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RCT与RWS -- 懒厨
现在科学水平已经很高了,新药要突破,必然要求比现有标准治疗方法好,可能好很多可能就好一点点,不测试咋知道呢?
做实验是要烧钱的,如果已知效果就好一点点,或如您所说似有似无的情况,是没有做RCT的必要。多数实验做之前应该是有信心能看出显著差异的。
我从来不讲主义,只讲方法,什么方法好用就用,有更好用的方法我乐意随时放弃旧方法。
所以,你要是有好方法,也请不要藏着掖着,我洗耳恭听,
1. 判断标准的争夺,归根到底是对利益的争夺。
从药物研发者的角度来讲,一定会挑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实验结果申报。实际结果就是五花八门的实验设计和标准。
从药物审批者的角度来讲,一定希望申报上来的药物都是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测试结果。但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
药物研发者和药物审批者的博弈,短时间会停留在一个稳定状态。这个稳定状态在美国推进到了双盲随机测试。但以后会不会RCT成本快速上升而降低标准,或者加上RWS的数据加快药物审批?真有可能。
2.1. RCT与RWS比较最核心的,不是数据质量的比较,而是成本的比较。
300例高质量数据和30万例低质量数据,哪个更有意义?这个很难讲。
但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三期临床RCT成本,和成本可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RWS相比,后者优势太明显了。
而且对中国来讲,很多中药不愿意做三期临床,成本也是重要因素。中药利润很可能无法覆盖三期临床成本,而且大概率通不过。
从这个角度来讲,RCT与RWS确实可能是互补的关系,因为有些根本就不会做RCT的药,或许会选择RWS。要说是递进关系,也没错。
3. 美国讨论的RCT与RWS,和中国讨论的RCT与RWS,很可能就不是一回事。
美国的RCT与RWS, 主要是两种情况。1. 在完成了RCT,得到FDA获批的情况下,进入其他国家受阻,然后希望用成本更低的RWS来得到数据争取在他国获批。2. 希望把一些已经获批的抗癌药物,应用到未获批的癌症病人类型身上。比如把治疗乳腺癌的药物,用在白血病人身上。
中国的情况是,在完全没有RCT的情况下,希望能用RWS取代。说老实话,我们连房价都能造假,对药效结果搞一搞太容易了,况且潜在利润巨大。
300例高质量数据和30万例低质量数据,哪个更有意义?
一组特定的300例患者的数据集,和一组质量较差的30万例患者的数据集,在对新药进行评估,确定其能否上市和准入医保时,你会选择其中的数据集?
在上一个周末(11月23日),第三届国际健康金融高峰论坛上,神州医疗副总裁王芳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两个数据集代表的分别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和真实世界研究(RWS)。
最佳小规模的数据集对应的是RCT,长期被视为评价药物有效性的“金标准”,并为药物临床试验普遍采用。 “三高三小”-高度选择人群,高费用,高度内部一致性;研究观察时间短,样本量一般较小,真实世界替代小。尤其是对于某些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罕见病和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常规RCT或难以实施,或需高昂的时间成本,或可能引发临床问题。
低质量大规模的数据集对应的是RWS,经过大数据和科技的发展,才有了某些疾病30万甚至更大规模的数据集,给药品评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而恰好选择300例的临床试验数据还是30万例的真实世界数据,这其实不是一个单选题。真实世界证据的主要作用是与传统临床试验提供的证据互为补充,综合形成完整而严谨的证据链,提高药物研发的科学性和效率,而非替代之。
300例高质量数据和30万例低质量数据,还真不好选。
但干嘛一定要选边站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300例高质量数据 + 30万例低质量数据,不是更好?
