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谈谈教育:别人家的孩子 -- 漂漂2号
春节几天,通过在亲戚朋友间的来回走动,对不同阶层的孩子学习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在这里分享一下,以便交流一下育儿情况。只是自己的见闻,也不过是几个点而已,而非一个面,所以不是要标签某些阶层,特请留意。
与深圳的有钱朋友吃饭,谈起育儿的事,他们那小区刚进驻了某网校的线下机构,家长们欢声雷动,一们心思的为这机构鞍前马后的牵线搭桥,哪怕是老师们的上班停车位都能挤出来。无他,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朋友说,深圳的学位竞争十分激烈,小区的房价与相应的校区学生成绩成正比。只要你这个校区今年毕业生成绩优异,相应的小区房价就跟着上涨。学校(这里是私立小学名校)也非常看重优质生源,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达标,班主任将会对你家重点关注,不停的学习互动让你应接不暇,要是真的跟不上,甚至给钱来劝退你的孩子,因为老师的绩效直接与孩子的成绩挂钩。他们家里对孩子的学习编排紧密,一天也就半小时自由时间,他们有朋友圈里竟然有打滚耍泼哭喊着要上网课的孩子。反观俺那两只化骨龙,真感无地自容。所以985不是大城市人的天下,真的天理难容。
俺这家境,一堆房贷还在,手停口停那种,但多少还有点余财可以左右吧。俺小孩小学二年级,现在除学校学业外,俺给他们加了英语(毕竟世界三分一土地上的官方语言呀),一门音乐(不求多精,能读懂曲目,弹出一支半曲就行)。两门网课(中、数),本市第一公立小学,学校明文要求布置的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可做可不做(当然班主任是要求必须完成的),为了他们着想,就加点吧。加上玩,现在一般晚上十点半左右睡。
回家乡拜年,亲戚的小孩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放学回来做作业做到晚上十点,有多少是孩子自身理解问题,多少是题海战术问题就不行而知了。是所普通小学,能升重点中学的学生大约占5%-10%左右,小孩现在五年级,有上补习班,班里排名中上,应有机会上重点中学吧。
到现在俺才知道去年全国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有56%,O MY G,俺一直以为现在只有混渣才上技校的呀,原来初升高的升学率从俺小时到现在也没变多少。所以拼搏人生从第一次啼哭开始,只是你迟参与而已。
去年年底和朋友聊天时,我的朋友们对子女教育也甚是焦虑,他们孩子有幼升小的,也有小升初的,为了子女教育有买房考虑学区房的,报了不少课外班的,即使不买学区房,也有花钱上私校的。我就开导他们下:
投胎是个技术活。目前,凡是能投胎到省会和一线城市的,父母不好吃懒做,生活习惯健康,有稳定收入的家庭的孩子,大概率不用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没必要去累死累活的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着搞早教上补习班。都已经这么有技术的投胎了,早就赢在起跑线上。我的理由是:
1. 看出生率。生育完全放开,出生率也上不来了,尤其大城市。未来是岗位找人,而不是人找岗位
2. 家庭小型化,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为主。我的朋友们都有房子,等他们的孩子长大了,大概率会给孩子留房子,估计还不止一套。到时候,孩子没有攒首付还房贷的压力,干什么工作还不是看自己心情
3. 凡事看机率和运气。把自己孩子培养成郎朗或者Elon Musk我的朋友自己都没信心,自己也不是啥牛人,何必推娃推那么狠。反正孩子终将平凡,还是和自己和解为好。要是孩子不平凡,八成也是祖坟上冒青烟和基因决定了。父母因素基本不能保证孩子的不平凡,但是父母大概率能保证的是孩子的健康和正常的性格。要是这样,还是给孩子一个平和的童年,上课外班,上就上了,孩子有兴趣就坚持,但真没兴趣别强扭
我同意投胎的说法。
从出生,很多事情就是定式了,不要幻想别人是低手。
尽管输赢难以逆转,多输少输,还是有区别的。
胜者全拿走,在大面积人群中,绝不可能。
少输就是赢。
子女教育,在浮躁中,一个比较难注意的,是孩子性格培养。
我认为孩子的专注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更重要,而且不因为家庭背景有区别,这样走上职场,自学习能力强,能适应。
但这个能力不足以成为领袖,这是好部下的性格。
长时间的复习性学习和手机游戏对这个性格形成都是破坏。
-----
最后,素质教育就是胡扯。
教育资源往上聚集是事实,有利也有弊。毕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不是个小数目,殷实家庭相对有时间和资源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空间,成功率更高些。弊病就是阶级固化,社会能做到开一个小口子,通过分数竞争给寒门子弟有跃升机会,已经很公平了,可惜这种机会还正在被明目张胆地剥夺。
咱做父母的能做些什么呢,不过尽可能为孩子赚个机会,一个不被落下的机会罢。咱基本左右不了什么,只能顺应什么而已。咱能做的就是尽力让他学习和准备,当机会来临时,让他有能力把机会抓住。
至于领袖性格什么的,举个例子:比如勇气吧,勇气是勇士的必备,成功屠龙的是英雄,被恶龙吃掉的就是笨蛋,这世上能成功屠龙的少至又少,大多数都成了恶龙肚里的点心,那你说这勇气对这些被吃掉的勇士来说是福还是祸呢。
成功==能力+耐力+勇气+运气。
咱们父母尽可能为孩子培养前两项,而勇气的培养,是要有不被吃掉的资本来保底的。
