮助高三孩子们考取国外名校,而不是高考----当然,这只1个班。
前两年华中师范大学一个分管华师一中学校建的老教授来我家小住了两月。他说:华师一的教学资源,富裕到能到新疆办分校(中央要求的)。
美国的国情,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不认为美国人民有低保这一说。退休金如果用购买力算,不见得赶得上国内一般城市退休职工----所以退休甚至孩子考上大学就得立即卖房,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现象-----每年房税太高,孩子读完中学了,没必要住比较好的学区缴那么高的房产税了。退休后,微薄的退休金,更是支付不了那么高额的税赋+养房费。美国疫情死这么多养老院老人(占总死亡数40%),可很多老人们不住养老院,能住哪里呢?
加拿大福利更好些,毕竟国家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政府与美国比更左一点,比较照顾百姓福利。
如果美国都做不到加拿大的福利,中国只怕更不可能。
至于美国优势大学资源集中于小城市,这也与美国大城市普遍治安环境过于恶化分不开。美国的大城市,有不是黑人当家的嘛?我就读的学校,就在亚特兰大市中心----半夜从实验室回家,楼下永远有流浪汉;教学楼层层设立密码门,也不能防止笔记本不断失窃;美国女生住校园里,全封闭的学生公寓(96年奥运村),照样发生过入室性侵;国际学生租校外的房子,被人入室抢劫枪击重伤...凡此种种,谁愿意把大学放在大城市呢?
这跟美国中产阶级宁可每天驱车+火车+地铁+走路3、4个小时进城上班,风雪无阻,却仍然愿意住郊外乡镇一样。毕竟,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但是,这个治安问题中国不存在。当然,如兄台所说的,中国优势资教育源不愿意放在小城市或者乡村----当所有的生存资源、就业资源、医疗资源、精神资源等等都压倒性的集中在城市时,教育资源可能免俗嘛?
毕竟,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那个最关心人民健康、教育、发展的人,永远的逝去了:
最后,兄台提及的康华光老先生,是我大二时代的模电老师,说起来,我们还算是师门,哈哈,握个手。
环京经济贫困带—整个北方政府胡子化这个惯性太难扭转了。帝都营商环境,连蔡都不怎么提了,当时还是一把手工程,为了稳定估计已经不大提了。我们公司零售运营总部已经搬到杭州了,管理成本增加不少,但是也没办法,太无奈了
既然耶稣基督是一种信仰约束,让人向善
为什么共产主义不可以是一种让人向善的信仰,她也的确曾经是一种让人超越阶级,抛弃利益,抛弃生死的信仰。
当人民信奉私利天然应该优先于道义的时候,就注定了人民会被鱼肉,因为正真运行这个国家的各级中层基层管理,都是从这样的人民土壤中选拔出来的,注定了会站在人民反面。
所以,作为人民群体,被教习调教到信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caltech
尻tech
也许是康老爷子讲太深了,怕机械类土建类的消化不良,所以弃之不用。
机械类土建类的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用的是西电出的,讲得也比较简单。
传的挺邪乎,说胡core坐军舰检阅海军,结果差点那个了,最后做舰载直升机飞到岸上,这才逃过一劫。
模拟电路的书我看过不少,感觉入门还是看童诗白。
最近看了Neamen的书,觉得非常好,还有Razavi和Sansen的,都很有收获。
上大学的时候模电就没学好,从三极管开始就蒙圈了,没想到时隔多年以后还能学明白。
面包师傅可以因为自私,而制作面包满足他人的需求,互利而已。
信仰和道义,都是用来降低交易费用的。
私利与道义,并不天然对立。
Notre Dame是私校。
还不错的公立大学里面,弗吉尼亚大学(UV)和宾州州立(PSU)在山里,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IUC)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算是在大农村里了。
我就是捡了这几个相距不远的名校说一下。
UV是美东三大公立之一,UIUC和普渡是工科名校。其实Austin也算在大农村吧。
米国名校分布主要是平均、多元。
都市贫民窟有,其中最著名的是芝大和南加;
豪华都市区有,如哈佛、MIT,斯坦福;
山里有、大农村有,仁兄上面列了不少;
高端农村有,如普林斯顿、达特茅斯;
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等城市也有,如范德堡;
富裕中等城市也有,如布朗;
嗯,耶鲁怎么算?
