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追忆当年的港台神曲 -- 燕人
流行歌曲从 90 年到 10 年,之后基本就僵死了,向京剧看齐。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听音乐还要给钱?这不是笑话么。我听贝多芬都不给钱的。
李白作诗,你抄一遍,才叫抄袭。改几个字,那可就难说了,也许是升华呢?或者换过来,我写了诗,李白给我画龙点睛,难道我好意思说,李白抄袭我吗?
表演的东西,总是有自己的演绎。演得成功,有人买账,那就好,不用扯什么抄袭。没人看出来,就不算抄袭。搬运本身也是劳动。越往偏僻的地方搬运,当然利润越大,本来做生意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流行歌曲这个档次,就不要说什么抄袭了。大家都是下里巴人,抡大锤的姿势当然也差不多。
还有借此版权碰瓷的。
只是模仿是少不了的,早年国内摇滚就这个方面,甚至可以算“全是抄”。毕竟,摇滚不是本土发明的嘛。而且不少人痕迹太重。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自己的声音,以形态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问题只是,缺乏自己的“价值”,无法再现那种“生存状态”。甚至连一些被人认为装模做样的都比不过。或者说,这其实就只是文化问题。
而且不只是价值。中国的音乐,是以汉语发音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强调单音节的变化。而现代音乐更多是以字母语言,以多音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强调多音节的节奏。虽然现在有很多国风和戏腔,但是做到前者的极少。大多数不过是听个音色而已。
“大众文化”已经消亡了。有的只是“大众媒介”。现在年轻人听的,可能大家根本搞不懂。看看音乐应用的歌单和榜单,会发现另一个世界。(当然也可能大跌眼镜。)
才发现之前帖子回错人了。其实如果对音乐“不够了解”,尤其注重形态,就会出现estephenchan这种情况。
也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其实他的判断标准有问题。但却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大家都是借此认定的。另外还有知名/统计问题。这里不讨论公有领域。)
而且由于人家的实验音乐、地下音乐是专门搞形态创新的,没有这个原生环境,怎么追也是比不上的。
当然,李鬼靠改动李白的诗作能赚钱也是能耐,但是就不要提李鬼水平有多高了。。。
比如日本少年队的what's your name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W411s7RQ/
其实就是小虎队第一首歌青苹果乐园,升华没看出来,只看出来小虎队跳得好像没原版好。。。
引用:李鬼靠改动李白的诗作能赚钱也是能耐,但是就不要提李鬼水平有多高了。
你承认人家有能耐,意思就是水平不错吧?
如果你说艺术方面的水平,嗨,都是下里巴人,就别讲究了。
互联网时代对专辑时代的冲击,对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美日音乐基本走出来了。但是整个中华区的流行音乐都被资本裹挟冲击,死气沉沉。城市新民谣稍微挣扎了一下下
现在 对 抄袭与否看得非常重,主要是因为版权制度完善,大家都靠这个吃饭
一百年前就有意思了......不谈抄袭、大家都研究怎么模仿得更像
京剧在一百年前,就是 流行歌曲,那时候的名角,和现在的双栖明星一样,连粉丝团和粉丝之间撕逼,都和现在有的一拼
但是,当时新编的京剧剧目并不多,大部分还是唱老剧,一般名角会自己略作改编,加以演绎。所以,出道的时候,大部分演员根本不敢谈“创新”,反而极其强调师承,就是能尽可能的和公认的 “角” 唱的像
这里面就出了个很好玩的个案:言菊朋 自称 旧谭派 领袖😁,言菊朋是票友下海中成绩最高的,他本是蒙古贵族,高祖父做过大学士;他自己作为贵族,清朝末年在军校里混日子,极其爱好京剧,闹出不脱军服就跑去听 谭鑫培的珠帘寨,被记大过一次的笑话。但也因为如此,他听的谭派剧目,比正式拜师谭鑫培的余叔岩还多不少(旧例,伶人不可以买票去听其他人的剧目,有偷师的嫌疑,但是票友不在此例),他本人的嗓子也好,和很多艺人合作,民国初年就经常唱些义务戏之类的。后来,正式下海唱戏赚钱了,而 当时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都出道了....他总不能抢人家的牌子,于是自称旧谭派😜 不过话说,他学的还真的比较像。
我的意思就是,在不强调版权(都是旧剧目,也无法算版权)的时候,因为 谭鑫培是 伶界大王(这是当时公认的称号),所以唱老生的,反而都推崇学的象
后来......言菊朋也算自创了 言派,而创新的原因也比较尬——体力问题。当时名角 虽然赚钱,但是体力消耗极大,上了年纪 不得不在唱腔上 做些取巧的改变,当然他本身学问在艺人中间是拔尖的,所以结合音韵学的知识,至少改的自有道理。所以,没事儿谁创新啊
所以刘禹锡不敢用 “糕” 字,因为没有出处。
都是利益。
在传播不发达的年代,还恨不得人家抄袭呢。没人抄袭就没有名气,抄得洛阳纸贵才好。
那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
其实就是在不断重复之中表现一定的差异。
进而不管是抄袭模仿借鉴,都可以找到更早的原型,不断的追溯下去。哪怕是某个媒介全新的创造,也可以找到其他媒介的原始形式。
就算是意外创造也是,毕竟大家的质料都是现有认识的一切。
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抄袭”。
但问题也在于这种差异有多少自己的“发挥创造”。如果没有多少,只能说是“抄袭”。
其实抄袭这类问题,从上学听到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以形态讨论,不经严格界定。最后表达出来的就是大家都是抄啊抄的。尤其是指向亚洲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抄来的。好吧。按照这个逻辑,难道人家不也是从亚洲、非洲、美洲抄过去的?
胡扯完了,再来说京剧。
公有版权的都是以还原、逼真,又有点自己风格为标准的,到现在也是如此。西方也一样,比如戏剧和古典音乐。虽然现在因为某些文化风向,已经不强调这个了。比如选用非裔出演这种创新。
所以师承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过是质量保障。而不是创新,也就是个人风格的演绎。
其实说书的最懂“创新”,知道什么时候换一下。之前总结差异为:偏反增减,后来看人家文章,发现这是说书人最爱干的。
这种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连原作都不认识了。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原创”了。
比较好奇南洋市场、台湾市场、香港本地市场,所对应的三“地”经济、人口发展时间线。
当年翻唱的多,最离谱的记得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被四位翻了。
热门音乐真要抓版权的话很多网站都得被搞死的。
迈克尔杰克逊的水平比某些歌唱家高多了,张国荣80年代后期在内地就非常红了,尤其是英雄本色在内地出现以后,比毛宁不知道要高几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