对于市场上的商贩,甚至写字楼里的文员,绝大多数人用加减乘除就能解决工作的需要,为何学校还要教代数函数呢。无他,就是让更优秀的人才去获得更好的岗位。诚然,读书行的不一定工作行,但学历是检验人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社会、企业不可能无条件花资源来检验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而学历则是你过去在校园里能力证明,是一种最直接的能力认定。
补习什么的,往往真能体现在成绩上的,高考分数一分之差,就是几千基本几万人的分差,为这一分数之差,就得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的拉开差距。所以作为家长,俺虽不情愿,但也要顺应潮流。
我是很不看好未来本科生的就业的,技校生怎么样,当下没有与这个群体有交集,不知道,综合看,可能未来不一定比本科生差。
现在的年青一代就不大清楚,因为也没有什么交集,有亲戚的孩子是幼师毕业,现在从事英语的辅导班教育。另一位本科生的孩子在公司里做装修设计,收入都不怎地。
父母已经开拓到一个平台,对后代的目标低点,只要在身边,房子房子有、人脉人脉有、环境环境有,后代大体舒服舒服,根本不需要太费心费力,说句特别糙的话,当猪养OK,只要孩子认可,皆大欢喜的好事,顺天时合地理得人和,两家肯定都幸福新时代。
对后代目标高点或者后代自己目标高点,那我存的那点钱、留得那些人脉关系、置的那些房、甚至找的那些相亲,统统贬值到鸡肋。孩子愿意去北上广深纽约巴黎,一个父辈小中产的平台哪够看呢,什么房子几套,卖得出去多少。
说到这,就不得不从个体延伸到群体。孩子长起来,那时的人少得太多了。但那是否就意味着工作好找就业没问题?未必,相当未必。因为一个社会的活力,在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下最终动力是市场需求,人少了尤其是分配要还没有实质性改善,需求疲弱是必然,缺少需求的社会根本没那么多工作岗位。岗位数量不是慈善机构,短期反应是需求一降,岗位打着滚往下跌,长期反应是一出现用工不足就会转向机器人换人人工智能换人,所以岗位富余这种东西是没保障的。生产方式本身会不断制造产业后备军,这是生产方式的本性,所以以后的社会并不必然长期用工短缺,一时短缺不代表长线趋势。
那么,家庭如何应对未来的老龄化和人口萎缩呢?调整孩子的学习。一是调整方向,未来需要的人力结构跟目前会有很大变化,谁也不知道细节,但不断地追踪,及时调整是能够的。二是调整方式,光看分数真的不行了,首先得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其次得让孩子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逼着学的以后估计得吃亏。
目标高点跟低点,策略差异很大,作为父母,提供一个物质硬件平台,在这个阶层已经分化的社会里,往下看大体足够了,孩子混一混大体没问题,往上看根本什么都不算,提供的跟需要的多数都拧着,根本的需要是父母自己把自己扭过来,扭成适应未来的样子,让孩子有样学样,拿到成本最低的那张能力通行证。
如果能够给孩子自信、自尊、好奇心、与人正常沟通交往、延迟满足,相信孩子自己会处理好未来。但往很高的目标上攀登,如果非压孩子一代人身上,已经有点难为人了,太高的目标,就别考虑逼一代孩子了,容许孩子努力完成一部分,把未境内容留给孩子的孩子吧,凭什么他们非得过不成自己,必须过成我们要求的样子呢
可能技校生都在那里撸起袖子加油干吧,那我凭主观印象说一说,可能谬误一箩筐。
坐在沙发上放眼四望,家具家电,手机汽车,咖啡糖果茶,应该都是技校生在流水线上制造的,“高大上”一些的,什么华为小米OPPOVIVO,什么本田丰田比亚迪特斯拉,什么宁德时代三一重工海康威视大疆无人机,中铁中建那几十个工程局,80%的员工应该是技校生。
(部分企业是生产外包、劳务派遣)
也有“低端”一些的流水线,例如家具生产、咖啡糖果生产、服装鞋袜口罩生产等等,技校生也是会嫌弃并挑三拣四的,应该是技校生加农民工组成。
有两个初中同学技校毕业后目前在县供电局,看起来不错,平淡的幸福。
本科生,现在985毕业的能不能挤进华为腾讯不知道,其他非重点的毕业生,合适的岗位大概是银行柜台、保险客服、证券推销、会计、基层公务员、前台文员、市场营销业务员……
这类不上不下非核心的岗位,替代性强压力大,具有较大的沦陷成为三和大神的风险。
看一下国企、事业单位等等,招员工基本是本科以上了,技校生一般以外判公司形式进入,并且同工不同酬。在当下中国,年青时谁都应不用愁,基本能工作就能生活,但过了35,分水岭就体现出来,技校生如不能混成个小老板什么的,生活都很难如意,而本科生要么一官半职要么也是职场老油条了,最不济也能放下身段去做技校生的活,但技校生能做本科生的活,基本凤毛麟角。
三和大神里本科生当然会有,但相比技校生人数和能力,也多是鹤立鸡群吧。
非常不看好。
技校生,入学时,就是人品不好的不多,有,但是不多。经过几年技校生活,我没有见过变好的,多数都变得更差。
技校毕业,人品不错、能力不错的也有,凤毛麟角。而且技术上升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自己没能力改行或者重新学习或者继续学习。有极个别的,能做到的,有,一年的学生里面可能有个把人。这些是好的。
差的更多,一帮男女学生开房,到了旅馆谁和谁,临时分配。更过分的也有。这些学生就不要谈技术、谈认真工作什么的。
孩子就不要选择技校,能上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学都比技校强。技校成才的孩子太罕见了!
原先的时候,的确只是穷人家女孩子能选择的最好专业。
而现在,中产家庭家的男孩子也接受了。
-----------
到底是大家都混不下去了?
还是观念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