但是如果药物有严重副作用,伤害到300人和30万人,这个该选哪个就一清二楚。
有些中药本身就是有严重副作用。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已经把药物用到30万人之后,药物相关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要把这些利益相关者打压下去,付出的代价要比只有300人小规模的时候大得多。
这个问题有点跟怎么样才算有钱一样。假设本来衣食无忧有乐子就是有钱,王健林大手一挥,1个亿仅仅是小目标。
或者说,资本通过三期临床定义了怎么才算是药效,所以如果想要得到药效,必须得通过三期临床,在这个体系下,实践无关要紧,而且被控。
安慰剂效应什么的,都是文明世界的借口。如果安慰剂真的这么有效,那就吃点安慰剂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必要严防死守。
说到新的药物和旧的药物之间的差距很小,因此需要RCT,其实既然很小,通过或不通过,对世界的影响不大,用RWS亦无不可。
RCT真正的作用在于对付利益集团,抱团做假数据,愚弄社会。但是即使如此,还是有转基因利益集团用RCT来忽哟社会,让大家觉得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是一样的。
现在纠结的多数是针对地方药的遗留问题或者早期实验的不规范。
比如连花清瘟,一般是质疑造假和内部操作。反正这种事不少。都能自己出一个标准,显然背后的力量很强大。肯定有问题。
中成药(新药)08年之后必须做临床(双盲)。而且12年之后的必须公开。虽然18年出台政策减免经典名方的流程,但实际上的不会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可以查到,Ⅲ期从未少过。中成药的管理一直比仿制药严格得多。
当然,这就会有四个问题。一、拟方用药不在范围内。由于标准化要求,这很难做到。当然自拟方“基本”不可能过审批。二、不包括历史审批。比如知名利益集团,典型是少民医药集团。三、证明有限,也就是只能证明某个厂家的产品规格。四、有些只做完Ⅱ期就不再继续。
实际上《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有这么一条:
为什么还是没多少直接Ⅲ 期的?
很简单,基本一致90%做不到,因为成本极高。
就权力干预的空间而言,双盲告诉我们实际上和真实世界研究差距并不大。就像之前说的
当我们在讨论具体如何的时候,不能根据假想如何,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说,懒厨兄的说法没办法有结论。因为
就事实而言,这种操作当然是无边无际的。又没少过。
但是这里并不是在讨论实际操作的问题,而且就算要讨论实际操作的问题,瑞德西韦修改临床终点,后面又用RWS补充研究,又何曾理过?用EUA论证双盲试验肯定有问题?
补充说的是两种情况,前面已经说过……再说一次
首先进行RCT,然后再进行RWS。或者首先进行RWS,然后进行RCT。
“首先进行”之间,是互补关系,这是第一种。也就是有些情况RCT很难设计、成本极高、条件掣肘、伦理风险等等。先选用RWS进行研究。反过来也可以。
“首先”和“然后”之间,是互补关系。这是第二种。不管是递进、互补,补充缺失,发现风险,确证适用……总的来说,要有前面研究,才能有后面的递进。
懒厨兄可以不接受RWS得出的结果,这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想要从设计上认为不可能排除安慰剂,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然后他接受互补的同时,还继续强调这点,才有了互补的说明。单独看当然觉得奇怪。
我们也可以直接否认QPT,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我强调的始终是,明明使用了严谨的研究方法,但是依然从方法、理论方面否认结果的有效性。但“有效性”都是方法定义的。当试图用一个否认另一个的时候,必须要有结果,而不能空谈理论。所以这样说过:
成本、利益之争,这些大家当然都明白。其实这里除了中药“大概率通不过”、“我们连房价都能造假”都是之前楼层说过的。
补充上贴:ACTT-1的EUA是有限的,只限于重症。正式批准2020年10月22。
再看看QPT已经治疗多少了?
不管是有效,还是安慰剂效应,都是定义出来的。在自己逻辑系统完全没问题,但是现实中完全是两回事。幺蛾子哪边都不少。所以必须有实际结果才能比较、论证——不能空谈理论。
就这么简单的东西。能扯上百楼,歪到这种地步,真的是没法说了。
之前那么多楼层好歹是根据理想设计和现实掣肘来说,关注定义问题。后面大家都开始丢可能了。
对于新药/新用,不论RCT还是RWS试验,都是为了让药在CFDA/FDA获批、上市。
那好,在正式上市之前,RWS大量的给患者使用是怎么回事?
