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秋雨边关冷宫墙――土木堡之变始末 -- MP4
当然啦,是否加精还是各位斑竹才能决定的
当时是兵分两路,相互策应,分别由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统领,各有精骑两万,在加上一些后勤辎重部队,总共不过五万左右。
对于谦的责难,正是说明了普遍的是非不清,导致正不压邪。
这话说的有些过于极端,但是现实的确也是如此。
比如说,
很多人责备印第安人的抵抗,导致了印第安的几乎灭绝,却忘了当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要被强迫改变的时候,不能不抵抗。
很多人怪罪史可法导致满清扬州十日,却似乎忘记了是谁侵略了谁,是谁动的刀
也有人指责中国人的抵抗导致南京大屠杀,而忘了是日本人才是罪魁祸首。
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被杀时,就会有人怪他受威胁时因为他的抵抗而被杀,但是很少有人去指责杀人犯。
做人圆滑一些,多妥协一些,的确日子可以过的好一些。
只是觉得有些悲哀。
我想,真正该被责难的应该是于谦周围的那些人,而不是于谦。
但是,作为现实,一个没有明确道德标准的现实,凡人怎么逃脱的掉呢?于是,于谦成为悲剧人物,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事实。
对于于谦此人的人品才能,没有什么好质疑的,千秋功过也早已盖棺定论。我之所以在这里放两句厥词,不过是以我的小人之心,为于谦感到可惜而已,如此人才,立下大功竟遭横祸,子孙后代被迫迁往太行山中避祸,怎不教人寒心。于谦的死,原因史书上都有,我只是想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于谦的性格是否有一定的缺陷呢。
简单的说,于谦缺乏领导艺术,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领导艺术。我前面说过于谦不够圆滑,不是指在任何事情上都处处逢引没有主见,而是做事情的手段不够灵活。做一件事达到一定目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有时候需要快刀斩乱麻,有时候就需要循序渐进,于谦凭一腔热情,做事情缺乏和其他人的良好沟通,在其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手段略显粗暴,这些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是不应该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后果就是,事情做的很漂亮,好人不理解他,小人更是恨之入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景宗,但是他与景宗的关系越密切,就与其他大臣的关系越离疏,久而久之,于谦在官场上就难得有几个知己了,自然显得势单力孤。
另一方面,于谦自己一身正气,所以他以同样的要求对待别人。可惜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于谦的想法,于谦的一些做法反而使一些小人对他的误会加深,于谦也不想法辩解或解决矛盾,或者干脆将那些小人解决掉,就这样拖下去,最终酿成自己的悲剧。其实回过头来看看于谦和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矛盾,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在是很不值得阿。
不过话说回来,于谦如果不是这种性格,那就不是于谦了,历史的评价既客观又主观,我不过也是戏说而已,于谦究竟如何想的谁也不知道。不过,光凭于谦那首《石灰吟》,也足以让于谦的正气形象与世长存了。
"于谦做事不避嫌怨,不避风险,一心在污浊的政治现实中独树一个清洁的形象,同时这也造成他个人的孤高不群和官员们对他的误解和疏离".
于谦的悲剧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因为今天的吏治与他那个时代仍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上负责,都需要油滑,奉承,提防小人。但如果于谦生在现在的美国,官员对选民负责,他大可大展雄风。
都是制度惹的祸。
想起西安事变的时候,戴季陶就以土木堡之变相比,赞成采用强硬政策,
还好,南京没有完全采用他的计策,如果完全从“大是大非”出发,
是不应该对“恐怖分子”有任何妥协的,那可不就糟了。
所以政治恐怕还是不能够完全用道德来衡量的。
以于谦的性格,要他到处和选民拥抱亲嘴拉选票,发表词藻华丽的演说他绝对办不到。不但办不到还会因为心直口快得罪选民。
除恶务尽往往是恶没除掉,自己也搭进去了.看咱们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想要达到完美的统统都是以悲剧收场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他想起了很多,先父皇在立他为太子时眼中的慈爱和期许,王振滔滔不觉令人耳炫的言语,土木堡血肉横飞的厮杀场面,大漠凛冽的寒风和一望无际的凄清,想起在那儿和他患难与共的袁彬和哈铭,他还记起,但也先从京都败退后,他随同伯颜帖木儿的队伍与也先在塞外会合后,当时粮草已尽,也先从火堆里递上一块马肉给他,并说:“皇帝请放心,我一定会送你回去的。”那份马背民族的豪迈不羁,是他一辈子也学不来的。还有,南宫里的冷清岁月,夏日,他喜欢独坐树荫之下,可不久,锦衣卫得知,上报皇帝,这些树就被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