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不靠谱的粤军(一) -- 梦秋
得亏李明瑞神勇,算是力挽狂澜了。顾刘卫三人后来都升官儿了,李明瑞却原地踏步,导致桂系后来的分裂。
因此可称为“任公”?不知“李仁公”一词来自何处,刚开始还以为是李宗仁,后文看着应该是李济深。
另外,看曾经的某本书,陈济棠跟古应芬关系应该不错,说拜古为大佬也是可以的。陈济棠反蒋,是在古应芬拔牙意外去世之后,这个意外也是有点意思。
陈济棠联合新桂系搞两广事变,还来了个“机不可失”的典故,笑死。桂系在陈济棠垮台以后差点被多路围殴,得亏了有人居中调停,不过常公也应该不会往死里下手,毕竟打起来解决桂系还是挺麻烦的,常公解决地方军阀就没有动武的例子吧?都是偷摸着趁实力派的队伍不在才下手直取首脑,王家烈,龙云,韩复榘,莫不如此,真正明面上动刀动枪真是好像没有过,也许是怕打不过?哈哈哈哈
是直接动武吧。
但这有两个有意思的方面,1,蒋冯阎桂,一二三四集团军大战,更大的起因是,冯阎桂或者冯阎联合起来对付蒋,所谓蒋是迎战方,几场恶仗,都是被迫采取武力方案应付,而不是主动采取武力方式解决的那一方,也就是说没有旁的手段了逼不得已才打的;2,几大刺头,光头其实最后真正解决的手法,也并不是中央军的武力值爆棚,打的有多厉害,更多的是金元攻势。冯,桂两方,很多是被收买,分化的领兵将领,导致这两方直接崩盘,白崇禧只身逃回广西,冯桂二方直接散架,从此冯就空头老大一个,直接分出一堆小军阀。桂系从广西崩到山海关,中间湖北拦腰一刀,连老窝也差点被掏了,还好桂系终究比冯坚挺,后又挣扎着东山再起,这才有了之后的两广事变。这也侧面证明了光头首选的都不是正面武力解决吧~
另外,古应芬是胡汉民这条线上的吧,再连上陈济棠,都是广东人。
卫立煌血战四昼夜,刘峙也光荣负伤。
李明瑞没有升官,要怪李宗仁白崇禧。
卫立煌成了嫡系中的旁系,要怪蒋介石何应钦。
得亏李明瑞神勇,算是力挽狂澜了。顾刘卫三人后来都升官儿了,李明瑞却原地踏步,导致桂系后来的分裂。
一直没有发现。谢谢指正。
关于陈济棠跟胡汉民这条线,我一直没有关注到。关于这一点已有河友指出。
关于两广事变后桂系为什么没有被捶,目前我倾向于主因是老蒋没有吞下桂系的决心。当然,确实也有人居中调停,关于这一点,后面会写到。
至于凯申公解决地方武装的手法,其实就是个路径的问题。能够用银弹和偷袭解决,为什么要费劲巴拉地去硬啃呢,真打起来他不见得占多大便宜呢。
陈铭枢在412之前就被逼走了。
他如果不走又不表态的话,结果也难说。
当时中央党部迁往武汉,被视为蒋介石死党的中央党部秘书处长(也算是个大干部了)李仲公就被贺龙抓了,移交唐生智。
按照我党的官方说法,到了文革时期,李仲公还伪造了贺龙的信件诬陷他,是贺龙专案的重要黑材料。
君子报仇,四十年不晚啊!
李任公就是李济深,曾见过书信里面直接写任公的。
粤军老是充当能打的工具人,最后混得远远不如桂军,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回头看了一下,陈铭枢1927年3月就离开武汉了。是我读书不仔细。
桂系没有分裂,架不住后来分裂民国啊,所以也还是灰飞烟灭了。
大家都想当草头王?