所以,对于新药,RWS是不存在的,或者患者数量很小,否则违背伦理。
兄台对于美国TCT/RWS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
=============
中国第一个靠RWS注册上市的新药是国产氟轻松球内注射剂,是今年4月份完成的。美国的这类药FDA是在2018年批的。这是目前慢性葡萄膜炎最好的药。
慢性葡萄膜炎会致盲,国内之前靠球内注射地塞米松、曲安奈德什么的来治疗,而且这是超范围治疗。在二药的说明书里都是可局部注射、关节腔内等,没有球内注射的用法。我查了一下,只有施贵宝产的曲安奈德有球内注射的说明。
国内医生这种超范围用药其实为药物RWS提高了数据,但涉嫌非法。
《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试行)》就知道了。前面说过很多次的“适用范围”、“明确具体。比如适用与反应”都是在解释RCT和RWS的所谓互补。最基本的就是
1.增加或者修改适应症;
2.改变剂量、给药方案或者用药途径;
3.增加新的适用人群;
4.添加实效比较研究的结果;
5.增加安全性信息;
6.说明书的其它修改。
基于RCT证据获批的药物,通常由于病例数较少、研究时间较短、试验对象入组条件严格、干预标准化等原因,存在安全性信息有限、疗效结论外推不确定、用药方案未必最优、经济学效益缺乏等不足,需要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对药物在真实医疗实践中的效果、安全性、使用情况,以及经济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并不断根据真实世界证据做出决策调整
这是RWS对RCT的补充,也就是真实世界研究对已上市药物的补充。至于不适合RCT的情况,也略有提及,比如
而RWS之后再做RCT是另一种,对于中药来说,就是“历史经验”、“理论应用”,还有试验确证。典型就是QPT的序列是先做了二百人左右的试验,确证效果才允许后续展开,而后进入诊疗指南的。当然,先期的单方药材研究也是有的。
就补充关系而言,实际上是替代了Ⅰ、Ⅱ期临床,确证之后直接进入Ⅲ期。
所谓“不经RCT”,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很多人希望如此,所以要看实际如何。
没有Ⅲ期就大量临床使用,这才是问题所在。对于本例,就是疫情问题了。QPT的“确证”到大规模应用,相比瑞德西韦快了多少?所以才说疫情紧急,这个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
说真的,这些都是前面提到过的,而且大部分是再次引用自己的话。可能是表达不好,也可能是战线过长,总之,总是会被无视掉。这些可都是谈论的基础啊!而且陈王和qq兄也说过很多次。
补充:就利益问题而言,由于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大量验方,还有长期实践积累,可以直接进入真实世界研究,而不再需要探索性试验。进而,也就减免了成本,同时有了操作空间。但这个空间依然要具体而论,Ⅲ期既可以十分严格,也可以十分宽松。虽然因为以临床终点为基础,理论上要难得多。
中药存在性状的不同,西药固然没这个问题,药片里是淀粉还是药物,点滴打是不是生理盐水,确实看不出来,算是“盲”的。
但有一个问题,但凡药物往往都是会引起身体反应的,感冒药可以提纯作为毒品,更不要说化疗的副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实现受试者的“盲”呢?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书,碰巧看到一个例子,关于RCT的,虽然不是真实案例,但很有意思,值得说一下:
有一个治疗高血压芬塔可的新药上市,招了2000人做试验,男女数目一样,分成两组,每组1000人,做RCT的总结如下: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560 | 350 |
无改善 | 440 | 650 |
改善率 | 56% | 35% |
从结果看,似乎这药还行,但是,由于性别这个因素很重要,我们又对性别做了一下细分,结果发现是这样的:
男性: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40 | 200 |
无改善 | 160 | 600 |
总数 | 200 | 800 |
改善率 | 20% | 25% |
而女性: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520 | 150 |
无改善 | 280 | 50 |
总数 | 800 | 200 |
改善率 | 65% | 75% |
太震惊了,只不过细分了一下而已,结论居然相反!一个优于安慰剂,另一个差过安慰剂!
为啥会有这种不同呢?其实就是由于性别这个因素非常重要,而这男女在这两组之中的占比并不一样,导致合并之后得不到一致的统计结果。
既然知道了性别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同样占比的试验数据:
男性: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100 | 125 |
无改善 | 400 | 375 |
总数 | 500 | 500 |
改善率 | 20% | 25% |
女性: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325 | 375 |
无改善 | 175 | 125 |
总数 | 500 | 500 |
改善率 | 65% | 75% |
然后再看看合并的统计数据:
治疗效果 | A组: 芬塔可 | B组: 安慰剂 |
---|---|---|
有改善 | 425 | 500 |
无改善 | 575 | 500 |
改善率 | 42.5% | 50% |
现在看,用于控制了性别这个关键变量,无论是性别分组,还是汇总,我们都能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个新药确实不如安慰剂。
这个例子简单吧,只要初中水平的数学能力,应该都能理解吧?RCT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模式固定,自己去找变量,有对照组就是方便。
好了,轮到我来向RWS的粉丝提问了,这个药在没有安慰剂对照组的情况下,要如何操作?
先说说我的理解,RWS是直接上药,进行统计,肯定能够发现男性有20%的改善率,女性有65%的改善率,然后呢?
具体的操作,要问@夕曦 @胶州大白菜 等行家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