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黄祸”及孙中山的预言 -- 燕人

共:💬56 🌺261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黄祸”及孙中山的预言

我对人类文明的进化采乐观态度。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住在西方,不用站队也心安理得。但是人类文明会不会倒退?历史上早有先例。中国的事情不说了。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时期的高度科技文化直接被拉低到蛮族水平。这是科技的倒退。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于欧洲的政治文明也是一大倒退。实际上在纳粹德国之前,19世纪后期新兴的德国已经表现出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内在缺陷,制造了种族主义的“黄祸”的概念。“黄祸”这样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词汇在英美这样更为自由化的国家没有被广泛使用,但是政府和民间对东亚移民特别是中国移民的压制,表明他们是“黄祸”概念的同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国人因义和团事件对中国人的妖魔化

“黄祸”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后期,合法的中国移民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相对更高的劳动道德和较低的收入要求,为自己获得工作机会,因此触犯当地的白人体力工作者的利益。这些底层白人通过民主的形式在上述各国通过立法,限制和禁止中国移民。日本移民也受到类似的限制。

在欧洲,老殖民势力已经瓜分全球。新兴的德帝国需要寻找新的殖民地。因少年时期受母亲虐待而形成畸形冲动性人格的德皇威廉二世有强烈反犹-种族主义倾向。当接受谋士建议中国是可行目标的时候,威廉创造出“黄祸die Gelbe Gefahr (The Yellow Peril)“这个德语词,为德国在中国的殖民行为辩护。在此之前一个俄罗斯学者已经使用了Le Péril Jaune这个同样意义的法语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威廉的“黄祸”宣传

1900年发生的中国底层人民奋起反抗外国殖民者特别其宗教同伙的义和团运动,给西方列强一个运用”黄祸“概念的机会。沙皇俄国在舆论上制造白人基督徒与中国人异教徒的冲突。德皇威廉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匈奴演讲“,命令德国军人杀光敌人,就如历史上的匈奴王阿提拉一样,达到”没有中国人再敢正眼看德国人“的效果。这篇讲话如此明目张胆地无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标准,连德国政府外交部都认为过分,在正式文本发布时做了删减。

英法美日等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实行了规模巨大的烧杀奸掠。德国军队在此之后才赶到。为执行德皇命令,德军统帅瓦德西主持了多次以杀人为目的对北京以外地区的出击。英国一位海军军官回忆:

【每个中国人被法国和俄国军队当作拳民对待。。。作为报复而屠杀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现象令人作呕。】

一位美国传教士写道:

【俄国士兵的行为极其残暴,法国士兵也没有好多少。日本士兵抢劫放火毫无怜悯。数以百计的妇女和女孩为避免遭受俄国和日本野人的侮辱而自杀。】

跟随英军的新闻记者乔治林奇写道:

【很多事情我没法写,即使写了在英格兰也不会被印行,因为这些行为表明我们的文明不过是附在野蛮人表面的一层薄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列强原计划对中国领土的瓜分仅仅因为分赃不均而作罢。

这位乔治林奇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尔兰人。在西方殖民主义的主流氛围中,他反对西方对中国的傲慢,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他对联军在北京所制造的苦难的记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自皮扎罗(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者)以来最大一次抢劫远征。“

乔治林奇随后采访了因惠州起义失败而避难于日本的孙中山。孙中山向林奇解释了惠州起义的细节后,谈及中国革命的目的和未来经济发展。林奇向孙中山暗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可能被西方当作真正的”黄祸“。孙中山对此回答道:

【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而不是好战的民族。。。我们已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是你们正在开始以召开海牙会议来努力达到的。产生黄祸的唯一可能会是在工业竞争的形式之中;但在变动了的情况下,生活舒适的程度和工资的比率将会很快上升,因此,无需再把中国劳工廉价输出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孙中山上述谈话文字来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惠州起义经过与中国革命前景》

在一个爱尔兰历史网站上,最后一句话的原文是:

【Therefore, the Chinese manufacturers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cut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in any alarming or disastrous measure.因此,中国制造商不可能为其他国家带来震惊性的或灾难性的后果】

比较一下最后这句话的不同翻译是有意思的。不知哪个是原始谈话记录。今天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制造商,是否符合孙中山的预言呢?

在我看来,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依然来自于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高素质,与西方“黄祸”概念所产生时的经济竞争势态没有本质不同。

西方对”黄祸“的态度,虽然因为政治正确的关系而不能明说,但是从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看,西方依然认为中国在以不正当手段挖底undercut。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中国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行政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上明显领先超过西方的那个时侯。

通宝推:桥上,笑看风雨,
家园 黄祸是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最简单方法

敌人怕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

我一直认为,“黄祸”其实是实现人类共同体的最简单方法

具体就是只要是华人就朝死的生,把敌我矛盾最终演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家园 没看明白,在技术上保持和平性是啥意思啊?

是说不威胁别国,在武力上动作少的意思嘛?

还是说技术要和大家分享?

还是说在经济上不压榨他国?不学习殖民国家?

