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孔子见老聃与都尉朝考析 -- 张新泉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1,辛追。
辛姓,始祖就是夏启。据说是"莘"字去草。
"有莘"的这个"莘",经常是以夏商周三代的王后太后家族出现地,个人理解,她们其实应该是宗庙神庙中的女祭司\圣女\神女之类的人物。
这个阶层\群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色彩比较多比较重,一是文字文化文明色彩比较多比较重。
辛追,也很可能就是这么个女人。她的墓中出土的文物,就一是宗教色彩比较多,似巫似医。二文字文化文物比较多。
汉文帝派贾谊去长沙,召回后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不是没有原因地。马王堆汉墓出土后,问的是什么鬼神也一目了然。
辛姓到现代,反而是东北比较多,满族大姓。这个姓氏的源流有值得关注、研究的地方。
2,利苍
辛追有名有姓,地位不一般。值得更深入的研讨。她老公利苍也一样。
利姓与商王家族\道家老聃李姓家族有关联。
秦汉先秦上古,有姓有名,出身就不寻常。世卿世禄,同时往往也是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者。
黔首就比较惨,哪怕天赋异禀,也不过是吕布黥布英布这类标明低下社会阶层地位的名字。名录史册活成了书上传奇死后成为文字文化文明一部分,但他们本人又与文字文化文明没什么关系。
屠岸贾
都尉朝。
姓名之古怪\生平之古怪,与洪范禹碑蝌蚪文字符号之古怪,很符合所谓的非凡特性聚合定律。
2023.5.5甲辰立夏禹王台
贾宝玉有个伯父叫贾赦,贾似道的父亲叫贾涉。(当然和我”假设“都没有任何关系)
贾宝玉的曾祖是国公,贾似道的曾祖也是国公。
贾宝玉有个姐姐是贵妃,贾似道也有个姐姐是贵妃。
贾宝玉贪玩,贾似道也贪玩,还写出了一部昆虫学著作《促织经》。
贾似道最后被郑虎臣所杀(至今仍有木棉亭里所立的石碑纪念),贾宝玉姐姐的判词也有”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而”兕“的读音就是”似“。
贾似道还喜欢宝玉,《宋史》中还说:”赵淇除大理少卿,王应麟封还录黄,言昔内外以宝玉献似道,淇兄弟为甚,己未,遂罢之。“ ”赵溍辈争献宝玉,陈奕至以兄事似道之玉工陈振民以求进,一时贪风大肆。“ 似道行时,侍妾尚数十人,虎臣悉屏去,夺其宝玉,彻轿盖,暴行秋日中。”
.
另外贾宝玉的祖先分别被封为荣国公和宁国公,而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曾孙赵从信曾被封为”荣国公“,而宋徽宗即位前曾被封为”宁国公“,。而《红楼梦》中又有诗曰”家事消亡首罪宁”。
《红楼梦》中有大观园,宋徽宗有个年号就叫“大观”,他写的《茶论》后来就被人称为《大观茶论》。另外还发行过“大观通宝”,修过《大观礼书》。
贾宝玉(通灵宝玉)本来是一块来自大荒山的石头,而宋徽宗修过“艮岳”,收集天下美石(记得《水浒》里的“花石纲”吗?),还专门写过《御制艮岳记》,又命李质、曹组分别奉旨作赋,写了《艮岳百咏》 诗一组。
艮岳以山为主,大观园中也有山。大观园有“稻香村”,艮岳有“西庄”;大观园有“栊翠庵”,艮岳有“梅岭”和“梅岗”;大观园有“潇湘馆”,艮岳有“萧闲馆”...
.
还有,这大观园是西府(也就是敕造荣国府)的后花园,合并了东府的“合芳园”后建成的。而贾似道先是被赏“敕建魏国忠宣公府”,后又被赏“集芳园”,在此基础上建成“半闲堂”,“多宝阁”,“后乐园”等。后世“半闲堂”成了贾似道的专指代称。而“集芳园”来头也不小,曾经是宋高宗赵构的园子。
.
贾似道不仅喜欢收集“宝玉”,还能制造“宝玉”。王献之曾经写过曹植的《洛神赋》,被称为“小楷极则”,可谓“天下第一小楷”。王献之是写在麻笺上,但唐朝就已经残损了,仅存十三行。有一张疑似是柳公权临摹的,写在硬黄纸上,到宋徽宗时都收入内府中,但在靖康之变中丢失。后来贾似道先后得到麻笺本十三行,命人刻在一“苍碧色”的石头上,史称“玉版十三行”。这块石头后来也丢失了,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在葛岭出土,也就是靠近“半闲堂”的位置。乾隆帝曾命造办处摹刻于和田玉上,史称“白玉版十三行”,而原来那块则被称为“碧玉版十三行”。“白玉版十三行”毁于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而“碧玉版十三行”则在八国联军之后流入民间,解放后被上海博物馆购入,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苍碧”,有“青绿”,“青黑”之意,而“黛”,也有有“青绿”,“青黑”之意,所以“黛玉”可以和“碧玉”对应。《红楼梦》又说,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所化,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半山堂”离“三生石”并不远;绛珠仙草是因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的浇灌才活下来,而“半山堂”坐落的葛岭连接“宝石山”,山上多红石,并有“赤霞”时刻。最后“绛”为“红”,与“绿”也就是“碧”相对,“珠”和“玉”相对;“神瑛”类似“宝玉”,可和“顽石”先对。(另有人认为“珠”“瑛”都“玉”,《红楼梦》中的“小红”本名“林红玉”,可看成“林黛玉”的另一面)。
.
.
.
.
.
.
.
.
.
.
当然,以上都是“满纸荒唐言”,诸位看官只当个乐子看就行了,切不可认为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
.
PS:其实贾似道不止造了一块“碧玉”,还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钟繇小楷《宣示表》,《宣示表》被称为“楷书法宗”,但贾似道命人刻的其实不是钟繇原作,而是摹本,但这个摹本也很了不得,是王羲之临摹的,所以价值依然很高。这块石头也在南宋后丢失,也是在明朝于“半闲堂”附近出土,后来一直在民间流传,也被收入首都博物馆。
另上海博物馆虽然没有了“碧玉版十三行”,但还有一则楹联与此相关:诗入司空廿四品,帖临大令十三行,作者是清代金石大家巴慰祖。(大令即王献之,因其做过中书令)
考据之核心,还是在争夺政权合法性之道统。
清廷兴文字狱后,经学家们钻故纸堆,也未必就是莫谈国是不问政治的逃避,也可能是从根本上争夺或守护與论话语权。