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移宫案看明朝大臣的短见 -- 燕人
朱祁钰能够当上代理皇帝也是她的名义,万历时期张居正能够专权和他通过冯保和李太后取得连线也有关系。明朝的太后只不过是没有公开摄政,但是对政治的作用并不见得很小。
当然需要太后出场配合演岀啦,当年霍光废刘贺,也得需要上官皇后的背书嘛。至于司马氏玩弄曹氏,不说也罢
总而言之,明朝的后族没有政治能量,遍览史书,确是罕见。
景泰能上位她就起了作用。
当其时,国赖长君,景泰上位是时势的必然,孙太后不过就是一个盖章人嘛(宣宗的子嗣好像不太昌啊,就这么俩成年的儿子)
后来的“夺门之变”,孙太后又一次做了个盖章人
…………………………………………
朱祁镇、朱祁钰这哥俩闹的那一出,真的是让人苦笑不得:兄未终弟就即位了,弟未终兄又即位了。
当时景泰还没死呢,在没有征询他意见的情况下就赞同夺门不是专权是什么?
明代士大夫集团对皇帝继立参与、干预很多,而清代士大夫集团对皇帝继立基本干预不了,这是一。其它还有:明代士大夫集团可以放手改写档案、历史;可以以文制武;可以以骂皇帝、被打屁股为荣,这些在清代都基本绝迹。
还有就是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也是两事儿的,前者不代表皇权专制,后者不代表士大夫权力。明代内阁不附署而由皇帝发中旨的事,在清代军机处从来是闻所未闻的。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已经明确:明代社会的实际控制者、专制者、利益集团是官绅集团,也就是士大夫集团。20多年来,这个观点没有被台湾、美国汉学界和以社科院为代表的大陆意识形态管理部门所接受。其实也好理解:辛亥革命以来,“反清复明”的意识形态鱼龙混杂,大量东南士大夫的意识、书写进入的民国、KMT的教育领域。上一次文化大革命,从对明史的评论开始(论海瑞罢官),说明教员不认可明代士大夫+清代皇帝书写的明季历史。教员搞第一次文革,也有洗刷这种“正史”意识的因由。
除了有正式旨意外:
这是夺门之变后尚宝卿钱溥和兵部尚书陈汝言奏文中的一句话,显然,虽然身居后宫,孙太后还是有着相当影响力的。
曹吉祥等人找到孙太后,将这一计划告知了孙太后,以寻求她的支持。孙太后听说此事后,即刻颁布懿旨:
天子疾太渐,殆兴,天位久虚。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
她的弟弟孙继宗还直接参加了夺门之变,说她袖手旁观就是搞笑了。
之前群臣联手打死马顺三人而朱祁钰承认结果,让孙太后即使仍然瞩意朱祁镇一系但不依也得依了,夺门之变中她明确表示
以奸臣擅谋,闭而不闻,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
可见她对于谦一派当初的决定有多么怨恨。
千年前的袁绍曹操表示有话要说。
才知道,孙太后就是一个怂包
初遭国难之时,她若力挺朱见深即位,然后,垂帘听政,再完全授权给于谦们,干一场再说,那她也是一个女中豪杰。
宋朝的不少太后,就是这么干的,相信当时于谦们也不太好说什么。毕竟,于史有据,于情有理。
可是呢,她把锅甩给了景泰,然后,又保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敢情事儿干砸了,景泰背锅,干好了帝位还归朱祁镇一脉,真TM的精致利己到家了。
……………………………………
至于,夺门之变时的更立诏书,是其本意还是时势所迫,就不好说了。
这个参加是在她下诏书之前。
只能说明她是个“扶弟魔”呗
夺门前后,景泰已经病入膏肓了,又没有子嗣,她一个投机家,还能不向娘家兄弟透露点儿关键信息?
姚兴和李嗣源都是快死之前挫败了政变的。
能讲清楚的。我见过一篇写的挺好的文章,推荐一下:
如何评价东林党? - 嘉禾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291105/answer/1255138922
简单概括一下,东林党主要的主张就是反对张居正那样的强势内阁,明末部权和阁权的斗争导致中枢涣散,一堆位卑权重的言官不断互相攻击,以至于国事都无法正常处理。
魏公公的出现也是文官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没齐,楚,浙党这些被赵南星一股脑用京察赶下台的反对派指点,魏忠贤这个没啥文化的哪里知道这些文官错综复杂的关系。
明太祖搞掉李善长,搞掉蓝玉,不过是要建立功臣勋贵、文人士大夫与皇帝的权力平衡。老朱想得很好,可惜世事未必皆从人愿。
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死伤殆尽,于谦为代表的士大夫开始掌握了兵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士大夫阶层既掌治权,又掌兵权,皇帝日渐成为摆设,这就是日后所谓的虚君实相,发展到极致就是崇祯被文臣们肆意糊弄,气得在桌子上蘸水写:大臣人人可杀,却又无可奈何。从他自作聪明杀了魏忠贤之后,就注定了文臣大权在握,众正盈朝无从制衡的局面。
明末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朝堂之上的大权争夺,皇帝士大夫私心作祟,无视苍生,最后如大宋朝一样,为外族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