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How dare you -- 审度

共:💬169 🌺739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跨部费第一次听说

我们97年毕业,但是上海95或96就完全分开就业,没有任何限制了。只是外地毕业生留上海就业要交城市容纳费一万六,好像家庭贫困的同学就必须跟用人单位签订超长的合同让单位代缴,例外是上海市级优秀毕业生不用交。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上海同学都挺仁义,最多拿校级优秀毕业生,市级优秀毕业生几乎都是外地同学。例外有两个委培的同学最后没有去委培单位,所以交了委培费。另外还有边疆省区的同学受限制,广西两个同学都会去了没问题,两个黑龙江同学去深圳了,不知道这么解决的。

我92年的学杂费包括宿舍费每学期300元应该没记错。我们学校94年开始收费也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学校94年开始对新生有两大新政策,一是收学费,二是建立新生院,第一外语是德语的专业第一年专门学德语,之前我们德语作为普通外语学,每周八课时,学两年。

其实92年的时候各高校就想着法子弄钱了。那时候正规招生没法下手,就弄了很多自费大专。我离家去上海报道的时候以为我是我们中学唯一去上海读书的。过了一个月后,好几个同学找过来,我们学校好多人去了复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建材学院,上海师大等学校读书,我们学校也在93年招了好几个自费专科班,这些自费班往往也没正规文凭,后来慢慢消失了。

家园 不知他是否满意你这个回答
家园 假如你是北京钢铁学院毕业的,四川或者广东生源

不想去韶关钢厂或者攀枝花钢铁公司,去了深圳燃气公司或者成都785厂。

都是非冶金部系统就业,所以交钱,叫跨部费!

家园 农村小学很多是庙宇改过来的

我的小学同学大部分是74年出生的,刚开始也是两个班,后来由于出国的人多了勉强合成一个班,有50多人,绝大部分人小学毕业了,几乎所有人都升初中了。大家都到乡中学读书,我们全乡当时人口一万五左右,初中开始的时候200人左右,四个班,学校差不多一半的老师是代课老师,初中三年出国一部分,退学一部分,大概100人左右毕业,60人左右参加中考,考得不是太理想,应届生里面其中中专1个,县中学2个,区中学大概4个,各种职业中学和私立高中大概10个,后来复读也考上3,4个,综合入学和升学人数,升学率确实是10%左右。

我们那里的小学一直到90年之后才改成六年制。小学和初中上课几乎完全用土话,高中也大部分用土话,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外语。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我们学校还有培养费

如果去了外企,还要额外交一笔培养费。

94年记得是叫”并轨“,就是公费和自费合在一起,当时并不从重点大学开始的,而是(主要)从北京开始的,我就是因为这个才没报北京的学校而是去了其他地方一所重点。

家园 北京郊县师资不差,一流学校在北京完全没有竞争力

北京市现在不公布分区的985,211,一本二本录取率。

普遍认为,顶尖的大学,郊县的清北,985录取率 跟旁边的河北县城,没有任何优势。

二本比旁边的河北县城,录取率要高很多。

家园 没错。

我也是1992年上大学的。记得填报志愿的时候,发现1991年的大学学杂费基本是150-300元左右。我们学校的学杂费是600元。当时带了1200元去学校,交完学杂费及购买床上用品等还剩300元。那一个学期就是300元度过的。当然学校还有每月18.5元的补助。后来涨到22.5元/月。大学扩招则是1999年朱镕基上台,听从了汤敏的教育产业化政策。

家园 有意思,庙宇改成学校。

我知道这事,但是没想到如你等这么普遍啊!

居然河里也不少。

这是一个点。

家园 肯定不满意的

按说呢,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控制阀。把握知识,一直是统治阶级最根本的控制手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钟粟,这话不假。曹操刘备朱元璋李自成,在得到文人集团支持前后,都有质的变化。国外宗教贵族,无非也是掌控了知识。

国外教育,我看就是想要高素质劳动者时,就加强教育。不想要了,就放羊。之前看北欧那个国家,猎鹿季过后就杀狗,下季再买。大概教育也是这样吧。

所以,统治阶级怎么玩弄教育,都是有他们应有的。

问题来了,“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是领导,工农联盟是政权的基础。工农子弟的教育,怎么能让资本玩弄呢?

城乡大规模群体事件,才消停了没几年,“和谐社会”都按不住。

家园 培养费,多是向出国的人收

估计河里交过这个钱的不少!

到单位报到了再出国,还要交"违约金"。

家园 是滴。
家园 回“审度”关于“做题家”称呼问题的思考

就如你帖子中所发出的呐喊:

"凭什么说污蔑勤奋学习的学生为“做题家”?"

是的,无数的努力换回来的却是"污蔑",任谁都会不甘!

然,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那就先让我们来说说,什么才是做题家!

往最小里说,就是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通向大学自我改变机会的青年学子。

往最大里说呢?这批学子,汇聚成的潮流,可以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命运,向着未来,所发出的最大冲刺。小的就不说了,继续从大处着眼,看看共和国的历史上,哪些称呼类似于如今的做题家。看看志愿军战士、知识青年,和如今的做题家有哪些异同。做题家的历史趋势前半程叫做大学生。想当年,参军、下乡、支边,也都是挂大红花,载歌载舞的,和考上大学,贴红榜有多少区别。不同的是,如今这股大学生趋势以持续四十余年,远超过历史上的类似称呼周期,所以多出来了下半场,即如何扭转这种趋势,以便配合新领导集体开启的有别于改开四十年的新周期。内外角力,内力主导下,借外力之手,将大学生污名化为“做题家”,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拙劣”宣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人如何把握自我命运?既要做好自己的选择,又要看清时代的选择。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我认为目前止,中国教育对平民最友好 -- 补充帖

这是我根据能获得的信息做出的个人判断。

我对教育有不满,是认为本可以做得更好。

家园 不只是向出国的人收

跨省也要交培养费。例如湖南、四川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广东找到工作,就要交培养费。但如果是考上研究生,就不用交了。

家园 人人读大学其实很容易啊

现在是什么时代?信息时代啊,网上学习资料多的数不胜数。就是几十年前开始的电大,自考,函授,也已经大大拉低了大学的门槛。当年电大第一节课是华罗庚讲的。所以在这个时代师资力量也是不缺的。也就是说,只要想读,即使到了80岁读大学也不是什么问题。

现在稀缺的其实不是教育资源,而是其他的,比如工作机会,科研经费等等,这些其实是和名牌大学绑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大学。名牌大学的录取机制,名气和其他资源才是稀缺资源。所以,读了大学没用才是很多人放弃原因,而不是没有机会读大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