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房地产危机的责任银行要负一半 -- 独立寒秋HK
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没钱市场垮了,就不是健康发展了。
所以,央行的倾向很清楚,对房地产的高压政策大概率放松,现在的不确定只在于这个放松到什么程度,目前市场主流的看法是:边际放松的可能比较大。就是不大放水,而是针对性放水,例如支持刚需、改善性住房,缩短银行放款时间等。
这个事情是花了很大权威去推动的,不要指望管理部门会唾面自干!继续推动炒房。最多就是鼓励刚需,但是也不能超过房贷指标红线。
七天,你说话也挺绕的,我看了几遍,才搞明白这个题目和内容。(开玩笑)
你说的“中国人真有钱”,指得是那些“中国人”,不是我们这些大多数的中国人。
他们控制的,不是自己的钱。他们图谋得,不是中国的利。而他们挥霍的,也不是清白的钱。
你一直说自己是专业人士,一直都工作在是执行层面上,这次我是完全地接受了。
想同你讨论一下。如有不当之处,或者言之过重,也请指教。
你们的项目去中国融资时,你的朋友们的小九九应该是:不敢狮子大开口。去“钓鱼”时,把十亿报成六亿时,态度是认真的,目的是明确的。是真正地想做出这个项目来的。
但是国内的投资者们的真算盘打得是什么呢?
恕我直言:你们没有看清楚,你们也没有搞明白!
我不需要直接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你自己已经写了,就是在这个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找钱的过程很长,期间要把部分人遣散,否则养不起。等找到钱后,再雇人,裁掉的人大部分已经找到工作了,于是招新人。问题是,新公司、又刚裁过员,招人就难了。于是只能高新挖、或者找市场上剩下的,而且新人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熟悉项目。
除此之外,新的钱进来,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投资者们开始重新争夺控制权(斗得很凶的),好不容易斗明白了,发现新招的员工还在熟悉项目,钱花了不少,项目进展不大,赶紧推着项目往前走,然后又出现问题,然后接着纠结怎样尽量少花钱解决问题。。。周而复始。。。然后发现又快没钱了。
随着公司估值的降低,有人进场抄底。抄底者自然希望取得控制权,于是开始跟老人恶斗、并希望插入自己人,上面的戏码再演一遍,等把老人斗倒了以后没多久,钱又快没了,自己也掉坑里了。
然后又有人进来抄底。。。。再后来,我的朋友也被新来抄底的投资者给踢出来了。终于没有人打电话骚扰我了。。。阿米豆腐。。。
说实话,真的很烦。免费咨询不说,他每次提问题心里都有一个想要的答案。问题是他想要的答案我给不了他。于是他就跟我争执,为啥是这样,不能是那样。。。
终于清静了。”
我给你一个真实事件的过程的例子,你大概就会明白了:
一个朋友不可思议地惊讶了,告诉我说:在最近参加的一次谈判里,有人为对方着想,估出的是高价时,但是对方并不满意。搞到最后,对方很高兴了,是因为其他人提出了低价。他却想成交了!
看到一个新闻,拖了很久,有人终于进去了。我非常高兴,这样会玩心思的蠹虫,国家要他何用!
中国的钱是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钱也是会越来越多的。只要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走正路,把走歪门邪道的路都给赌死,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这个世界上,目前看不到那一个列强能战胜它。
政策放松也不是为了支持炒房,而是为了“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政策紧或者政策松都不是决定的,而是要跟着时势变化,情况变了,政策也要变,否则不就成了教条了吗。
过去收紧房地产市场融资是对的,因为高杠杆占用了太多资源,制造了贫富分化,损害了市场公平,抑制了创新能力,只会造成经济的虚胖,内里其实不堪一击,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不利。现在放松房地产政策也是对的,因为过于急促和严厉的政策实际上有可能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危机,进而威胁经济和金融系统,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对中美博弈中的中国地位不利,对稳定私营企业信心、凝聚人心不利。
因此,审时度势,把中国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利益放在一切考虑的前面,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
融资者不是真懂,投资者自己也不懂。然而双方经过交流,都以为自己是真懂了,其实是假懂。但是只有到了执行阶段他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假懂,在此之前是不太容易听进去反面意见的。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外行夸夸其谈,一般都是自以为真懂、其实是假懂。比外行脑补更可怕的是一群外行一起脑补,并且通过交流完善各自的脑补方案。这个时候,他们基本是不可能听得进去反面意见的。
-------------
国内找投资机会的人我见得比较多(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来找我),以前写过带他们考察农场的事七天:说两句中国人在美加投资农场的事
现在依然不少。俺有个朋友去年失业一直没找到工作,今年初有人弄了一个亿过来,让他帮着干活,结果出差要自己带帐篷露营。
今天早上接了个电话,无意中得到一个信息,又一个不小的项目在路上了。
--------
另外,我不是专业人士。只不过从事某个专业时间毕竟长,熟能生巧而已。
=======
至于:
陈王说:
您觉得“要么身居高位,要么财务自由”,让“海华有了心里落差”的人,是不是大多数中国人?俺觉得是,最起码代表的是西河的大多数。
俺在西河的罪名是:
GWA河友竟然说,那些有钱的中国人不是你们大多数,这是自绝于人民的节奏。
----------
其实俺写《中国人真有钱》的原因很简单,引用一下王城的帖子:
西河的主流意见是,海华穷、海华惨,不是被白皮灭了,就是被病毒灭了,凡是敢否认自己惨的都被唾沫星子淹死。
俺顺应潮流,怎么也得对“要么身居高位,要么财务自由”的中国有钱人表示一下羡慕不是?