家园 结论不对,应该是在武力超过西方的时候
家园 就黄祸略谈一二

上溯“黄祸论”观念的萌发时间,会比这张画早得多。但这张德皇威廉二世授意下诞生的画作是“黄祸”最具象征性和黄祸的符号图像,几乎讨论黄祸的著作都会提及它,标志性之强无需多言。

虽然德皇本人当时未用“Gelbe Gefahr”来命名该图,但提及该画作的地方都以“黄祸”来引述。

此图描绘了如下景象,天空中基督十字符号闪烁光芒,象征欧洲那群列强国家的诸女武神们在天使指引下,注视远方即将到来的阴霾威胁。远方密布的乌云中浮现出代表东方势力的佛陀与龙。该画作诞生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所以尽管画作没有文字说明东方势力具体指向,但当时许多人都体会到其代表日本和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体现出成为新兴势力的可能,中国虽然落后战败但规模巨大,这令欧洲国家感到压力,于是诉诸欧洲团结意识来进行“白黄对抗”的宣传出现了。

一战德军总参谋长毛奇Moltke,时任德皇侍从武官长,负责把这幅画呈送给俄国沙皇,他表示“中日达成暂时性和平后,产生了一种危机:中华帝国数量惊人的民众,可能被力图决定影响它的、积极活动与力求扩张的日本组织起来,那时黄种人的巨浪席卷泛滥欧洲,将给我们带来毁灭。就是在产生这种危险的时候,德皇陛下出现了创作这幅画的思想。”

参考:《Deutschland, Amerika und die "Gelbe Gefahr": Zur Karriere eines Schlagworts in der Grossen Politik, 1905–1917》

“黄祸”在西方舆论场开始广泛使用是20世纪初,受日俄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影响后。可以归纳出五种词义:①泛指广大亚洲地区的人对欧洲为代表西方的挑战; ②新兴势力日本的威胁; ③日本主导,中日两国可能出现联合局面对西方的威胁; ④中国庞大体量蕴藏对西方带来危害的潜力; ⑤以中国移民为主体的大量亚洲移民进入西方的廉价劳工群体。 以上五种含义在西方接受度和流行度各不相同。很多河友讨论过的杰克伦敦,就表法了第三种和第四种含义。

海峰:【原创】一个世纪前,已有美国人描绘如何灭绝中国人CaoMeng:杰克伦敦的短文《黄祸》和小说《空前入侵》

在中国“黄祸”则出现了不见于西方论述的含义,其中的曲折过程暂不展开说。

梁启超《爱国歌四章》:轰轰哉!我英雄。汉唐凿孔县西域,欧亚抟陆地天通。每谈黄祸詟且栗,百年噩梦骇西戎。君不见,博望定远芳踪已千古,时哉后起我英雄。

梁启超以“黄祸”赞扬开疆拓土的伟大人物,用意彻底倒向民族英雄。

1903年出版邹容的《革命军》:“我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老年、晚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其革命,其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其以此革命为日日不可缺之饮食。尔毋自暴!尔毋自弃!……尔有黄祸之先兆,尔有神族之势力。”。此处“黄祸”是鼓舞汉人投入反满革命的正面有力符号。

1933年鲁迅先生在发表的《黄祸》一文中对部分人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方式进行批评,“那时是解作黄色人种将要席卷欧洲的意思的,有些英雄听到了这句话,恰如听得被白人恭维为“睡狮”一样,得意了好几年,准备着去做欧洲的主子。”显然他敏锐得察觉出德皇在欧洲宣扬“黄祸”的原始意思可不是让中国人当风光主角。

《黄祸》一文还提到完全不同于西方来源的中式用法,“现在的所谓“黄祸”,我们自己是在指黄河决口了,但三十年之前,并不如此”,表述黄河决口成为当时常用义。

但20世纪初这番曲折的“自我东方化”,成为近代史国族建构影响巨大的构成。以至于八十年代《河殇》依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共同体记忆,“这东方古老的黄肤色,曾使西方感到恐惧(黄祸论)。拿破仑早就说过:不要唤醒酣睡的巨人。” 创作者完全忽略西方舆论场复杂的含义和本土化后的意涵,足见此深入程度远超近代的一小段时间。

通宝推:燕人,
家园 这个说法应该和当年的谁来养活中国是大概率一致的

就是中国造成了某种灾难的可能性,这种灾难给世界带来了麻烦,大麻烦,而不一定是中国主动攻击西方。

当然也可能以某种方式侵扰西方,给西方也带来了烦恼。

所以必须小心应对,做好准备、预案,而在当年,这个意思大概率就是西方的习惯性自我保护动作,先下手为强。为了不让你这个落后愚昧的农业国不给我们西方带来麻烦,我们得先处理一下北京政府。

就是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制造合理的、符合西方侵略需求的借口。

而这种心理因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在谁来养活中国这个话题下收敛了很多。

家园 中国人懒得搭理的蛮夷突然间武力值爆棚

然后这些蛮夷发现中国人这么多、国土这么大、武力这么差,于是中国就栽了两百年的大跟头,还被污蔑成黄祸,说明即使是在中国那么衰弱的时候,这些蛮夷也还是很担心我们,他们就是想对中国人灭族灭种,所以就大造其谣,一直到现在。匈奴当年估计也是这样子狂,然后汉朝忍了很久,最后也就没有匈奴了。