地理分布也是四面开花。很多经济落后州都有很好的大学,而且不止一所(比如北卡、印第安纳)。
哪里还记得是谁编的。
兄弟我记得当年上复变函数,虽然考了也接近满分,但是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是怎么回事,完全蒙圈。
后来也是工作之后,啃了好多遍,结合工作,才大概齐弄清楚了。
我寻思,有时候数学也是讲究顿悟的,突然一下子就似乎明白了,明白了一点之后,顺着这个点,一条线上似乎就突然都懂了
都是贫民窟包围的贵族名校;哥大在臭名昭著的上曼哈顿;约翰霍普金斯在臭名昭著的巴尔的摩;WashU在臭名昭著的St. Louis;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
豪华都市区也有哈佛、MIT、斯坦福、西北这些名校。
因此我不能同意方兄说的:
米国名校的分布,非常平均、非常多元。豪华都市区、都市贫民窟、中等富裕城市、中等平民城市、中等落后城市、山区、偏远大农村、高端农村。。。
地理分布也非常平均。北卡、密州、田纳西、印第安纳这些经济不发达州,都有非常好的大学。
方兄可能不知道一所名校带来的消费和就业对落后地区的意义。举个例子:90年代中末,北京高校区一个雪糕摊(冰柜)夏天一个月可以挣5000块钱。而在我老家,一个沿街叫卖的卖冰棍的小贩,一个月连200块钱都挣不了;一个辍学的小姑娘,找个一天2块钱的活都很难(这个我以前写过)。
这些年我陪国内富人考察过不少米国排名前100的私立寄宿中学,其中包括叶帅孙女上的学校、米国第一所私立寄宿高中。大多数学校在农村,这些农村基本靠这个学校养活。有时暑假过去,学校放假了,村子也放假了。
--------------
另外:
既然是低保,指的肯定不是一般城市退休职工,而是在小强口中的6亿人中也处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才是真正需要低保的。他们交了大半辈子公粮,现在每个月只能拿110块人民币吧。
米国老人住老年公寓,跟文化有关。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子女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我有一个房客,他父亲就住在附近的养老公寓。养老公寓条件很好,他经常去曾游泳池。按中国人的标准,他父亲跟他住在一起,把养老公寓省下来,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但是老外一般是不这么做的。
如果米国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按米国的低保标准,按中国底层人民的标准、精打细算的话,还是能活得非常体面的。
--------
因此我觉得:优质资源不下沉、不搞与目前国力相匹配(哪怕再低个50%)的低保,扶贫就是糊弄老百姓。
--------
谢方兄回复。不说这些沉重的话题了。有空的话,写写04年去亚特兰大访友的经历。
养老院的老人不能自立或自理,需要人24小时看着,富裕人家也负担不起,也不科学,必须送养老院(nursing home)。条件不到的老人,养老院还不收呢,或者住一阵康复得好,会被养老院“赶”出来。
状态好,自立自理的老人,另有选择,可以租住老人公寓(senior apartments),夫妻之一够年龄就可以申请,租金不是固定,有些老人财产高,或收入如退休金高,租住老人公寓不划算,宁愿住自己房子,老人自己房子享受房产税优惠。
本人倒是关注/担忧老人公寓(senior apartments)的疫情状况,这人群应该比养老院(nursing home)大,公寓大楼人口密度高,上下电梯,不过好像没什么新闻。
另有一个情况。状态有点无棱两可的老人,住在家里(即使与家人同住),申请政府钟点保姆(home maker),好像是O8的妈还是谁,当年做过这个工作,工资不高,比法定最低薪高一点,子女同住不同住也可以申请这个工作,照顾父母,允许的,不算做弊,因为语言或者特殊照顾比较方便,反正都可以申请,批不批准,每周批几个小时,那是政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