基本上同意你的叙述。
但有些也直言不讳:
1. 我个人的生活条件,绝对不是中国的“大多数”。我的口头语是:我是无比的幸运的,因为我已经享受到了全球的15%的TOP里面的生活,所以我感谢命运对自己的眷顾。在我离职时,我自己培训的“备胎”,年龄是自己一半的那个中国人,已经拿到了比我还高的工薪。他有我的帮助,但没有我的妒嫉。
2. 西西河里的大多数人的比例分布,也绝对地对应不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人的比例分布,这也是个无情的事实。
3.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和他们,不是站在中国人民的大多数的那一边,写下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
不知道LZ看没看过银行的财表和房地产商的财表。
国有大行广义的房地产贷款占比确实不低,但大部分是个人按揭贷款,股份制和城商行的房地产贷款企个金基本相当吧,但占银行贷款比重显著低于大行。
换过头看房地产商,大部分尤其是高杠杆房地产商的表内银行贷款占比不高,多的是非银授信(过去大部分是信托,现在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业务也受限了)、债券、通过少数股东权益吸收的债权性质资金和其他类型的名股实债和商业信用(比如恒大的广为人知的商票)。
要真是房地产商全依靠银行,那杠杆率无论如何不会做到这么高。
下边的就难说,比如盛京银行,据说持有1000亿恒大债券,恒大出事开始就是媒体报道说监管机构查盛京银行与恒大的交易。
盛京是被恒大实际控制了,之前恒大的哪个副总裁就是盛京的高管,跟包商和明天系的关系一样。
其他银行可都没这么大的合作关系,金额最大的民生也就两三百亿,和恒大现在爆出来接近2万亿的负债相比也就是洒洒水了。
搞个项目找银行贷钱捣腾个几个月申请破产然后另一个老板入场,依样画葫芦。不知道如今这股歪风有没刹住。但这种戏码在我身边还真又发生了,破产以后的小村官又管理原先破产的厂房搞生产了,听说又到破产边缘了。
某业主一套大型制冷设备的冷凝器坏了,整体换掉要1200万,把冷凝器换掉300万就够了。问题在于,换热管的材料要从铜换成不锈钢(导热系数不同),这套装置内部的工艺参数我们又没有,因此非常挠头。
俺研究生算是工程热物理方向,别说制冷原理,就算每台设备的传热机理对俺来说都是ABC。但越是懂行,越不敢越雷池一步。换热器厂家也不敢reverse engineer,因为工艺参数不是随便猜的。最好的方法是找辙把内部工艺参数搞到手,但是这种事没人敢干。
俺抓耳挠腮,有人觉得俺小题大做。俺提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脑补一下,都能解决。因为这个心境,俺在看到:
。。。
当然他可能真的有料,只是因为组织纪律不能说/不愿说
的时候感到很不爽,这里的料,对应的就是俺刚才说的“内部工艺参数”,俺的理解就是,内行如果没有内部的料,就不比外行强。俺干了这么长时间专业,最怕的就是知道点面上的东西、没有一手经验、还觉得自己很懂的人。
忍不住回帖,刚写个七七八八,孩子喊俺辅导作业,匆匆发了出去,贴中误用了一个“普通人”,被您和
@方平
抓住了把柄。俺以后长记性,不再掺和您的贴就是了。
==========
您说的对,内行未必没有歪心思,但俺不是今天才开始相信从来兄滴。
@从来
俺去年有几个月没来,就是因为偶尔看到从来和方平发帖才重新冒泡的。后西河时代,俺原来最佩服的是解甲河友。解甲河友离开后,方平写了一篇关于“官怕百姓”,“官府怕百姓”的帖子,让俺膜拜至今。
俺喜欢从来河友的原因,1) 他历来的贴,从政策法规、到实际民情,大都事实明白、逻辑清楚,少有自己的想象及模棱两可; 2) 他的很多贴对底层百姓有感情,很少见他把大棋放在民生之上;3) 他的贴很少非黑即白,把人脸谱化,虽然这不意味着公正,最起码表现出这种愿望。
这个楼在俺看来,从来的贴首先是脑补少,多是谈实际执行,对错容易判断;其次接地气:工作就是工作,一是糊口、二是尽责、三是自保。我脚得这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正常状态。情怀境界这东西,偶尔用挺好用,滥用的话真需要的话就不管用了。
您在这个楼里的贴,俺基本看2、3行就看不下去了。脑补太多,通过推理解释问题太多,这种论述方式无法判断对错。俺之所以回您的贴,因为那句话是标题,否则就俺这么低的觉悟,您的贴看不过3行。
俺之前反复说“隔行如隔山”,指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实践。人的因素,比技术的因素复杂何止10倍。俺之前做项目经理执行过的最大项目1.18亿美元,做设计经理参与过的最大项目12亿美元。实际执行中,哪些因素、哪些人、在什么时候起什么样的作用,从来兄的论述中,俺大都能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找到影子。没有亲身经历未必能理解,内行给外行也是很难解释清楚的。
===========
最后关于怼的问题,俺有两个上Secondary School的娃(9年级、11年级),真时间怼。俺发帖,经常不看回帖(您的第一帖俺到现在也没看,没时间)。如果真如您说到了念念不忘的程度,恐怕就要把西河戒了。