第四军跑到江西后不久,接受老蒋改编,参加第三次北伐,打到北京去了。这次北伐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大家一起去香山碧云寺拜谒了孙逸仙博士的棺椁,然后各方讨论下一步怎么分蛋糕,凯申公随即祭出“裁军”这个大杀器。当时凯申公带甲五十余万,四个集团军里兵力最雄厚的就算他,但裁军却先从冯基督身上下手。冯玉祥那是石头里都能榨出油的主儿,如何舍得从自己身上割肉。“裁军”大议题一开,老冯二话不说就走人,意思就是“谈都别谈”。阎老西跑得比冯基督更快,就剩下李宗仁白崇禧没走,为什么?部队从广西一直排到山海关。跑,就丢地皮,不跑,丢部队。李白好不容易杀出广西,面对这锦绣江山,如何肯放手。没法,只好严防死守,神经绷得紧紧的。就算是这样,手下几个不省心的家伙还是给桂系惹出了大麻烦。
1928年到1929年,凯申公挖空心思,不断给桂系下套。先是在1928年挑拨李宗仁和程潜的关系,诱使李宗仁扣押程潜。正在李宗仁认为亲桂系的何键将被任命为湖南省主席时,南京方面却任命了资历更老且亲蒋的湘军将领鲁涤平出任这一职务。这让徳邻公大为紧张。凯申公知道你怕什么就给你上什么菜。1929年年初,他偷偷给鲁涤平运送军火。桂系两个坐镇武汉的湖北佬胡宗铎、陶均沉不住气,立刻上钩。这俩判断鲁涤平打算切断湖北和广西的联系,也没跟李白打招呼,就通过自己把持的国民党武汉政治分会公开罢免鲁涤平,命叶琪代之,同时还命令李明瑞偷袭长沙,把鲁主席赶到浏阳去了。
桂系制造的这个“湘案”,一顿操作猛如虎,却在凯申公瞌睡时递了枕头,有了收拾桂系的借口,于是先扣押跟桂系关系密切的国军总参谋长李济深,然后通过俞作柏策反了对胡陶二人极度不满的李明瑞杨腾辉,瓦解了桂军。这里面涉及到桂系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另外单开一篇。总之读者朋友们记住,俞作柏早早被李黄白排挤出了新桂系,憋着劲儿要去挖新桂系的墙角,终于在凯申公这里找到了机会。“蒋桂战争”自此爆发。老蒋的部队直扑两湖,其中,由第四军改编的第四师作为凯申公的前锋,重新委任了师长张发奎,从鄂东朝着武汉一路杀来,要收拾老冤家桂系。
此时第四军为啥改名了呢?源头还得算在“裁军”头上。老蒋裁军裁不动大头,只好先专一修理没娘家的部队。第四军既跟李济深、陈济棠和陈铭枢为敌,又跟桂系翻了脸,成了光杆儿。眼睛眨一眨,老母鸡变鸭,第四军给压缩成了第四师,下面是三个旅和三个教导团,后来连教导团都要裁掉,这下就不好玩了,第四师人心浮动。
老蒋又裁军又让人去打前锋,大概觉得第四师在桂系手下吃过败仗,肯定要找回场子,就让你们内耗掉好了,算盘拨得哗啦啦响,却没想到桂军一触即溃,老张等人心里也开始打起了小算盘。第四师一路杀到鄂西,桂军四分五裂几乎没有抵抗。李黄白三人逃回广西,手中兵力薄弱。这时俞作柏和李明瑞的部队通过海运在广州登陆,会合了陈济棠一路向西打回来。李黄白既不是对手,又不想广西军队大火并,只得匆匆下野躲到香港。俞作柏成了新的广西王。
话说张发奎,向华公重回军队,对枪杆子充满了渴望,收编了部分桂军部队,还跟汪精卫再度勾搭起来。此时老蒋正打算把他从鄂西调到河南去打冯玉祥,有传言说凯申公打算趁调动机会把第四师缴械。老张最讨厌人把枪口顶在自己脑门上,遂决定跟反骨仔俞作柏一块当南天王。1929年9月,掌握广西大权的俞作柏公开反蒋,并邀请第四师返回两广,一起打起一面大旗“护党运动”,张桂自此合流。
张发奎选择跟桂系合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绝对不是什么正确选择,无非是军阀化的程度又加深一层。投奔广西是向华公军事生涯下坡路的开始,他从此就再也没打过像样的胜仗。这个选择的恶果甚至在还没打仗时就显示出来了。第四师千里开拔,好不容易穿过两湖到达广西龙胜,在这里他们被现实当头打了一棒:作为同谋的俞作柏李明瑞因反蒋已经被凯申公赶下台。广西新任老大吕焕炎是蒋公任命的,正准备将第四师缴械。
