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邓和毛的一个小故事 -- 史文恭
这个调侃,史mm能否展开一二?
请问熊向晖的注释作品在哪了看到,拜谢!
在这种场合下,说得越多、越具体,解读的空间越小,只要说得少,那就容得后人发挥。所谓 “留白”,也是这么个好处。
毛问他在江西干什么,他可以有以下各种二字回答,从软到硬:
改造
反省
劳动
学习
反思
观察
看书
研究
等待
读史
打牌
疗养
韬晦
走资
以上各种回答,配合不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那就是各种不同的情景。所以我觉得抓住一两个字做文章,这个偏演义风格。
1973年12月12日,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1973年12月12—2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并提议邓小平同志当军委委员、政治局委员。
1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委军不议军,政治局不议政,以后改了吧。”“我提议,议一个军事问题,全国各个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吧。”
毛泽东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我还可以打一仗呢。要打就打嘛!天下大乱,包括中国嘛!”“一打来就可以分清,谁是真正愿意打的,谁是勾结外国人,希望自己做皇帝的。”“我们现在请了一位总参谋长(指邓小平)。他呢,有些人怕他,但是办事比较果断。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柔中寓刚,棉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地改一改吧。”
12月22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日,中央军委发布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
就算不是,栽在人家头上也没问题。反正两边是死仇,又是死无对证。
首先,从理论上讲,“发钱贿选” 是可以赢的,你要是赢不了,那只不过是发的钱还不够。
当然了,发钱太多,当了官以后捞不回来,那还是赔本生意。这里面有个成本计算,不仅竞选者会算,老百姓也会算,对于什么位置什么价码,心里大概是有一本账的。
但这些都与 “长期” 利益无关。长期这种事情,过于复杂,事实上越大的团体,大公司,乃至国家,对于长期的计算可能还靠谱点,因为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强。小公司,甚至于个人,一个浪头打过来就翻船,计算 “长期” 毫无意义。
老百姓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里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老百姓发现别人吃的肉更多。毛时代厂长吃个小灶,还有被工人推翻桌子的呢。到了九十年代,一边工人下岗,一边管理层买断,大家小时候都是一个大院出来的,对比如此鲜明,怎么可能不骂娘?
西方社会的稳定,那是富裕阶层和底层完全隔离,眼不见心不烦。
你所谓 “老百姓的支持”,这个太可怕了。显然,对于理性的政治家,除非铤而走险,否则不要试图使用你无法驾驭的力量。老生常谈叫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天老百姓支持你,你确定驾驭得了群众? 明儿突然转性,你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还是老干部、喇嘛头人、巴依老爷这些,大家杯觥交错,比较靠得住。毕竟一方翻脸,另一方还有反制手段。老干部一家一个副部级,你不支持就把你的副部级给别人嘛,要的人多得是。这就是收买的好处,收放自如。
熊向晖,
顺便说下,熊老师关于“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和香港当局交涉的故事也非常经常,说明了当时强大的TG情报单位的威力。
我们尽量往纯洁上靠吧。。
当时主席的原话是,“你有一个兄弟叫邓小闲”, 这是借邓公的原名邓希贤调侃。借用的联系就是两个名词算基本发音上挨着吧。
其实,本身这个玩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席把邓公的本名和什么样的一个名词联系起来,以及,这个“联系”本身是一个亲密的玩笑还是一个较为含蓄的嘲讽。
俺做“名词解释”只能到这里了,伟人说话都是这么风格,现在俺们都只能猜了。 不知道您老对这个答案是否满意?
这个问题很重要啊,应该搞清楚出处啊!
于是就有一股势力用力把总理和邓拉到一起,甚至污蔑说邓干的事都是按总理意思干的其心可诛。那位能够把486捧成人民领袖把李二捧成人民总理就知道立场
被你老的前身马甲(我如果没有看错的话)批得满头是包,也能够坚守阵地,过段时间卷土重来。
和他比,达雅连边都靠不上。
不过他应该是真邓粉,不是为了搞钱。其他大牛粉财两不误。
邓家后人应该怎样感谢史文恭同学的真心相许才够。
邓回答毛“气势汹汹”的逼问,只用两个字!
哪个下属这样回答上级问话,是不是准备好卷铺盖走人。
这故事的真实性严重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