最后赠送一个九年级小盆友的课外数学题,可知俺的日常工作量:
如果把印度非洲南美都算进去的话,多海华是全球Top 1.5%,能够冒尖的就是Top 0.15%了。
==========
容我引用河友的一段话:四方城:一句大实话惊起一滩鸥鹭
西河河友站在中国的一边我绝对同意,但是是不是站在底层百姓的一边?我看悬,反正我没看出来。
======
之前说过: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优秀的内核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中国传统的旧文化,其内核是等级文化,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1、爱走极端。我最近写老女排的历史,就有这个感受。七天:女排兵败汉城之前、之后以及余波(2)龙套
2、对上位者极其宽容、对下位者极其苛刻。七天:俺以前说过,中国传统旧旧旧文化的特点是:
1. 你既然是做工程项目的,基本上这个项目只要交付使用,结算工程款了这个事儿就跟你关系不大了。一般来说维保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跟项目团队有点关系但也没那么大关系。虽说工程质量现在是终身责任制,但只要主体工程不出什么问题也还好。
而我早说,政治政策领域大多数不满足“可重复,可检验”,可重复不用说了,可检验这个,并非真正的不可检验,而是:
第一,很多人对政策的主观感受不一致,难以用客观标准去统一,
第二,有些政策的作用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么长的时间,说可检验实际上也检验不了。
因此政治领域很多时候依赖经验,直觉,甚至有的时候就是靠赌。你和从来都是做执行的,在思维上在做事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心有戚戚焉这也很正常。
从利益归属上,假设是政府投资或主导投资的,那么从来算是你们的甲方,你们是乙方,乙方整天需要揣摩甲方的心思,所以从感情上利益上都有强关联。而从打工人的角度,从来也是做具体执行的,揣摩上意是他的职责,对于上级领导来说,你们都是乙方。
而从最终交付使用来说,政策的最终结果和代价,都是普通老百姓承受的,因此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我们这些老百姓,我这个长期收集用户体验的才是专业的。从利益归属来说,政府是你们的业主,甲方,我们是政府的业主,甲方。
所以这个问题表面上是专业度思维方式问题,实际上是利益导向问题。甲方和乙方有些事情是一致的,有些是不同的,比如甲方希望工期越短,花钱越少,用人越多,质量越高越好,乙方希望工期合理,成本低,利润高,用人越少,质量差不多就好。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博弈的。
所以从我终端用户的角度来说,你那些参数,流程,知道了会让我更了解产品吗?会,但能提升我的用户体验吗?不会。我没见过不重视用户需求和体验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
2. 俗话说,说多少话办多少事,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无论是河里还是现实生活中,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我不能强迫你一字一句读我的帖子。不过既然是交流并且还提建议,那弄懂别人的原意是起码的尊重。
关于料不料的,我的原意很清楚,你有料,那我乖乖听你说,你没有,那么我就说我的理解和解释。
而你让我“噤声”,说我“挤兑”河友,这都是非常严厉的指责和指控,如果不是我脸皮厚,或者心理素质差一点,很可能被你吓得不敢出声了。
至于“普通人”,这是这个问题的讨论背景,但不是争论焦点。
3. 对于从来的判断,我也写了一些。以下写的东西不是只针对从来,而是针对目前政府的做事方式和群众的用户体验,谈一点感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现实中,是党和政府代替人民管理这个国家。那么如何评价具体事务做得好还是不好呢?过去是以党内精英博弈和行政主官拼政绩的方式。从邓小平的竞合范式,到江的全面竞争,基本模式是做得好就上,做不好就换。
这样的模式会激发活力和竞争性。问题在于,容易只关注成绩,而忽略问题,反正主要时间窗口就那几年,把业绩做出来就行了,问题留给下一任。
所以,你会发现人民群众制约权力的方式是很有限的,往往只能依靠精英的自觉。
而到了胡时代,全面建制化后又给国家的政治体系带来了新的改变。一是建制化以后,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宗旨首先是保证本组织的利益。所以连起码的竞争范式提升群众的用户体验、积累口碑维持合法性都没有了。
第二,建制思维改变了游戏规则,从此精英的晋升之路也变成了一门玄学。
而这对官场生态的改变是全面和深刻的。