进退不得的张发奎带兵从龙胜到达桂林西北的灵川、义宁,事情又发生变化。吕焕炎翻脸叛蒋,迎回了李黄白,军阀政权翻脸比翻书都快,新桂系东山再起。老张从鄂西跑回桂北,千里迢迢跑到桂林城下,发现老冤家摆出一个师挡在路上。第四师里面还收编了大量桂军士兵,两边乡里乡亲,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好在李黄白不像某些广东佬那样喜欢窝里斗,也没那么多讲究,既然来都来了,双方捏着鼻子忍吧。于是向华公与李黄白和解,假装忘记双方在两年前在梅县那场血战,硬着头皮一起要打到广州去,要迎回汪精卫和胡汉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老张的部队在第三次北伐和杀向鄂西时,广东的话事人是陈济棠和陈铭枢。前者是广东绥靖主任,后者是广东省长。粤军耆宿李济深则在南京吃着老蒋的牢饭——关于这个,稍后再讲。陈铭枢的主力部队是蒋光鼐、蔡廷锴的六十和六十一师。接下来是蒋蔡二人的高光时刻。蔡廷锴的部队在北伐期间的表现略弱于张发奎。然而粤军内斗期间,双方左右互博四次之多,张发奎几乎没有胜绩。第一次交锋是1928年初,蒋蔡部在梅县时为陈济棠部拖累稍有失利,第四军也被桂军附背吃了亏,向华公和蒋蔡勉强算打平。第二次交锋是1929年底,第四师远涉四省,拖着疲惫之躯打到广州北部,都看见白云山了。老张开心得捻须微笑:“明天到广州活捉陈和尚!”没想到,蒋蔡部横插一脚,双方在花县人和圩(今广州花都区)激战数天,中央军也参合进来。老张一群疲兵实在没法跟生力军硬刚,据说黄绍竑也躲在一边按兵不动,第四师吃了大亏。两万余人的部队打得只有一万四千人。向华公手下大将缪培南此役后便投了陈济棠。
花县之战后,广东省再度实现统一,虽然内部派别仍旧纷争不熄,但是全省究竟免于兵灾,维持了九年和平,直至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
第三次交锋战场转移到广西北流。从花县败退回广西后,虽然部队越打越少,为了壮胆,老张又把自己番号改为第四军,但实力已经比北伐是相差太多。这时候老张跟黄绍竑一起到玉林一带收拾再度叛离桂系的吕焕炎,把他赶到梧州,战线一拉长搞得兵力全散开了。蒋蔡部沿西江逆流而上,两边又撞上。蒋光鼐本来跟老张勾勾搭搭想要一起杀回广州干掉陈济棠,无奈蔡廷锴动作太快,没勾搭成功,两边在北流又发生一场激战。张桂军来不及收缩,季宽公顾此失彼指挥失误,张向华这次受累,又给打得大败亏输,所部只剩下五千多人,编成三个团。此役因为双边军队在容县季宽公老家附近拉锯,一来二去把季宽老母亲惊动了,惊吓而死。老黄为此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成为不久后退出桂系的诱因之一。
张桂军战败,向北退到贵县西江北岸。蒋蔡追到西江边,也没有再往死里打。两边隔江用粤语互相聊天,仿佛彼此从未有过生死之争。但是高佬蔡是个嘴里不饶人的家伙,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向华公,说老子的部队是钢军,你的部队枉称“铁军”,应该叫“豆腐军”才对。收回第四军番号吧!自此第四军和十九路军两边的梁子再没法解开了。
面对蔡廷锴的嘲笑挖苦,老张有没有发脾气呢?老张回忆说,他们两个冤家对头其实私交很好,后来两人都丢掉了军队,在美国加拿大前后脚四处晃荡,名曰考察。蔡廷锴在公开场合大骂向华公“不抗日”,惹得华侨群情激愤,老张在温哥华差点被当地华侨群殴。不过他在回忆录里却显得很大度,说他在美国还邀请高佬蔡一起吃饭,还说:“我们是好朋友,一起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向华公说的最艰辛的岁月,如果不算他自己在全世界乱晃远离祖国的这些日子,那大概就是1931年这两支兄弟部队在湖南的最后一次交锋。
第四次交锋在湖南。北流战败,虽然小诸葛在荔浦击溃中央军,但广西富庶的南部江山被粤军占了,日子不好过。如此,不如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嘛,去外地去抢钱抢粮抢女人……啊,不对,抢地盘去。正好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张发奎部和桂军干脆彻底放弃广西,再度北伐,想要打到武汉,与冯基督和阎老西一起饮马长江。但是广西毕竟是老家,想走就走,这还叫神马军阀。张桂两方的决心毕竟不够坚定彻底。黄绍竑部动作缓慢,导致桂军从南到北拉出几百公里的距离。北边李宗仁部都快到岳阳了,南边老黄才刚出广西。蒋光鼐蔡廷锴看准这个空档,从衡阳横插了一刀,截断桂军首尾。张发奎和李宗仁在继续进攻武汉和掉头回援问题上取舍不定,最后还是决定保住自己后路要紧——让军阀丢掉自己的老巢,确实挺难。张桂军军力比蒋蔡部占优,但后者这几年打仗的水平飞速提升。衡阳这第四次交锋,甚为激烈。张桂军五行不定,蒋蔡部大发神威,打得张桂军望风而逃,桂军师长梁重熙战死,蒋蔡部也阵亡了一名旅长张世德。张发奎部只剩下了一千多人,仓皇撤回广西。
