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这就是55分流后,其中一个5的前景。 -- 沾花富翁
还不想学的提前毕业?学业没完成拿啥毕业?毕业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完成学业。会考就算走个过场,也得把过场走完是不是。
学霸也一样,提前毕业,你给组织会考?会考之后还有高考呢,这不可能提前组织吧。
国内学校都是按企业生产的逻辑,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各个班实际进度最多差一两天。真一个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秩序会彻底乱掉。然后就这样还有几个投花的,你们一个个没教过书,还没读过书?真当学校跟过去私塾一样,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就完了。
中专生函授一年弄个大专学历就可以报考公务员了。
前途光明,大家可以宽心不用那么焦虑了。
我是正常上大学的。
但我的高中同学有高考三次,只晚上一年的,无非就是聪明。
聪明人,你让他跳级就是了。
至于不想读要退学的,无非就是给人一个出路,避免日后没有高中文凭受难为而已。
每年固定几个时间,集中办理这种特殊要求就是了。
国家对高中生毕业是有明确标准的。
不想上就提前发文凭走人?
严格来讲,这属于违法行为。
巡视组下来一告一个准
其次,胡乱吹牛而已。
第三,我推测的依据是,
A,教育可以提高国民普遍素质,促进长远发展。
B,新增劳动力缺乏,每少500万,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05%,因此提前让一部分人加入劳动大军,可以争取3-5年的时间差,也有利于阶层预期。
在发展和稳定都平衡的情况下,必须强行调整部分法码,注定一部分人,甚至数量不小,是代价。
给代价们稍稍一点体面,应该不过分。超过了这些麻烦。
直接百度“学历提升”,小广告一大堆。我老婆的一个姐姐,前一阵子还说,准备“买”一个研究生文凭,充充门面
谁分高谁上
菜就是原罪
现代社会,人真正活力十足,能创造出比较多财富的,也就20到35左右这一段。这个时间段,是女性适合生育的年龄段,也是大多数职业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年龄段。
换句话说,只有20到35的鲜肉们,才有资格当中帝的人肉干电池。35以后,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降薪降职,陆陆续续就会变成社会的负担。世界范围内,40岁以上的劳动力找工作都不容易
现在新电池们补充不上来,那就把老电池们反复榨呗
想必很多河友的孩子们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以现在焦虑点在中考政策。八九年后,孩子有幸上了大学的家长们面临更加焦虑更加尴尬的处境。
毕竟90%的孩子不是985也不是211就是个杂牌大学,如果不是出类拔萃的话还是与那些令人羡慕的岗位无缘,并且我的感觉是人一旦拿了个大学文凭,高不成低不就的端倪就要往外冒,有点类似“剩女”思维:堂堂本科生你让我去民营小公司?剩女归宿概率大。
你说的中专是技校吧
93年是中专包费用有补助管分配(给干部身份?)最后一届,所在矿务局大约2000初中毕业生才一个够统招线,后来上高中考大学
那时这样的中专比重点大学难考
不是学渣,技校好考,很多统计纳入中专类
30年前的初中专竞争很激烈。在我们温州各县,农村户籍的学生全县前五能进温州中学,接下来大部分先去中专,然后才去县中学和其他高中和职业中学,超过大半的人根本没有任何高中级别的学校可以上,农村户口不可以报考技校。
我当年在农村上初中,同学也绝大多数是农村户口,所以几乎没有人上技校。我认识的就两个人上了技校。一个是我小学校长的儿子,他母亲也是我们小学的公办教师,所以他是城镇户口,读书在初中是中等,在我们本地考了邮电的技校。另一个是我初一同桌,成绩很差,没有参加我们那里的中考。但是他母亲是上海知青,按政策一个子女可以获得上海户口。他就在上海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园艺类的技校,现在上海生活得不错
我们县中学一直只教应届生。我们县在80年代开始就有一个私人高复学校,公立学校的老师去兼课赚外快是正常现象。那个高复班当年办在我们县的清水埠镇,所以复读生们苦中作乐称它是清大,那一年是清大预科。我92年高考的时候,我们县中学大学录取率不到30%,好多落榜的同学后来去读清大预科,但是有些跑到东阳那边去读高复班,毕竟在浙江东阳的高考成绩大名鼎鼎。
当我89年中考,中专和普高要成绩前10%的才考的上,职高的前30%左右,80%以上初中毕业就结束学校生活了,技校根本不是选项,因为我们几乎都是农村户口。那时技校有吸引力,因为分配工作,工作单位包括县里的不少部门,比如邮局,而职高不包分配。而在我们这个当时的贫困县,几乎没有工业,就一些制衣和制鞋作坊,比如那时候奥康还是叫奥林的小作坊,职高毕业生去那里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