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毛泽东时代读大学不需要交学费吗? -- 副将
很多人因为家里困难,没有收过学费,就觉得大学就是不要钱、免费的。
这是个错觉。
是不收“你的”学费,而不是“不收学费”。
其他大学怎么样收费,我也问了父母,他们也不知道详情,只是猜应该都差不多吧。
说起华侨大学,我妈有点耿耿于怀,她说她的成绩,应该够上中山大学的,一个成绩不如她的同学都可以进中大,而她因为海外关系,就上了暨大。
历史才刚过去了,我们还在,我们的父辈大多还活着,就开始有这样的谣言了!
真正在大陆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不光毛泽东时代上大学不交学费,学校还给发钱,就是到80年代,这个制度依然在延续,上大学开始交学费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俺是75年生人,92年参加高考,上了一个普通工科院校,既不是师范,也不是地质、军事等你文章里列的特例。俺不太幸运,正好赶上大学开始收学费了。俺的记忆是从91级开始收的,91级大概每年是交200多元,到俺上的92级应该是交400或500元。具体金额记不清了。但是当时俺上学时,89、90级的同学都还在校,有过几次老乡会,当时好羡慕他们不用交学费。因为当时俺母亲下岗,父亲单位不景气,弟弟也在读高中,家里很是有些困难。
俺当时虽然要交学费,但是每月学校还发钱,大概是30斤粮票还有30多元钱,具体 记不清了。俺当时能靠这笔钱吃一周左右。当时俺上学,每学期开学家里给带500元左右,到校就存入银行,学费另外单带。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中国上大学不交学费,学校还发钱,这是大家都耳闻目睹的事情。当然上大学还是要花钱的,如书费、住宿费,其他主要是个人的生活费用开销(如来回路费、饭费、学习用品费用等)。当然优秀的同学可以凭成绩另外获得奖学金,不光不用家里给钱,甚至能寄钱回家补贴家用。
不过90年代之前,上大学的人确实很少,在俺的身边只有伯父和俺的岳父是60年代的大学生,还有一个亲戚是工农兵大学生。他们都没有交学费的说法。
节省一点的学生不但基本不用家里的钱,还每个月有点盈余,羡慕死了。
即使在90年代初,意思意思交点学费,读大学还是有赚的。可惜等到90年代中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那时候实现所谓并轨,大学大增,一下就要交2000元,补贴却还是200多元,本都要不回来,实在太心疼了。
说说吧,你说的你长辈的同学,入了什么学校,收了多少学费?
郭沫若的家人上学交了学费,哪一年上了哪个学校,交了多少学费?
-----------------------
告诉你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逻辑:
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是公办的,学费是全免的,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国家发助学金,助学金是补助生活费,入学时学校根据每个同学家庭的经济情况评定,一般从每月几块钱到20块出头。
免学费当然是全体都免,与每个同学家庭经济情况无关,但这个政策有一个隐含的前提:
每个上大学的同学都自动成为国家的人,毕业时他们会获得国家干部的身份,国家包分配,而他们也要服从国家分配。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有的高校开始出现了自费班,即学校向学生收取学费,学生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国家不包分配,但学校会想办法搞定文凭。有的高校就用自费班来解决自己的子弟以及一些社会资源高考分数不够上不了大学的问题。
哪怕是一句胡说八道,也有人认认真真地查资料解答或者驳斥。
只是有些不值,胡说八道的成本太低了。
当然跟造谣的零成本还是不能比。
本人前几天想查一下乱帮下台前接受香港妓者采访的记录,这玩意儿本来在大公报登出,在香港是完全公开的,在大陆,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也不是什么秘密,采访记录我也看过。这个妓者是也是名妓,从大陆过去的,貌似现在已经去世了。十几年前,还看过他一篇回忆这次的文章,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内疚就是那次采访导致乱帮下台,在乱帮生前没机会向他道歉。
我想查一下这事,偏偏忘记了这妓者的名字。在摆渡用了好些关键字,都查不到影子,只得放弃。
像稻上飞什么的,前几年可以查到一大堆,现在也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文革开始就是对前十七年文化教育路线的否定批判...
一些学生们...给自己的老师剪阴阳头...抄家...批斗...殴打...逼得一些老师上吊自杀...
你还管他缴费不缴费?
...
那是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路线错了...一切都错...
交学费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和不交学费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有什么区别?
...
所以有了大学停办...有了工农兵不交学费上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接班人...
看河友们举例批驳你...维护前三十年的完整...你还是服气吧...你无法面对混乱的逻辑和立场......
走人...
哈哈...
文革不是武革,其方式是“要文批不要武斗”。
主动挑起武斗的,都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比如陈小鲁等,不是文革分子,而是反文革分子。
是否属于当时的TOP1%?
但是一些小众网站还是能找到这些资料。去百度云搜一下估计能找到。我就是从百度云上找到完整版张春桥《狱中家书》
不要双标就好
十多万左右,不超过二十万,结合同龄人出生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甚至接近两千万,比例正好为一比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