张发奎部回到广西,力量式微。李宗仁白崇禧将桂军六千人补入张部。张发奎收了士兵和武器,退还了军官,挡住李白二人的吞并。这一招很有先见。后来第四军脱离桂系附蒋,李白暗中命令在第四军中当师长的桂系将领阚维雍把队伍拉回来。阚维雍根本得不到老四军中下层军官的支持,只拉回来很少部分人马。
第四军余部在离开广西前,到底和桂军一起苦挨了一年。虽然和桂军同等待遇,但经济条件依旧差到只能用鸦片发饷。跟桂军相比,第四军的一大弱点是受不了穷。桂军最穷时当官儿的一天只有四毛钱,当兵的只有两毛,这哪里是富庶的广东军队能够忍受的。张发奎不得已,动用第四军的公积金——其实就是靠着国军的第一大特色“吃空饷”积攒的一大笔钱——给第四军发饷。最后,实在穷到李汉魂邓龙光等将领都受不了了,先后跑去投了陈济棠。
后来李白黄想要把第四军移防到百色。张发奎说,百色那个瘴疠之地,去到那里不用多久,部队里连骂“丢那妈”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他以解散第四军为威胁,迫使李白黄收回移防决定。这也最终决定了第四军在广西是一支客军。忍到1932年,张发奎自己也忍不住了,通过宋子文跟凯申公搭上关系,确认了军饷由南京发放。这下老张彻底放心,再度离开第四军。他自己说,第四军只剩下了一个师,七八千人,离开它已经“无关大局”。实际上,老张到底是精心算计过了。他和薛岳等第四军老人跟陈诚关系相当好。有陈辞修罩着,第四军后来的日子不算难过,起码比蒋光鼐蔡廷锴二人的十九路军结局要好太多了。
至于向华公本人,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老部队。抗日战争初期,他手下指挥的部队一度包括第四军,但在武汉会战后,因为凯申公猜忌他袒护第四军,张发奎干脆请辞回到了两广。不过在1932年,他本人对越来越党棍化的汪精卫极度失望,可能是引发他离开军队的原因。另外,多年的战争损害了他的健康,让他产生了厌战情绪,这都是张发奎离队的原因。当然,抗战期间他还是官至战区司令长官,但手上已无基本部队,他本人也志不在此了。
第四军由朱晖日领着,嘴里喊着北上抗日的口号脱离广西,然后直接让老蒋收了,调去江西,从此中央军化——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腐化。老张在军中时,禁止手下将领纳妾。后来的第四军军长、时任团长的张德能纳妾后又想休掉人家,该女士找上门来河东狮吼,老张强令两人离婚,贴了一笔赔偿费。张发奎自己虽然花天酒地,倒是真没纳妾,故而第四军将领也不敢这么做。不过,到抗战前老张有机会去到第四军巡视时,发现高级将领吴奇伟和欧震等一干人先后纳妾了。这样的军队真是再难维持“铁军”风貌。
顺便说一句,“铁军”出桂时,实在穷得连气节都没了。张发奎的亲信陈劲节当时被桂系委任为“总部经理处长”,拿着广西的盐税作为抵押找上海财团借了五百万元打算买武器。陈处长昧掉了其中一百多万元,跟着“铁军”一块跑路,气得新桂系头头们四处跳脚,又没处讨去。
在江西,吴奇伟出任第四军军长,薛岳出任剿共的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继续带领第四军。1934年长征开始,薛岳带着这些余下的粤军血脉尾随红军直到四川。在贵州遵义,吴奇伟差点被打到乌江里淹死,已显示出第四军战力不济的颓势。
1944年,长衡会战中,第四军军长张德能作战不利,率部撤出时在湘江里淹死了不少人。长沙丢失,老蒋震怒,下令将张德能枪决,高层换血。经过这一仗,虽然第四军番号依旧,当年锐气勇气皆失。1949年,第四军在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期间被歼灭。不久,重建后的第四军从海南逃到台湾。
“铁军”的一个重要山头,张发奎部,至此成为浩荡历史中一粒沙子。
我看到有一些近来的研究称这是汪精卫撺掇的。张发奎离开第四军到南京,汪又为了避嫌不见他,让向华公感到非常失望。两人没有因此断交,但却从此分道扬镳了。张发奎接受了老蒋的出国费用,到国外四处晃荡去了。
关于这一论述,我在已看的回忆资料中并未见到证实。张发奎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了汪精卫的避嫌不见,但事情似乎对他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谨补充说明一下。本人是史学民科,全凭自己兴趣写作,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