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郑州市宣布即刻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 -- 葡萄
郑州大部分区域都是淮河流域。
就我所知的三个地区,郑州、许昌、洛阳都是大暴雨,其中郑州许昌都是淮河流域,洛阳南部的汝阳大部分都是淮河流域,尤其是汝河,汇聚了汝阳大部分雨水。
下水道总要流到更低的地方。这个强度估计城市外面河道水位也不低。
说个题外话,我其实特别反感种花种草。我们小学本来有很多大树,体育课自由活动很多人在树下玩和聊天扯淡 ,大概是我小学记忆里最美好的时光。可是每换一任校长就砍一些树,改种些花草,弄个花坛。现在据还在村里的同学说学校校园已经没有树了。那些花草就是校长刚上任,领导视察前后好看几天。然后没人伺候会死,死了就是一堆烂地。有人伺候就要浇水浪费钱。中学、大学也是这。最近基层社区有了点钱,这个歪风刮进小区了。北方地区多数情况水是珍稀资源,种草特别费水。树木可以固土,自己能吸水,省人力,树下的普通土地不需要花钱干任何事,反而是真海绵。
所谓的海,就是大洪水
地下通道与地面情况相差很多
甚至有可能阻碍分洪,必须出动军队管制。
有一利,必有一弊。组织起来是力量,力量很危险,看美国枪支泛滥就知道。
什么是I级防汛响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5条规定: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黄河下游没有支流,河南境内河床高于两岸,除了沿河两岸有限距离的灌溉和饮用水外,基本不能发挥城市额外雨水接纳功能。郑州境内的排水的金水河,熊耳河等最后汇入淮河。黄淮流域,其实主要是淮河水系覆盖,治黄先治淮。
现在的城市规模根本不是你所说的那个年代能比的。
四周一圈城墙的年代,城墙内住的人最多也就是5.60万,这还得是西安、北京、南京这种顶级城市规模,淮河中下游自古以来有超过20万人的城市(城墙以内)规模没有?现如今随随便便城市都是百万起步,没有可比性。
至于你说的极端天气不知外面哪来那么多人?
我倒是可以说一下我自身经历。
最近一周郑州都在下雨,每天都下。每天一阵一阵的。我也每天看天气预报,一看都是雨,最近几天预报都是暴雨。暴雨就暴雨呗,作为河南人,又不是没见过暴雨,上个月我从洛阳回来走郑少高速,路上就是暴雨,雨刷开到最大都刷不及。河南的暴雨,都是来的快去得快,撑死了半小时,就停了,或者变小雨了。
大前天晚上就开始下,我昨天早上还去上班,没有明确的放假通知,谁能不去上班?不过雨不算特别大,我穿着雨衣走路去的,中原路秦岭路口积水到脚脖子上。中午12.30我打伞出门到万达广场买外卖(顺路自取),呆了40分钟,看着外面大雨如注,就没停过。秦岭路中原路积水已经到小腿了。下午我请了个假就没去上班。不过到了5.30,邻居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接一下他家孩子和孩子奶奶,他们在幼儿园回不来了。我打上伞出门,到了伊河路秦岭路,口,那的积水已经到我膝盖上了。据说秦岭路的海拔和二七塔塔尖一样。如果秦岭路的积水到了膝盖,二七塔那不知道什么样。即便如此,雨还是没停。
见过暴雨,没见过会下这么久的暴雨。
把河道弄窄,以加快流速,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并冲刷河道甚至带走一些泥沙,如果长期坚持可以解决悬河问题。但是好像并没有广泛采纳。一方面对河堤要求高,古代工程条件不行束不住黄河,只能借淮水。另一方面这相当于把泥沙带到下游,水流最终只要减速,就还会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把问题从河南转给苏皖(北流前)山东(北流后),人家也不乐意。
现在这种保持悬河,经常加固河南堤防的做法,在中上游水库蓄沙容积占满之前,各种阻力最小。
是要炸什么,是炸黄河内堤拓宽河道,还是炸支流河堤泄洪?
我长大的小区有人防工事连接住宅区和厂区,俗称地道。有一定防水功能,这个地道很大,主巷道并排开几辆卡车都没问题,主巷道侧有比路面更深的暗沟可以排水,最终似乎是流到厂区一个深井(再往后有没有到附近河道或者专门排水道就不知道了)。这样其他巷道和耳房的水最终汇集到这里流走,至少短期内不可能积起太高水位。
当初修它是防止敌人轰炸和原子弹,实际没怎么用,就是小孩子偷偷跑进去玩。反而是因为地面有厂区的自备铁路,新时代穿过铁路施工成本非常高,近两年的很多市政工程(暖气、天然气、通信电缆等等)都借用了这个地道。
引起黄河洪峰的1982年暴雨,200毫米降雨区超过4万平方公里。而且这次降水一小半落在黄河流域一大半落在淮河流域,力量分散了,所以至今仍没有出现编号洪水。反倒是暴雨北移后,降水集中到海河流域,未来几天漳河卫河有可能出现大洪水。。。
这个尚书尧典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点的天文星象记录的是很详尽的。晋朝天文学家虞喜根据记录测出岁差(地月陀螺系统的地轴摆动周期,观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太阳升降时刻位置在恒星坐标位置上的投影会变化)是53度。实际已经直接把时间打包成黑盒了,虞喜那时候是没法精确测量岁差,或者说地轴摆动一周(26000年)要多少年,但他已经测出摆动了53度了。剩下就是小学计算了,我们后边精确计算出的岁差(71年一度)乘上53度,加上晋朝虞喜到现在的时间就可以了。其他还有比如像良渚古城核心建筑(大禹庙?)测年5200年前,这和大禹,封泰山,禅会稽的记载是直接相符的。
当然那个时期气候应该比现在热不少,按说应该先回到汉唐的水平。但估计是工业化排放导致的这种升温比较快,或者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对植被也有其他影响。我们在气候变化上,比如降雨特点,可能比温度更早先再现尚书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