回到之前的话题,我跟从来也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也讨论、辩论过多回。说说我觉得从来的问题,或者说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 对终端用户的体验不够重视。我印象中,包括我自己和其他人跟他讨论时,说到群众面临的某个问题,从来第一反应往往都是,中央/上级已经发布了某某政策/规定。似乎这个政策一颁布,问题就药到病除了。
如果说一项政策从出台-执行-落地-配套措施-最终效果-反馈是一个完整的流程的话,我感觉从来对最后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当然也可能他的工作职责就在前面这些环节,最后两项不是他的工作重点。
就比如棚改货币化的问题,从来的感受是有钱好办事,大家皆大欢喜。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二, 对群众的共情能力不足。这个跟上面问题是一脉相承的。我这里说的,不是他不关心群众或者情感有偏向什么的。事实上,共情能力也是个技术活。就像很多男孩不是不关心自己女朋友,而是不知道怎么关心。
相对来说,琢磨体制内的流程,上级的意思多了,自然思考其他问题的时间就少了,因此这也并非不能理解。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你与群众事实上存在利益冲突时,站在哪一边。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合规。一般一个企业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强调合规。但合规也是一柄双刃剑。现实中往往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大家把合规=正确,大家都按规矩办事了,事情就完了,至于结果那与我没有关系。
而合规这只是一个事情的底线。我能理解从来对于当今官场的一些抱怨,尤其是“上级不体察民情,又要下派一堆任务,既要又要还要,最后还不担责任”。我这里对他提出批评,他肯定也是不服气和委屈的,因为问题在上面。
但是是否因为环境和生态的恶化,而潜移默化自己的认知,这就要看人的思辨能力和定力了。就像“没有好政策和坏政策,只有适合的政策”一样,站在用户的角度,这个道理很明白,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益的,就是好政策,有害的,就是坏政策。这话听起来有点空泛,但并不空洞。
4. 这儿,又牵涉到你说的两段话:
论证方式,会影响判断的难易程度吗?应该说会。但说“无法判断对错”就是言过其实了。判断对错,当然首先是从结果出发,从实际出发。
从来的贴,有很强的“操作主义”色彩,这满足了很多对政策运行内部机制不清楚的观众的好奇心,也很对你这样做工程的人的胃口。其实我也很喜欢看。
但操作主义,中观视角,那也是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我把操作流程描绘地再惟妙惟肖纤毫毕现,那也不对应最终的结果。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河里输出的几个观点,如建国几十年来的发展方略:阶段性放弃,得出了各个阶级阶层在不同阶段放弃自身利益为发展助力的基本规律,直到现在依然能解释当下的基本现实。
从而又引出了在具体的施政措施上,“谁是那个代价”的质问。我在河里最先发出这个疑问时,有人指责我“精致利己主义”。然而今天,每项政策措施出台时,河里都会有人问:“谁是那个代价?”
我在两年前河里大棋理论大行其道时,预先警示今后可能发生的危机:“大规模的骚乱,社会动荡,恐怖事件甚至策动政变,都不是不可能的事。”被人认为是杞人忧天、异想天开。而今,大棋派在河里几乎销声匿迹,而我的预言几乎都应验了。
所以,即便是“脑补”,我也不是毫无建树。
5. 最后,再在这里说两句相关话题。另外一个帖子里聊到宪法的问题,这里再引用一下《美国制宪会议记录》里的文字:
中国是一党执政国家。换句话说,人民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是无条件的。相应来说,如果党和政府的施政措施有某些问题、缺陷和不足的话,依托今日的自媒体发出自己的反馈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直接的渠道。
这也是我对从来的“中观视角”和“建制立场”(这可能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但事实如此)抱有保留的原因,也是我多次强调不能要求群众对体制内有百分百共情的原因,这就像工程项目完工时业主还要扣留乙方百分之几的质量保证金一样,因为“你是专业的”,所以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制衡。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对“领头人”有过多期望和期待的原因,当体制内部滋生了问题时,作为底层几乎只能指望领导人从头发起策划和改革,不是中国人奴性强,是这个制度本身决定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