家园 这个你说得对,傅满洲,西方人憎恨的,应该是我们关注的

应该还是会有一些担心的,毕竟拿破仑的睡狮说,大家都知道,西方还是认可拿破仑的。

家园 仅仅是因为人多的各种可能

克尔南谈到“黄祸”时指出:有可能出现的中国威胁表现在经济与军事两个方面。如果中国被迫接受现代工业化,那么中国难以计数的劳苦大众就可以让中国产品泛滥于世界。这是一个令人想起来毛骨悚然的前景,有位作家坦率地承认自己有一种幸免于难的欣慰,“不管怎样,我们是看不到那一天了”。当时还有人抱怨,“在中国谋生的外国人的数量,已经日渐减少”。正是那些侨居中国的西方人,最容易感到担忧与恐怖,而他们的看法又影响家乡公众舆论的偏见。从军事角度看,中法战争后,“人们似乎已经想见中国佬满世界乱跑的景象”;“20年后(作者所说的西方人的种种恐慌,都在19-20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引者注),这种危险可能就更加紧迫,如果有一个国家最终控制了中国,就像不列颠控制的印度那样,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规模惊人的军队,一切就不堪想象了。有一位英国鸦片烟鬼说,如果英国能够占领中国,“20年内就可以建立一支打败全世界的军队”,如果沙皇的军队可以得到中国的人力资源上永不枯竭的补充,他们就无往不胜了。有关俄国统治中国并使用中国统治世界的预言,早在19世纪中叶就可以听到,19世纪临近终了的时候,一个美国人曾预言:“俄国将统治中国,然后印度—亚洲将开始征服欧洲”。……在一般人的头脑中,黄祸带来一种模糊的惊恐,只要一想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而且已有上百万涌到其他国家,人们就会不寒而栗。欧洲人生活在小城小国,对庞大的人口尤其敏感。对他们来说,亚洲人口泛滥,欧洲如果没有技术上的领先,根本就无法应对。他们用“蒙古游牧部落”(horde)贬称中国泛滥成灾的人群,该词最早出现于欧洲语言,指中亚腹地汹涌而出的野蛮人,他们是些半人半兽的怪物,不知所来,也不知所向,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惊恐……——《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通宝推:燕人,
家园 结难解

主帖是对黄祸绳结形成的历史描绘,这个结很难解。

现代科学与西方形式逻辑在西方东方的现代化过程有意无意地推进了非黑即白的个体处世哲学与罗马式的社会组织制度。

这个跟现代教育也有一定关系。生物教师教差了就易到社会达尔文主义路上,物理教师教偏了引致机械决定论。

主帖提及历史人物德皇威廉二世。我们也可来看一个现代德国人物,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于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牧师家庭...默克尔曾在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后在东柏林科学物理化学中心研究院担任科学助理,1986年获物理学博士,虽然日后没有在科学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但系统的科学训练令默克尔善于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缜密且坚韧,拥有敏锐判断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谋定而后动...

默克尔2008年的评论不单对中国人喝牛奶吃肉,也对印度底层人民多食了一餐的状况。很多对立是根植于思维方式与组织文化上。

“比如,现在有三亿印度人一天吃两顿饭,”莫克尔说,“和以前相比突然间双倍的食物被消耗掉,再加上十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这当然会改变我们的牛奶和其它(食品)的消费比例。”这位基民盟领导人在谈到欧洲农业市场的时候说。

何时能开启一神教狭隘信仰者的心智?

通宝推:燕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同学这个观点很新颖

从一神教的角度看“黄祸”论。

家园 本质上是中国还没有在科学上令世界尊敬

存量竞争,中国目前是凭借庞大的工程师人口,在技术上实现了商品的大量生产,可以供给全世界,抢了他国的饭碗,而导致西方恐惧,从而团结对付中国。

本质上是中国还没有在科学上进步,给世界带来增量,,,最近翻阅中学课本,,,数理化知识基本上是西方的创造,隐去了发明人,,,中国产品席卷世界,西方人的眼里,如同宋朝被蒙古打败一样,,,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完全同意

西人不服气。

家园 大约20年前,跑到海外的公知王力雄,写过一本寓言式

小说【黄祸】。主要内容是20年后某一天,中国像苏联一样的崩溃了,几亿中国人开始向海外(通过邻国)涌去的故事。。。小说里的中国人,就好像僵尸一样的可怕,一样的不怕死亡。。

看得我心惊胆战的。。

我是在美国看到的这本书的,电子版

然后,我在大学的图书馆打印下来,不要钱,厚厚一本。

2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本书的作者和此书,早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谁现在还记得这本书啊?

家园 最近看一些教材和专业书

最过分的是每页都有一个人物介绍,一本书下来介绍了200多个。在这种心态下,看不起是理所当然的。按照那种标准,国内顶多进去二十个,而且就算能上去也不会贴上去,因为仅限于美国学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